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清阁挥泪卖琴

2010-12-26 16:10张十方
世纪 2010年1期
关键词:北碚约稿刊物

张十方

1938年秋,受日本侵略者的侵犯、掠夺,我们文摘社的人员,被迫从武汉逃难到当年的陪都重庆。在众多当年出刊的报刊中,我注意到《弹花》(刊名为手写字),它以登文艺作品为主,每月出版一期,篇幅虽不是很多,却都刊载着一些知名的人士宣扬鼓励人民为抗战效力的文章。后经友人孔罗荪为之约稿,我也就经常送些文稿给《弹花》,由此逐渐与刊物的创办人赵清阁认识了,得知她是河南一所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到陪都来一心想谋求为抗战出力的工作。正因为她一直酷爱文艺,就操办起了这份宣传抗战的期刊。她只凭个人有限的实力及发行这份出版物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这令人益加感动,于是我更加多的给刊物写点东西,并和清阁坦白说及“我的供稿,如若刊物经济困难,就不必给我稿费吧”。

冬去夏来,陪都四郊的冻桐花盛放,一阵阵清香袭人。但与自然环境相悖的是侵略者趁着大好天气,大批窜来狂轰滥炸,给重庆市民造成巨大灾难。据说当年被炸死及防空洞里闷死的市民有数万人,市民只好尽力设法到重庆郊外等避难。

我当时住在离重庆约 50公里的北碚对江的黄桷树镇上复旦校本部。有一天,我接到清阁从北碚寄来一封信,知道她为了避空袭暂时到了北碚,我当天即从学校乘“划子”过嘉陵江去看她。她暂住在北碚一家小旅馆内的一间简易的房间里。我们闲谈了一阵子,当然不免谈到她那份刊物,她说由于纸张、印刷等费用比较难支付,想尽了办法,最后不得不忍痛把自己最心爱的一把小提琴送到拍卖行去。谈到这儿,她已是泪盈于睫了。

抗战胜利后,首都还迁回南京。于是重庆便由第一流都市变成次等城市,逃难到陪都的“下江”难民,几乎全部返回收复的故园。由各地迁到重庆出版的报刊乃至出版社、印刷厂等等也都向长江下游搬迁。而无能力下迁的,便只好停刊收场了事。《弹花》停刊结束后,赵清阁到了上海。我当时在南京负责《新民报》的编务,接到她从上海的来信,知道她在沪进了一家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工作。同时,还为担任一家杂志编务的朋友向我约稿。其后,由她编剧的电影《红楼二尤》上映时,我也曾去影院观看过。

猜你喜欢
北碚约稿刊物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刊物贺词
《中国外汇》数字刊物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系列刊物介绍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谁人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