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体育思想演变

2010-12-08 02:13陈碧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秦汉孔子

陈碧述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四川 达州 635000)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体育思想演变

陈碧述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四川 达州 635000)

春秋战国呈现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秦汉初期,由于历史惯性和战争需要,整个社会有着“尚武”精神。到了东汉后期,出于维护稳定统治的需要,执政者侧重于以“德”治世,弱化“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尚侠崇勇”之风趋于式微,整个文化呈现“独尊儒术”现象,自此华夏民族性格由强悍变文弱。到了魏晋时期形成了完全以养生和清淡玄学为主要特点的体育文化,以至影响后世达 2000多年。可以说秦汉就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特质嬗变的转折点。从秦汉时期统治者分别对德、力的选择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出后世“重德轻力”倾向的原因。

秦汉;道德;体育文化

春秋战国特殊的政治格局、社会风尚和思想文化背景,造就了儒家、兵家、道家、纵横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等学说争鸣的局面,当时诸侯分立与争战的政治格局是各种学说流派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力”这一体育的最初萌芽,作为与“德”相提并论的两个概念为众多思想家、政治家所争论。两者孰轻孰重一度成为争论焦点。直至东汉后期,思想界重德轻力的倾向最终成为主流。从此尚侠崇力之风日淡,进而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软弱之气”。可以说一统华夏的秦朝和后继的汉朝正是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

1 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思想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文化极其繁荣的时代。当时时势造就各种学说思想纷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形势。我国后世的思想与理念多是源于这个时代的产物。

1.1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思想的源流 战乱纷争的势局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春秋进入战国,由于阶级关系的急剧变化和兼并战争的频繁进行,各个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各个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人物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的学说,可谓百花齐放。当时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在政治斗争中获胜,都非常注意在“士”中选拔人材,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礼贤下士,蔚成风气。“士”有的被聘为宰相或被尊为上卿,不少纵横家往来各国被隆礼相待,其中苏秦竟身挂六国象印。足见当时士人身价之高,其能量之大。1.2 诸子百家“德”与“力”的体育思想解读 相对于“德”单指道德而言,“力”则有较为广泛的含义。在法家代表韩非子眼里“力”,在上为权力,在下为勇力。“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又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1]而王充更详论各种不同类型的力说:“故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薄,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孔子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2]这就是说,体力是力,脑力也是力。不同类型的力之中也有尊卑之分。尽管含义多样,但是总体而言,诸子中的力在抽象意义上是指法力、权利等;具体而言则指身体之力,劳作之力,勇武之力等。具体之力涵盖了初级体育(也就是体育的自发状态)的基本形式,或者当时的体育意识蕴含于诸子对力的理解之中。

对于德、力两者的比较,诸子们多从对现世的实际意义出发进行争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

第一种是重德轻力的观点。这种观点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孔孟以道德为最高价值,所以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3]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安仁、利仁的情况,仁与生并无矛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与仁不能两全,便应牺牲生命以实现仁德。在杀身成仁之际,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又区别了力与德,他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4]这表现了重德轻力的倾向。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也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5]德力之辩实质上推行自己的治世之道,贵德抑或尚力不过是推行王道或实行霸道的工具和手段而已。

当然初期儒家的轻力并非对力的否定,尚没有达到德力对立或者彻底否定力以力为耻,以至于出现“携箭而出,兄弟耻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力的作用,如孔子曾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但总的倾向是强调德的价值,比较忽视力的价值。力与德的关系问题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种观点是重力轻德的观点。这种观点以法家与兵家为主要代表。法家的韩非从根本上否认道德的价值,仅承认力的价值。他曾指出“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的观点[2],韩非所指的力有泛指权力、国力、实力的意思,具体到个人则是勇力之意。相对于孔、孟的重德轻力,韩非则崇力贬德。孟子还给力以一定的地位,韩非则认为道德完全是迂腐无用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不同学派中德力的观点不一,但总体而言都承认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即使孔子重德,以德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其教育中也对体育即所谓的“力”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其中他提出的“六艺”中“射、御”都涵盖了力的意识。

2 秦汉时期体育思想的转变

2.1 以“德”治世的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诸子学术共同目的是如何强国以达统一,无论是儒家、阴阳家、法家,还是黄老,在继承学统的同时都不约而同地把学术和现实政治紧密结合,在指出现实不足的时候,更注重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因此当时诸子观点中基本都重视力的作用。而到了秦汉则是完成国家统一,学术的意义在于如何巩固统一。体现在对诸子百家的态度上则是少了相互诘亢、彼此争鸣,基本达成了以德治世的共识,而对社会的活跃因素——力,则多采用抑制态度。这样有利于阶级统治的轻力重德的儒家就被推上了历史前台。

秦汉儒学的这一意识化历程是通过知识与权力的双向诉求来实现的。儒学以理论论证世俗君主专制政权的合理性,而君主制政权则以国家身份赋予儒学以国教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儒学与君主专制的联姻,使得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和世俗政权的合理化存在走向了具体的操作层面,而相互牵制则是彼此做出的必要妥协。[7]

