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0-11-12 16:01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王 钢 贺 静

(1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巢湖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王 钢1,2贺 静2

(1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巢湖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运用语用学原理,从词汇、言语行为和语篇等层面指出了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结合文化、思维和语用负迁移等角度分析了各种失误的成因,并从外语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应对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

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语用负迁移;外语教学

1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受到传统语言学及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一直过于注重语言内部形式的教学,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而,许多英语学习者虽具有较好的语言技能,较流畅的口头表达,但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却不理想,语言运用不得体,有时还引起误解,导致交际失败。究其原因,语用失误是造成交际失败的主要障碍。鉴于此,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为主线,分析语用失误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成因,并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提出相关对策。

2 语用失误研究概况

1983年,Jenny Thomas的论文“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为人们分析语用失误及其成因的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pragmatic failure”这一概念的提出,给第二语言习得和跨语言、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释和说明的新框架。[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的研究不断深化和成熟。从失误分类上,刘绍忠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五类,即:个体关联失误、社会关联失误、语言关联失误、认知关联失误和文化关联失误。[2]从顺应论的角度,张国认为语用失误是言语交际中,由交际的一方忽视了语言与交际语境诸要素的动态顺应造成的。[3]然而,由于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使之。因而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因素对语用失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多维分析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3 语用失误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Jenny Thomas认为,语用失误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即“无法正确理解对方所说的话”。它分为语用语言失误 (par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两种情况。[4]何自然指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谴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5]钱冠连认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6]根据上述定义,可以得出语用失误的相关界定:以说话人为参照系,不涉及听话人的理解能力,失误的最终界定在于实际交际效果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意义是否等值,如果两者不等同,语用失误便产生了。

3.1 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

语用失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具体的分类方式也不近一致。从语言系统的层面看,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词汇、言语行为和语篇等层面。

3.1.1 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语用问题,主要是由英汉词汇之间的不等值引起的,尤其是文化负载词之间的差异。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了词汇意义的差别,形成了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文化附加意义。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方时常忽视英汉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的差异,引起语用失误。例如,如果对一位美国人说“You must wish your son to be a dragon in the future”。 他可能会流露不悦之色。因为在英美人的认知中“dragon”是狰狞的野兽,灾难的象征。并没有汉语里“龙”那种神圣的象征、吉祥的意味。此外,英汉语中这种不等值的词汇比比皆是。比如,“love”与“爱人”、“politician”与“政治家”、“realism”与“唯心主义”、“individualism”与“个人主义”、“cadre”与“干部”等。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交际者只注重词汇的基本概念、指示意义,而忽略联想意义,内涵意义的差别,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语用失误。

3.1.2 言语行为层面

言语行为层面的语用失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日常交际、课堂用语等,其中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称呼、问候、介绍等表达的失误为典型。对于失误的原因,何自然指出“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5]此外,语用含义的推理失误,礼貌原则的违背,不当的语体选择也是其原因所在。

例1:滥用完整句或省略句方面

在课堂上,英语老师对后排的学生说:

Teacher:Can you hear me clearly?

Student:Yes,I can hear you clearly.

在日常交际中,交际双方应遵循合作原则,话语的信息量要得当,不应违反量的原则。这里,学生的回答错用了完整句,违反了量的原则,从而让人觉得话语中带有不耐烦的情绪,产生了语用失误。

例2:礼貌原则的违背

在美国某车站的吸烟区内,一位亚裔人向美国人借打火机。

The Asian American said:“Excuse me,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lighter?”这里的表述似乎很客气,其实对于lighter这样的小话题,美国人认为没有必要那么客套,说一句 “Got a lighter,mate?”就可以了。

在言语行为层面,失误的实例不胜枚举,涉及到各个方面,这也充分表明掌握语用规则,提高语用能力,是避免语用失误的关键。

3.1.3 语篇层面

语篇层面的语用失误体现在英汉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叙事顺序及话语风格等方面。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各自语言的表达和组织方式也大相径庭。就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而言,英语篇章的结构一般呈“演绎式”,往往是先摆结论后说原因;而汉语篇章结构侧重于“归纳式”,往往是先有原因再得结论。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如仍采用汉语的模式来组织语篇,势必影响交际的效果。

例3:一位中方人员在外事财务报告上的发言: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like to say, because most of our material is coming from Europe and this year the cost is going up and up, it’s not really I think an increase in cost,but,we lose a lot in exchange rate and secondly I understand we’ve spent much money in ads last year.So,in that case I like to suggest here:Chop half of the budget in ads and spend a little money on Web media.

这个发言明显带有汉语思维模式,含蓄礼貌,因果分明;但英美人却觉得不合习惯,不够直白。较合适的语篇如下: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here:Chop half of the budget in ads and spend a little money on Web media. That’s because most of our material is coming from Europe and this year the cost is going up.I think the cost isn’t the problem,but we will lose a lot in exchange rate.What’s more,we’ve spent a lot of money in ads last year.

例4:一位中国学生给英国电台写信,想得到该电台的英语节目教材,信的内容如下:

Respected Radio producers,

I have been a loyal listener to popular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s and to “Music sky” for two years. I consider both programs to be extremely well produced.

Let me describe myself a little:I am a high school student,I am seventeen and my home is in×××,a small town.The cultural life isn’t too bad.Because I like studying English, I follow those programs closely. But because the Central Broadcasting Station’s English programs are rather abstruse,.......Because of this,I have taken time to write this letter to you, in the hope that I can obtain a set of Radio British English program’s teaching materials.Please let me know the cost of the materials.

