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体育休闲的文化属性及其特征

2010-12-08 02:13潘雪梅王国志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体育活动文化

潘雪梅,王国志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论当代体育休闲的文化属性及其特征

潘雪梅1,王国志2

(1.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6;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育休闲已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使当代中国的体育休闲呈现出西方体育休闲方式扩张、体育休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可替代性等诸多时代特征。

休闲;体育休闲;全球化

在现代休闲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体育的方式参与休闲活动,户外运动、体育旅游、民间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等日益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手段。2003年,国家统计局根据联合国对世界产业划分的标准,重新制定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首次把体育产业和文化娱乐业结合在一起,统称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体育产业新的划分和界定,说明体育顺应了休闲时代的发展潮流,已得到政府管理层的深刻认识与认可。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都使当代中国的体育休闲文化面临新境况。因此从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对体育休闲文化进行探讨,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分层以及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西方体育休闲方式的扩张进行分析,对体育休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 体育休闲的文化属性

1.1 体育休闲是人类休闲娱乐需要的产物

人类社会跨入文明门槛之后,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就逐渐引起了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注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肯定闲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之后,怎样度过闲暇就变得重要起来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需要休闲,休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中西方的先哲们都对休闲表示了敬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认为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在中国的《礼记·杂记》中,孔子认为:张而不驰,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在《论语·阳货》里,孔子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首先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人表示了不满,认为他们没有好好的利用闲暇时光,并进一步指出,玩玩棋和六博之类的游戏对于打发闲暇时间是很有好处的。孔子的这个看法,指出休闲应该讲究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来度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体育休闲的最早表述。

人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文化,同时人们也在无形中被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所规范、制约。社会在把道德、秩序强加给个人的过程中,在使个人接受社会主流文化模式的同时,为了合理的释放、疏导人们内心的压抑、不平,便创造出社会认为有益至少是无害的替代性活动,体育运动、比赛的真谛也在于此,体育运动被成为社会的“安全阀”。同时休闲性的体育活动是人类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手段,是人类根据一定规则制造出的一种有益至少是无害的替代性活动。“球类活动和一些对抗性的集体项目主要通过破坏对方的阵型的手段来获胜;棋牌类通过‘吃’掉对方的棋子和小牌来获胜;保龄球、斯诺克桌球将‘整齐’破坏为‘零散’。”[2]从这个角度来看,体育游戏、体育项目的“虚拟性”满足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满足的破坏欲和攻击欲,从而使人们获得参与后的愉悦。

1.2 体育休闲文化的表现形式

关于体育休闲文化的表现表式,卢元镇先生早在1983年就敏锐的指出:“长期以来,我们早已习惯把‘体育运动’概念的范畴划作‘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和‘身体锻炼’这样三个比较严肃的部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种大量社会现象:人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自愿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他们既不受限于体育教育学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甚至有的并不把体育的强身祛病作用放在首位,而是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闲暇,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3]胡小明认为:“体育休闲娱乐并不意味着这类体育活动与其他体育活动在动作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之处,而是说这类体育活动与‘休闲’这一活动所需要的情趣相适应,有某种文化娱乐意义,从而使得这类体育活动从一般的身体活动变成一种情趣、一种生活方式。”[4]法国学者罗歇·苏认为,“体育休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需要更强的更持久的身体努力,但是不能将它完全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混淆。它相对于介于通过散步的简单放松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之间的中间阶段,它具有一项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体育的特性: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是以崇拜力量为目的;它既不要求遵守刻板的规则,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形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放松和舒服。”[5]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说,体育休闲观念的确立,体现了体育成为大众文化时代人们参与休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减少了参与体育运动的障碍,将体育化的休闲作为自己的一种权力,无论用中国传统的,还是用西方现代的,都可以由他们去选择。应当说,体育休闲并非是一种新的体育形态,而应该是一种新的体育观念,一种时代的眼光对体育当今的功能进行把握的视角。