2.2 重“德”轻“力”的形成

2.2.1 春秋争霸,秦汉维稳,不同的势局选择了不同的统治意识形态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因此重视游侠,崇尚勇力。以齐国为例,吕尚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以武力为本的统治政策,并有“蓄士”、“养士”的传统。春秋时代的桓公,曾大量招纳贤士,其中著名的有八十余人,利用他们四处活动,为齐国的霸业服务。(见《国语·齐语》)齐懿公在夺取君位的过程中,也曾得利于他所“养”的一大批“士”。(见《左传》、《史记·齐世家》)到了战国时代,田午广开仕途,设立稷下学宫乃是齐国这种“养士”传统的继承,并使之制度化了。由此形成了“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苏秦列传》)的局面。同样重视“力”用来发展军事力量的还有魏国、秦国,战国时期,秦国锐士、齐国技击、魏国武卒并称三国强兵。

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深知军事、勇力对建立王朝的重要作用,同时更清楚武力对安定统一的负面作用。为了维护王朝稳定他提出“书同文、量同距、车同辙”,为了统一思想实施顺化民意实行“焚书坑儒”。“悉招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8]“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贾谊《过秦论》)民间习武甚至会治罪。这些举措极大的摧残了我国古代体育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秦始皇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削弱民力,归化民心,以到达万世之目的。

2.2.2 统一政治制度加强了扬“德”抑“力”的选择

从古至今,政治都意味着权力,而权力则意味着统治和服从,统治和服从的顺利实现就标志着基本的政治秩序的形成。一旦政局趋于稳定,统治者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维稳上。刘秀曾明确指出:“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对于习武、斗勇的社会活跃分子在乱世可以辅佐天下,如荆轲刺秦般作出一番丰功伟绩,但是在太平盛世,这些崇力的游侠、勇卒则成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以德为最高精神追求,用“礼教”约束世人行为,弱化人的竞技、反抗意识。尤其发展到最后极端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治世模式无疑正好符合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可以说政体的统一为诸子合流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其必然归宿。

2.2.3 养生理念的突起以及“德”对养生的作用 长寿向来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因此我国古人重视养生,以期长寿,甚至以求长生不老之效。然而,在养生中,古人却重视德对养生的重要性,忽略运动对健康的意义。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已取也。……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意指:身体保养合乎节律,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当喜而喜、当怒而怒,才不会伤害人的身体。

《内经》中有“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9]尽管部分医学家、思想家也倡导运动来提高健康,如华佗的五禽戏。但是借助世俗权势的推行,德以养生的观点被历代医学家、思想家所继承,形成我国独特的养生观。

至此,崇侠、尚力而著称的春秋战国时代,因秦始皇的统一而结束。收天下之兵,禁止民间习武导致了体育走向衰退。汉朝以德立国,崇尚伦理道德,以孝为先,甚至以德养生。又将体育拥有的健身功能被道德教化所占领。既无强兵、强国的市场又没有了养生的任务,中国古代的体育除了“斗狗、走鸡”的娱乐功能之外,似乎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政治状况,中国的体育文化更是以“清淡、玄学、养生”为基本特点。完全丧失了崇尚竞技、勇力的刚强之气,国民性格趋于弱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养生为核心的柔性体育。

3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出于统一与治世的需要,德与力在不同政治局势下起到了不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与争霸使得统治者崇力轻德;秦汉时期统一维稳的需要,让执政者选择崇德轻力。在秦汉时期,儒家学术思想和现实政治紧密结合,再加上后世科举选拔制度与养生的手段等都突出强调德的作用,而力几乎只用于娱乐方面,于是最终形成了重德轻力的局面。重德轻力倾向严重抑制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在后现代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中的重视德育、养生与和谐等文化特质,对竞技体育产生的锦标主义、金钱至上等错误倾向有着重要的纠错作用。

[1]韩非子.韩非子·八说 [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1.

[2]王充.效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9).

[3]孔子.论语·卫灵公[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9).

[4]王充.论衡·非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孟子.公孙丑·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9). [6]孔子.论语·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7]臧知非.秦汉历史转折的思想史分析 [J].江汉论坛,2008 (7).

[8]朱熹.孝经·广扬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9]燕国材.以德养生[J]中国医药报,2001(3).

Evolution of Sports Thought from theWarring State Period to Qing and Han Period

Chen B i-shu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ichuan University ofArts and Science,Dazhou 635000)

In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it thrived with schools of thought coexisting;in the early stage of Qin and Han period,the whole society"worshipped Wushu"due to the habitual war demand;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 thought gained a uniquely high fame and the role of"force"was devalued out of the demand to secure political stability.Ever since,Chinese have been not force-oriented but knowledge-oriented.When it comes to the Wei and Jin period,the sports culture centering upon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metaphysics has been formed and affected descendants in the next 2000 years.It is safe to sayQin and Han period is a turning point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Reasons for the choice of rulers between morality and force in Qin and Han period are analyzed in the hope of explaining the tendency of later people to value morality but devalue force.

Qin and Han period,morality,sports culture

G85

A

1001—9154(2010)05—0048—03

book=48,ebook=222

G85

A

1001—9154(2010)05—0048—03

陈碧述 (1965—),男,四川宣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2010—03—05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秦汉孔子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学富五车
孔子的一生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孔子的一生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萌芽期|春秋战国
历史喵第二部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