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喜爱柯岩的作品?

2010-12-26 03:34田心铭
中华魂 2010年7期
关键词:柯岩崇高人道主义

文/田心铭

我为什么喜爱柯岩的作品?

文/田心铭

柯岩的作品:崇高灵魂与美丽形象的统一体

我喜欢柯岩老师的作品。读着它,就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倾心交谈,放声歌唱,总是那么气儿顺,那么阳光灿烂,神清气爽,精神振奋,有时甚至热血沸腾。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些作品呢?我问自己。经过苦苦思索,似乎找到了答案。

第一,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崇高的灵魂,那就是渗透在所有这些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人们都说,柯岩的作品中充满了爱。的确如此。但这不是没由来的、无缘无故的、苍白的什么“人类之爱”,不是今天一些人所津津乐道的“普世价值”,而是爱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因此也爱人民的领袖。“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的,/——你的人民想念你!”多少年了,多少遍了,这诗句,今天读起来,仍然让人禁不住热泪纵横。“但我的党,却教我/把自己的歌/献给麦穗/献给钢铁/献给斗争和理想/于是,在镰刀和斧头的旗帜下/我学会把自己的歌/唱给自动化流水线/唱给电子计算机中心/也唱给战士和枪”。这就是战士的情怀,战士的爱,那么炽热,又那么鲜明。这爱,是和对假恶丑的恨缠绕在一起的,分不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正当理论家们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柯岩用她描写工读学校生活的《寻找回来的世界》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幅用诚挚的爱心去关怀、教育失足青少年的生动画卷,告诉我们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与此同时,又在她的整个作品中体现出观察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这样,她就把唯物主义历史观同作为伦理原则的人道主义统一起来了,把作为伦理原则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同作为历史观的人道主义这种唯心史观区分开来了。它不是一篇哲学论文,我也不知道作者是否注意到了当时已经出现的理论争论,但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她遵循着生活自身固有的逻辑,在这场争论中交出了一份特殊的出色的答卷。

第二,这些作品都有美丽的形象,崇高的灵魂始终是和美丽的形象融为一体的。柯岩的作品,形象美,语言也美,美在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扎根于大地,是从生活的泥土中生长出来的,又把生活中的美集中地展现出来了。它有自己的风格,多彩多姿,又清新淡雅,不艳、不腻。它热情奔放,又透着深沉。在《寻找回来的世界》的开篇,我们看到的那个叫做于倩倩的小姑娘,简直就像是自己好朋友家的可爱的孩子,那么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她一出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让读者愿意追随着她的足迹去了解她、欣赏她,分享她的欢乐,分担她的烦恼。

崇高的灵魂蕴含在美丽的形象之中,生动的形象展现出崇高的灵魂,这就是艺术,洋溢着崇高美的艺术。这就是柯岩奉献给读者的艺术珍品,凝结着艺术家的心血。它既充满激情,又深含理性,把纯正的、不掺假、不带杂质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产党员的热忱同源于生活、源于实践的生动形象融为一体了,既像歌声、像鼓点,催人奋进,又像诉说、像讲解,引人沉思。这不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政治和艺术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吗?

柯岩的创作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际生活出发

作品的成功,显示了创作道路的正确。柯岩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她的作品和她的创作道路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柯岩在她的创作谈中,不止一次地讲辩证法,谈认识论。她说:“这原是一个极简单的道理:我们感觉到的东西,并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话,我们太熟悉了。这是毛泽东的话。的确极简单,但是极深刻。这个简单朴素的真理,真是来之不易。经过了哲学家们千百年的探索、争论,才由马克思主义把它揭示出来。从50年代深入到工读学校与教师、学生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到80年代培育出反映这一主题的“迟开的花朵”,从创造生活、感受生活到理解生活、把握生活,把它再现出来,这不就是沿着毛泽东指引的那条在实践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吗?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光明的路,所以她成功了。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党员作家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柯岩一定是学了,这从她的作品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从她的创作谈中也可以读出来。有人说,学习马克思主义会妨碍创作情绪。看来在柯岩那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妨碍创作情绪,倒是为她注入了热情与活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使她的著作公式化、概念化,却是使作品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加敞亮。她没有在文艺作品中写哲学讲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是讲述在她的作品中,而是被刻在作家的心里,成为她自己行动的指南。她的人物,她的作品中的故事、语言,都来自社会实际生活,来自群众,而不是来自书本——哪怕是最科学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她坦诚地说,自己“是属于遵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个作者群的”。她以生活而不是以任何理论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但这源泉又是科学的理论为她指明的。这不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吗?这是理论工作者的光明大道,看来也是文艺工作者的光明大道。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内容和形式是那样地迥然各异,但在这一点上,似乎又是相通的。

在理论研究中,如果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被四方来风刮得晕头转向,东倒西歪,一不小心还会被什么时髦学说牵着鼻子领到不知是哪条道上去了;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从书本上的概念、定义出发,向书本中讨生活,而不去研究新的实际问题,就只能重复前人,把活的马克思主义变成死的马克思主义、香的马克思主义变成臭的马克思主义,把生气勃勃的理论变成令人生厌的说教。所以,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经验,1949年以来新中国的历史经验,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如果要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这个“结合”,就是走这条路。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的路,也是理论工作者的路。那么,文学艺术创作的路,成功的文学艺术家的路,说到底,是否也就是这条路呢?

投身到人民生活之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同无比丰富生动的社会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崇高灵魂和美丽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精品。我们从柯岩的作品和她的创作道路不难获得这样的启示。✿

猜你喜欢
柯岩崇高人道主义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夜色
柯岩的水
跟踪导练(一)5
小鸟音符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
初雪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