2 当代体育休闲的特征

2.1 后工业时代的休闲方式

休闲是个人层面的现象与选择,但休闲又与特定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任何休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人们在认识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时,不能与自己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各种文化习惯脱离开来的,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休闲形式、选择什么立场和环境以及期待什么结果都与无形的文化密切相关。美国人喜欢打棒球、篮球,西班牙人喜欢斗牛,日本人喜欢相扑、柔道、韩国人喜欢跆拳道,而中国人则喜欢太极拳。“从这个意义上讲,休闲是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休闲也是维持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然而,全球化浪潮却使休闲的这种功能受到了冲击。”[6]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经济、社会、体育的一体化趋向,作为一种文化的体育休闲必然成为人类沟通和交往的重要领域,世界范围内的体育休闲是体育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和创新的。另一方面,全球性的体育文化交流也使得民族体育文化面临着被同化的可能,体育休闲作为民族认同与民族凝聚工具的作用受到挑战。在全球化趋势下,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国外休闲体育文化的扩张趋势已经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 NBA为代表的美国流行体育文化已成为中国青少年向往和热衷的休闲方式;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剑道等外来武技项目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捧;高尔夫球场在不断在蚕食中国城市宝贵的绿地空间,打高尔夫球被认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漂流、蹦极、攀岩等极限运动也让中国青年人体验到了西方的冒险文化。面对这些外来体育休闲方式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正在逐渐失去吸引力,《中国青年报》曾以“中国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为题报到了跆拳道对中国武术的冲击。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提出了“脱域”的概念,揭示出全球化使以前局限于特定民族国家和地域的事件从固定的时空中抽离出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影响。全球化将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不同体育文化的交汇,“共时性的横向体育文化联系远远超过了历史性的纵向文化制约,同一时代中西方时尚体育文化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这是在以往任何时代不曾出现过的。”[7]但在全球性的体育休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个民族国家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那些最为前卫或者称为“酷”的时尚体育运动往往发轫于经济发达的国家,通过不同的渠道,尤其是青年,而迅速扩散和普及,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发达国家的体育休闲方式是其已完成的现代化进程与高度发达的现代性特质的产物,对第三世界国家具有某种“示范性”的影响;其次,第三世界国家某些原有的体育休闲方式仍然保留着前现代化阶段的特征与形式,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时空的背离;最后,绝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对于进行经济、政治、社会的现代化制订了完善的规范,却将文化特别是体育文化看作是社会变迁的附带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推进体育文化现代化、保留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的政策指导。

2.2 作为象征符号的体育休闲

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建立了以社会地位功能为标准的休闲理论,标志着现代休闲学的产生,他认为:“休闲已成为一种标志和社会建制,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8]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群体所占有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是有着差异的,从而导致了个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旦这些差异成为炫耀自己特殊地位的资本时,便会对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休闲方式也必然成为一种“标签”,成为社会阶层间划分“区隔”的一个标志。

体育休闲的这种区别效应使特定的体育休闲项目成为一种亚文化,休闲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休闲文化对群体的凝聚作用。“从经济层面,人们将人分为存在着富人和穷人。但从社会等级角度看,有一整个由各种阶层组成的等级制度。每一个阶层的成员从各自的童年时代习得的风范和传统往往大相径庭。而且,他们终其一生都很难改变这些东西。要从一个人出生的等级逃离,从文化意义上讲,非常困难。”[9]在现代社会,人如果不从属于一定的群体或集团,就无法参加社会活动,体育健身俱乐部文化便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休闲交往方式,如时下非常火爆的瑜伽、普拉提、跆拳道俱乐部等。俱乐部成员与一般球迷不同,他们往往对自己所选择体育项目的运动趣味评价甚高,因而他们对自己所制造出来的文化品味和自身形象通常具有一种高雅化的倾向。他们偏爱一两种体育项目,钟情于某种体育用品、体育服饰,喜欢收藏某体育项目的纪念品,经常三五成群定期聚会,通过体育运动的形式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相同的体育趣味使他们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话题。他们也愿意通过这种体育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向他人有意无意地表达出自己的身份、兴趣和教养等。体育“发烧友”的这些特殊消费行为,显然更加注重这种消费行为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觉。

可以说,体育休闲方式的选择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示器,也是社会分层的指标之一。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和权力集团对于把什么样的活动组成体育活动以及对该项体育活动如何操作、开展和定义有着相当大的影响。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反映在体育运动中,高收入群体往往通过某些运动项目来维持他们那些强调消费和竞争的高贵的生活方式。“一些体育项目因为只有上层人士才能参加俨然成了尊贵项目,一些体育场所也因为只有上层人士才能享用无疑变成了下层人士的禁地”。[10]在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此类现象,“唐代的马毬竞技活动,多在达官贵人、富家子弟和将士等阶层内流行,而一般的市民和村民既没有经济条件也没有空闲时间从事这项竞技活动。扭秧歌、跑旱船、走高跷等民间歌舞游戏活动,其参加者多为村民和市民,不用说达官贵人,就是一般的读书人也鲜有参加者。”[11]作为时尚体育休闲项目的台球、保龄球、高尔夫球等,事实上也已经“区隔”化了:“街头的美式台球桌和高级休闲中心的斯诺克球桌虽然就具体的活动内容而言无大区别,但球桌连同整个活动环境构成了不同活动的标签,标志出了不同等级的消费活动;高尔夫球也以其特殊的活动环境氛围构成了自己的独特品味,由于直接与经济消费能力挂钩,体现着从事者的高贵身份。当一个人扛起一根高尔夫球棍时,无论他会不会打球,都已经通过球棍这个标签标示出了自己的身份。”[12]这也是航海航空项目、冰雪项目和大型运动休闲度假村等高档经营项目虽然普遍经营效益差,但仍有特定消费群体的深层原因。当体育运动同特殊地位群体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会加大社会阶级差别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机会。

