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

2010-11-07 07:02梁明生
关键词:语码现实汉语

梁明生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

梁明生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语码转换现象作为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得到了多个学科的重视。从顺应论的角度研究语码转换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在日常实践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仍然存在,通过研究发现,进行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参与者角色以及心理现实的顺应。

语码转换;顺应论;语言现实;参与者角色;心理现实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语言交流中的普遍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双语(或多语)者独有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者们常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会话分析、语法以及语用学等领域,来探讨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出现的语用学研究者综合考察了语码转换的结构、功能、动机等要素,被视为最全面和最具解释力的一种研究方向。木文主要从语用学顺应论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现象,认为语码转换是双语交际者进行顺应的具体体现。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及分类

一般来说,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1)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讲话者交替使用两种或者更多的语言、语言变体或者方言;(2)讲话者因为环境(如交谈的一方喜欢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或谈话的主题变化而交替使用不同的语言。

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码转换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Gumperz(1976)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类: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会话型语码转换(conversational code-switching)。情景型语码转换是指由于改变话题等情景因素而引起的瞬间语码转换。例如,两个学生在用本地方言交谈时来了一位老师,他们就转用普通话和老师交谈,这是由交谈双方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会话型语码转换是指题目和情景没有变化,讲话者在同一个句子内使用不同的语码,并且有可能多次这样做。平常我们听到类似“别忘了call我”这样的话就属于典型的会话型语码转换。

Auer(1990)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语码转换:与语篇相关的转换(discourse-related alternation)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participant-related alternation)。他认为与语篇相关的转换是以说话者为中心的,它可以在言谈中完成不同的交际行为;而与交际者相关的转换则是以听话者为中心的,它侧重的是听话者的语言喜好和能力。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讨了语码转换,对语码转换研究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全面充分地解释语码转换的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学者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语用学既是一个研究说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的过程。所以,语用学就成为研究语码转换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语言顺应论与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

(一)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理解和诠释了语用学,提出了“选择—顺应”的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的使用,为我们从不同层面更多更好地思考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途径。

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基本特征,其中变异性和商讨性是基础,顺应性则是核心。

(二)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于国栋(2000)在对语码转换进行语用研究时指出: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在于,语码转换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不断地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该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图1 英语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示意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或交际目的会采用一定的语言手段。语码转换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语言策略。

三、大学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论分析

教师之所以选择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以接近或实现自己特定的教学或交际目的。语码转换是教师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作出的语言运用策略,是为了达到或实现一定的目的或动机。具体体现为教师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教师角色和学生情况的顺应和对教师心理现实的顺应。

(一)大学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语言现实指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

中英两种文化在思维和语言体系上存在差异,这就使部分英语单词在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为“叔叔、舅父、姨夫”等,对于这样一些用英语解释起来费劲而且与授课内容关系不大的术语,教师往往会转换成汉语一语带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许多高科技词汇频繁出现在课本中,例如CPU,Office,Windows等。这些计算机词汇最早是以英文形式走进人们生活的,部分术语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汉语翻译。正因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谈及这些词汇时,就会动态地顺应这种语言现实,直接使用英语表达。

(二)大学教师语码转换是对教师角色和学生情况的顺应 语码转换是表明说话者社会身份和地位的一种方式,教师为人师表,受人尊重,通过改变语码,教师可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身份。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社会禁忌方面的词语时,就会本能地使用教学策略进行语码转换。例如,在国内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在公开场合谈及“sex”方面的话题,但是教师在讲解一部分文学作品时经常会提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因此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时,教师就会用英语代替汉语来进行解释;又如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语法中的名词术语时,往往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英语名词,这时教师就干脆用中文表达,通过语码转换降低了语言输入的难度,对学生的语言水平做了很好的顺应。

(三)大学教师语码转换是对教师心理现实的顺应语码转换本身就是一种交际策略,教师可以利用语码转换创造幽默或者标志身份,从而有效地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及时填补交际中某些语言上的空白。幽默能激起学生的愉悦感,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此外,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给学生授课,课下则用汉语与学生闲聊,其目的之一就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如果教师用汉语与学生闲聊时突然改用英语,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不想与学生过分靠近,提醒学生应该尊重老师。

四、语码转换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启示

关于英语教学是否应借助于母语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语互换的过程,语码转换发生的频率很高。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用英语进行授课,但在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全部使用英语授课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用英语授课的同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作为交际策略,以获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强调、转移话题、引起注意等,让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模仿和顺应,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NeWYork,Sydney,and Auckland:Arnold,1999.

[2]何 丽,张春红,赵宏伟.近三十年国内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4):83-86.

[3]黄成夫.论英语课堂的语码转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56-59.

[4]贾永芳,张俊丽.语言顺应论与英语课堂教学的语码转换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2):161-162.

[5]牛忠光.个人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5):89-93.

[6]席红梅.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论解释[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8):93-95.

[7]杨 丽.试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3-94.

[8]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Adaptability Explanationsof 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LIANGMing-she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With the globalization,code-switching has been Acommon phenomenon since the 70s of 20th century.English/Chinese code-switching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Participant'performance of code-switching is mainly froMthree elements of adaptation:the linguistic reality,participants'roles and psychological intentions.

code-switching;linguistic adaptability;linguistic reality;participants'roles;psychological intentions

H315.9

A

〔编辑 裴兴荣〕

1674-0882(2010)06-0076-02

2010-06-30

梁明生(1980-),男,山西浑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语码现实汉语
学汉语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应用研究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