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底”和“告密”有感

2010-12-26 16:10王贤才
世纪 2010年1期
关键词:贱民贤者右派

王贤才

黄苗子和冯亦代都是老一辈大师了,他们的坎坷经历、道德文章,受到许多人的同情和敬重。忽然间发现他们曾为当局做过“卧底”,有过“告密”的行为。消息传来,一片哗然。再一深究,发现有过类似情况的,并不止冯、黄二公,许多历来受人尊敬的大师级人物,也都说过亏心话,甚至做了一些亏心事,虽然都是违心的。

说这样的人很多,黄、冯二公不过是未能“免俗”,不是为他们开脱,情况真是如此。不用很大学问,查一下《新华字典》就知道,“俗”就是“大众化的、通行的、习惯的”意思,表示“趣味不高”,“鄙俗”。当年“告密”成风,就是一种社会现象。说要“靠近组织”。你拿什么表示“靠近”呢?无非是汇报思想,汇报周围情况。“打小报告”,说穿了,就是“告密”。那个时代的党团员都有此义务。争取入党入团的积极分子们,也要这样做,甚至做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用心。在右派集中改造的地方,也不乏右派告密,伤害同类的令人痛心的事。

但中国人历来是讲骨气,追求高风亮节的。远的不说了,就是晚清和民国年间,许多人也曾是铮铮铁汉,刚正不阿的,针砭时局,当面顶撞“委员长”。怎么到了新社会就不一样了呢?莫非“思想改造”,“脱裤子割尾巴”,“做驯服工具”的教育,叫人把气节都忘记了?

不是忘了,是讲不起了。毛泽东常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老人家真是太圣明了。高风亮节不是悬在空中的东西,也要附在一张“皮”上,把你这张“皮”揭了,你就无能为力,再也讲不成了。

开国以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极左路线肆虐的那些年,所有的“皮”都给你剥得干干净净。到了这个时候,不要说得罪最高当局,从中央到地方,到县以下公社、大队,“普天之下”大大小小任何单位的头头,你都得罪不起,得罪了就没有好果子吃,没有活路了。想走?户口、组织关系在人家手里攥着,没钱没粮,饿死你吧。当然也没有哪个单位会要你。你的文章再好,也卖不出去。亡命出国?做梦吧。其实连梦都不敢做。借你十个胆也不敢。你跑不出去。

我不厌其烦地絮叨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好像有点淡忘了,或是年轻,没有赶上那个年代,一些媒体又拒绝回忆,刻意回避。于是中青年以下的人,根本不知道那样的岁月。整个社会都是凝固的,板结成厚重的大团块。一旦成了贱民,就没有转回的余地。暂时没有沦为贱民的,也要防着这一步。所以我们实在不能或不忍心苛求那个年代的人。大师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是热锅上的蚂蚁,活得战战兢兢,很不容易。这种情况下,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哪怕被逼无奈,当了卧底、密探,也都情有可原。度过劫难之后,能作反省,就很可敬了。不肯反省,不说一点自责的话,使人有点遗憾,但也不要苛求了,也是苛求不来的。当然,也有并未受到什么压力,自己梳妆打扮,送上门去的大名人,大文人。所幸这样的人倒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就当是珍稀动物,聊备一格吧,所以不说也罢。不是为贤者隐,他们也不是什么贤者,从来不是。只是不想引人不快而已。

猜你喜欢
贱民贤者右派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印大学未给予“贱民”配额引争议
略探北朝社会转型致“贱民”之放免
印度“贱民”大罢工酿流血骚乱
看青
竭其力以事父母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安培德卡尔的经济平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