2.3 体育休闲可替代性与标准化

经济学家斯塔芬·林达的研究表明,为了保持工作和休闲的平衡,在工作产出增加的同时,人们开始试图增加休闲的产出,即快速完成各种活动的参与过程。由于体育休闲日益成为人们消费支出的一个主要部分,人们也越来越希望通过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花费体验到尽可能多的体育休闲方式。当人们在现有条件下无法享有更多的时间时,“时间深度利用”应运而生,旨在帮助人们提高休闲效率。事实上,它正成为当今人们体育休闲行为的一个特征。由于体育休闲者追求的是快乐和闲适,而大部分体育活动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各种体育休闲活动之间的可替代性较高。同时,体育休闲活动的可替代性又是同休闲者的自由选择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意味着,当对一种体育项目进行选择时遇到了某种休闲障碍(如体育参与水平、价格过高、心情等)时,休闲者往往会放弃对它的选择,而改选其他的体育项目作为替代。这样,作为精神放松和心灵体验的体育休闲,使人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针对这个特性,政府和休闲企业常常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吸引固定的消费者群体,并通过一些标准化、优质化的策略为人们提供“作为可交换单位的休闲活动”的体育快餐。[13]

尽管在这种快速的休闲娱乐过程中,人们通过参与、观赏体育活动体验到不同的感官刺激,却非常容易步入另一种危险,即体育休闲失去了其最基本的意义:“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14]“人们所追求的似乎不是快乐、独处、美感、竞争、个性和乐趣,而是追求打垒球、航模、舞会、戏剧或集邮等具体的活动。当这种休闲活动的单元变得越来越相似和越来越可交换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追求自然会越来越多,并且其重点转向了参与的事实本身和参与的数量上。”[15]因此,真正令人满足的休闲体验是很难获得的,休闲的过程时刻伴随着一种仓促感、紧迫感。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下,在标准化、理性化的体育休闲服务中,被条块分割的时间,被预设好的器材和场地,使通过体育方式进行休闲娱乐的人处于一种无力选择的状态,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被硬性抛入到模式化、标准化的俱乐部运作中去。于是,在体育休闲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人们孜孜以求的体育休闲本质——自由与创造,与人们的追求渐行渐远。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体育项目容易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结语

体育休闲是个体独特的、创造性的体验,是特定社会结构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全面健身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娱乐性、竞争性、冒险性、刺激性等特点成为当今人们进行休闲的重要手段。在休闲中把握体育的热力与震撼,在参与体育中感受休闲的激情与活力,体育休闲将成为未来大众休闲的最佳选择。体育休闲虽然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社会行动,但体育休闲方式的演化体现出人的文化特性进而也体现出特定社会的民族性的发展与变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使当代中国的体育休闲呈现出西方体育休闲方式扩张、体育休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可替代性等诸多时代特征。

[1]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Z].国统字[2003]14号,2003(5):14.

[2]童昭岗,孙麒麟.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311

[3]卢元镇,论消遣与娱乐,体育科学,1983(1).

[4]胡小明.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5.

[5]罗歇·苏[法 ].休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

[6]王树生.当代中国休闲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3):109

[7]孙强.论时尚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8(4):74

[8]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36

[9][美 ]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周进国.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我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7(1):139

[11]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294

[12]高小康,时尚与形象文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13]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29

[14]杰弗瑞·戈比,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4

[15]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29-230

On the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Feature ofM odern SportsLeisure

Pan Xue-m ei,W ang Guo-zhi
(Wenzhou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Institute,Wenzhou 325006)

Alongwith social development,sports leisure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human society.W ith the ever-quickening globalization and ever-deepening social transformation,Chinese modern sports leisure display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similar to that of western sports leisure.Such age features as having marked difference and being replaceable exist in sport leisure.

leisure,sports leisure,globalization

G80-05

A

1001—9154(2010)05—0039—04

book=39,ebook=172

G80-05

A

1001—9154(2010)05—0039—04

潘雪梅(1973—),浙江温州人,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2010—02—27

猜你喜欢
体育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