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 MDA、GSH和TG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2010-11-22 06:41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衡阳421001
陕西医学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匀浆空白对照黄芪

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衡阳 421001)

段 荟 付成效 邹 瑾*

近年来,酒精性肝病已成为我国仅次于肝炎病毒之后第二大肝病病因。黄芪,含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及微量叶酸和数种维生素等。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肝炎、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近年来临床运用其保护肝脏日益广泛。本实验拟观察黄芪总提取物对酒精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MDA、GSH和TG的影响及肝脏保护作用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材 料

1.1 药品:黄芪,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提供,水提醇沉法浓缩至生药含量1g/ml。浓缩液灭菌备用;批号:20080815,临用时取浓缩液用蒸馏水配制为所需浓度。

1.2 动物:雄性昆明种小鼠由长沙市开福区东创实验动物科技服务部提供,体质量 18~20g,生产许可证号 SCXK(湘)2006-0001。

1.3 试剂与仪器:MDA和GSH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722分光光度计、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组织匀浆器等。

2 方 法[1]

2.1 动物分组:雄性昆明种小鼠 50只,称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黄芪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以下简称低、中、高剂量组)。每组 10只。

2.2 剂量选择与受试物给予方式:设黄芪提取物三个剂量分别为0.5g/(kg· bw)、1.5g/(kg· bw)、4.5g/(kg· bw)(分别相当于成人日服 30g剂量的1、3、9倍),受试液配制时分别取黄芪浓缩液 5ml、15ml、45ml加蒸馏水至200ml,给小鼠按 0.2ml/(10g· bw)体积灌胃。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乙醇肝损伤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

2.3 动物处理:各剂量组按 1∶3灌胃给予受试液,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植物油,1次 /d,连续 30d。第 30天各剂量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50%乙醇 [12ml/(kg· bw)],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禁食 16h处死动物,进行各项指标检测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2.4 指标检测:取肝脏用生理盐水制成10%的肝匀浆,检测肝组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另取肝脏用0.2M磷酸盐缓冲液制成5%肝匀浆,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肝组织内还原型 GSH、MDA含量按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的测试盒说明书进行,肝组织内 TG含量用OLYMPUS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2.5 病理组织学检查:从小鼠肝左叶中部做横切面取材,冰冻切片,苏丹Ⅲ染色。镜检时从肝脏的一端视野开始记录细胞的病理变化,用40倍物镜连续观察整个组织切片,观察脂滴在肝脏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并按以下标准进行评分:0分:肝细胞内脂滴散在、稀少;1分:含脂滴的肝细胞不超过1/4;2分:含脂滴的肝细胞不超过 1/2;3分:含脂滴的肝细胞不超过 3/4;4分:肝组织几乎被脂滴代替。

2.6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结 果

1 黄芪提取物对小鼠肝脏匀浆 MDA和还原型GSH的影响,见表1。方差齐性检验显示肝组织内MDA、还原型 GSH含量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总体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各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均数间肝MDA、还原型 GSH含量的两两比较,发现模型对照组小鼠肝 MDA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还原型GSH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成立。中、高剂量组小鼠肝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还原型 GSH含量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组MDA和还原型GS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黄芪提取物对小鼠肝脏匀浆 MDA、GSH含量的影响(n=10,μmol/g肝)[2]

2 黄芪提取物对小鼠肝脏匀浆 TG的影响,见表2。方差齐性检验显示肝组织内 TG含量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总体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各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均数间肝 GH含量的两两比较,发现模型对照组小鼠肝 TG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成立。高剂量组小鼠肝 TG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 T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黄芪提取物对小鼠肝脏组织脂肪改变程度的影响,见表2。方差齐性检验显示肝组织病变程度平均积分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总体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小鼠组织脂变程度显著重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成立。高剂量组小鼠肝脂变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肝脂变程度比较有降低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黄芪提取物对小鼠肝脏匀浆 TG含量和肝脏组织脂肪改变程度的影响(n=10)

讨 论

小鼠大量摄入乙醇后,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大量脱氢氧化,使三羧循环障碍和脂肪酸氧化减弱而影响脂肪代谢,致使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同时乙醇能激活氧分子,产生氧自由基导致肝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及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耗竭。

小鼠在 30d喂饲黄芪总提取物后,乙醇灌胃造模,模型组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肝匀浆中肝损伤引起的GSH降低,提示黄芪提取物可通过增强机体 GSH系统而起到对肝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释放出的反应性醛,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可严重破坏细胞膜结构,致细胞肿胀、坏死,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肝损伤的程度[3]。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肝匀浆中肝损伤引起的MDA异常升高,提示黄芪提取物同时可通过抑制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而起到对肝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高剂量组TG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提示黄芪还可以通过降低TG含量来保护肝脏。同时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高剂量组肝组织病变程度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证实黄芪提取物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黄芪是中医临床常用药物,前期对黄芪展开了许多的研究。许多研究证实,黄芪能显著提高脑、肝组织SOD活性并降低肝脏 MDA含量,能降低缺血再灌法大鼠肾MDA含量及血肌酐浓度,还能提高免疫功能低下小鼠NK细胞活性[4]。焦柏忠等报道了由黄芪、熊胆粉等中药组成的肝脾胶囊,能显著降低 CCl4所致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降低小鼠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提高肝糖原含量,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能降低肝硬化形成率,降低肝胶原蛋白,血清球蛋白、肝脏羟脯氨酸和肝总脂量,减轻肝脏病理变化。能增加尿素蛋白和铜蓝蛋白合成,增加胆汁流量[5]。黄芪的主要成分复杂,其中黄芪多糖显著降低了血浆、脑匀浆及肝匀浆中过氧化脂质(LPO)水平。并显著降低了TG、TC水平,升高了HDL-C和SOD水平[6]。下一步应积极开展对黄芪各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的研究,有利深化对黄芪既往功效的认识,发现其新的药理作用,造福人类社会。

[1] 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135-139.

[2] 武新华,马 琪.复方丹参对实验性急性脑缺血大鼠肝脏损伤的干预作用 [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2):220-223.

[3] Koruk M,Taysi S,Savas M C,etal.xidative stress and enzymatic antioxidant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Acta Clin Iab Sci,2004,34:57-62.

[4] 金若敏,张晓晨,陈长勋,等.黄芪毛状根药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0):619-621.

[5] 焦柏忠,刘晓晶,吕美丽,等.肝脾康胶囊药理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9,30(12):926-929.

[6] 凌洪锋,苏 丹,曹 洋,等.黄芪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8):872-874.

猜你喜欢
匀浆空白对照黄芪
外源性透明质酸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成牙骨质、成纤维分化的影响
Huangqi decoction (黄芪汤) attenuates 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via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in 5/6 nephrectomy mice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例析阴性对照与阳性对照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黄芪是个宝
匀浆法提取沙枣果总黄酮工艺研究
过表达H3K9me3去甲基化酶对猪克隆胚胎体外发育效率的影响(内文第 96 ~ 101 页)图版
镜像治疗截肢后幻肢痛的随机对照试验
不同诱导方式制备的大鼠肝匀浆代谢酶活性及冻储方式的比较
前列安丸对琼脂所致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匀浆中IgG和血清Zn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