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大国”的跃进游戏

2010-11-09 03:48曹旭刚
剑南文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博导大跃进博士生

□曹旭刚

“博士大国”的跃进游戏

□曹旭刚

中国式博士很高产,也很混乱,这,我等是有所耳闻的,但没想到可以乱到这个程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经研究披露:有的博导最多同时指导47名博士生,这还不包括同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导师把博士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有些导师课题100%由学生完成,被学生称为“老板”……

估摸对博士教育熟悉的人,会颇为不屑地说——“不早就是这样的吗?可问题在于,都知道这套游戏规则荒唐无比,可你除了唠叨几句,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谁又能阻止这场“高速跃进”的教育飙车游戏呢?

博士虽然名字中有“博”字,但数量上却绝对不能“博”。“一个茶壶要管十几个几十个茶碗”,他管得了吗?焉有不糊弄之理?根据导师们自述,大家最多能承受同时指导6个博士的精力,忽然让他带47个,认清每一个面孔、见面知道这是自己学生也就不错了,哪里还有能力“指导”?幼儿园的阿姨也不至于一个人管47个孩子吧!

可问题在于,博导有办法不带这么多吗?老实说,好像没办法,除非你不想在这个行当混了。社会上对博士在极度渴盼着,因为这顶帽子有利于升官,有利于当学者,有利于给脸上贴金;学校也在盼着多发几顶帽子出去,一则可以证明学校“实力强大”,二则可以给自己多拉些有钱的、有权的校友,以后办个啥事不也方便吗?更何况,我们的教育部门也是乐见的。你想啊,管教育的老爷们也是要政绩的,政绩是什么,博士生从5.4万人变成24.63万人就是政绩啊,这不正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成果吗?至于博士“水货”大增,充其量是我们建设“博士生产大国”过程中的“副产品”罢了。

我们把“土地产量由千斤变万斤”的把戏叫“大跃进”,那么,博士生由5.4万变成24.63万人的事情,这种超英超美,自然也可以称为“教育大跃进”。不同的是,土地上的事儿,是硬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而学校却不一样,培养博士这事儿,是有弹性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反正,在生产博士的过程中是没有监理的,出校门的时候,那枚合格的大戳也是学校自己盖的。这样,即便你知道我在“大跃进”,又能如何—— 俺只不过是社会教育跃进的缩影罢了。

以前培养博士的过程,几乎可以看成养金娃娃,细致是自然的,用心是当然的。现在,培养博士基本上相当于养兔子了,都是一窝一窝地出棚。有人说,中国研究生教育用20年走完了美国100年的路。从数字上看似乎如此,但对于其中的揠苗助长,我们真就可以视而不见?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指出,“至少应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但对于急需以博士数字证明点什么的“各界”来说,前辈教育家这种语重心长的告诫,只能被视为“不切实际的昏话”。

教育在“跃进”,博导在忙碌,博士满地走,“大师”不见影,明天怎么办?不知道。

摘自《华商报》

猜你喜欢
博导大跃进博士生
赋权增能与边界拓展: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建构与路径选择
发“福”字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迎春佳作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我的博导梦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