In addition,I hope to obtain a Radio calendar.Wishing Radio programs more interesting.

Listener××

这封信反映了中国人在请求事件中的思维方式,先说请求的原因,再说请求的内容。为了显示礼貌,用了很多的客套话。但这样的语篇组织并不得体,违反了西方人请求的习惯。说了一大堆客套话,编辑仍觉得这个学生用的英语不够客气。因为他用了陈述语气(hope I can obtain),而没有用虚拟语气。较合适的语篇如下:

Dear Radio editor,

I would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would be kind to send me teaching materials for your excellent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s.I am learning English from your programs but I am finding it difficult without the materials.

I would also be very grateful if you would be kind enough to send me a Radio calendar.

总之,从上述三个层面出现的各种失误看,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成因在于文化模式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母语的语用负迁移及传统外语教学相关因素。

4 语用失误的成因探析

4.1 文化模式及思维方式差异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得出文化模式及思维方式差异是语用失误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征。美国语言学家萨姆瓦曾以一个高、低环境连续体的形状来阐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在这个连续体中,东西方人文化差异最大。中国人由于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并长期生活在自己母语的环境里,形成了自身独特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观念模式的了解,往往会无意识的受到母语文化认同的干扰,形成失误。另一方面,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与人文文化是互为表里的。[7]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看,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和结构上,即为英美人重形式分析,抽象思维,倾向于从未知到已知,以“我”为主,主客分明;而中国人重整体思维,情感思维,倾向于从已知到未知,主客融合。[8]可见,文化模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足以形成言语交际的不顺畅、不如意,造成语用失误。

4.2 母语语用负迁移

对于语用负迁移,刘绍忠指出“学习者将母语里关于某个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搬到目的语里来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但是这种从母语里迁移到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不同于目的语里已经存在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言语行为的语用知识”。[9]根据这一解释,语用负迁移是由交际者从母语带入目的语,且总是沿着一个方向运动。下面,我们从汉、英语信息传递的过程来看语用负迁移是如何引起语用失误。

上图是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的,当交际者在传递信息时,如在汉语语言内部用“汉语语用规则+汉语语言规则”,自然会实现意义的准确传递。但当交际者把汉语语用规则迁移到英语语言形式中,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形:准确传递或者语用失误。由于英汉语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但差别远大于共性。那么,当交际者把汉语语用规则迁移到英汉语间的异质部分(图中英语规则的空白部分),便可能出现语用负迁移,产生语用失误。因而,要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仅要掌握目的语的语言规则,更要了解目的语的语用规则,才能避免母语语用负迁移。

4.3 传统外语教学因素的影响

传统外语教学因素主要指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影响。首先,外语教学理念的落后。“直到今天,外语课依然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外语课堂依然是语言知识为主线,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10]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的注意力放在语言知识上,从而学习者接触到的是大量的语言知识、语法分析,而不是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其次,有些教师误认为语言能力就等于语言交际能力。掌握了语言知识自然就会用了。然而,我们知道,语言能力只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能力好并不等于能得体的使用语言。何自然指出“英语作为外语的语用能力不会随着学生的英语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语用知识是要教的,培养语用能力有赖于语言实践中运用学来的语用知识。”[5]此外,我国课堂教学依然是很多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载体,因而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输出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影响很大,但目前很多教师只是用英语在组织教学,真正用英语与学生进行有意义交流的情况并不多,从而学生缺少充足的语言运用机会。可见,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5 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5.1 革新教学理念,加强文化教学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摒弃语言知识中心论,应以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此外,课堂中应加强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镜子。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在体验一种文化。传统语言教学中文化的比重较少且缺乏联系。因此,新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一定要嵌入文化因素,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异国文化,习得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中西文化差异对比教学。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英汉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才能获得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尤其在言语行为层面,如中西方在“寒暄”、“道别”、“请求”等用语方面的文化差异。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熟悉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避免语用失误。

5.2 学习语用规则,引入语用测试

语用知识是可以教授的,也是应该教授的。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度的介绍英语的相关语用规则,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等。让学生了解英语基本的交际原则,逐步培养其跨文化语用意识。此外,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掌握的汉语语用规则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对比英汉语用规则的差异,从而减少母语语用负迁移。其次,外语教学中应引入语用测试,语用测试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反拨作用。科学有效的语用测试不仅不会妨碍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语用能力,自我评估,认识不足。

6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语言学习者常犯的错误。Thomas指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得不好”;但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被认为是“表现不好”,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11]因而,认清语用失误的根源,找到应对语用失误的对策,对于成功的交际至关重要。同时,在外语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意识,顺利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1]刘绍忠,钟国仕.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4.

[2]刘绍忠,钟国仕.语用关联与跨文化交际中的五类语用失误[J].柳州师专学报,2001,(2):34.

[3]张国.语用失误与顺应理论[J].山东外语教学,2004,(4):61.

[4]何兆熊,余东明.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9]刘绍忠.“请”字用法汉英对比与语用负迁移[J].外国语,2000,(5):9.

[10]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叶邵宁,滕巧云.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3,(6):67.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EFFECTS ON FLT

WANG Gang1,2HE Jing2
(1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xi Guilin 541004)(2 Chaohu College,AnhuiChaohu 238000)

Pragmatic failure is the major origin which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the paper points out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of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ree dimensions,and analyzes the main causes of it.Finally,some relevant strategies from the angl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to deal with and decrease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fail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642

A

1672-2868(2010)02-0141-05

2009-10-13

王钢(1979-),男,安徽巢湖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英语教学法。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