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发展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

2010-12-27 10:39陈国阶
决策 2010年1期
关键词:经济区四川经济

陈国阶

一、低碳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暖化)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模式和目标。我暂且将这之前的经济称为传统经济。如何处理、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我总的观点是对待低碳经济要积极响应,低调谨慎应对;对传统经济要继承、改造、提升。四川省 “十二五”期间应是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是战略的主体,对此不能动摇。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还会高速发展,规模扩大,能耗增加,排碳量也会增加,很难在这个时期内,做到减少全省排碳总量。但是,从长远上看,走低碳经济道路不仅是外界形势的要求,也是四川自身竞争力提高与环境保护的要求;从更深层次上看,有可能是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的先导或前奏。对此,四川应积极应对,做好规划。要在研发创建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上下功夫。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仍应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继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单位GDP的物耗、能耗、水耗上下功夫,而不必只在“碳”字上做文章。

总之,低碳经济在近期仍要服务于又快又好发展,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战略,逐步探索,逐步实施。

二、减碳与减污的关系

在全省“十二五规划”中,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应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上,对于全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削减量,应有定量的指标。诚然,减碳也将成为一个新的思考。现在低碳、减碳成为一个热门。但我认为,“十二五”期间,四川的重点减排,还是传统的污染物,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学物,水体中的COD、氨氮、大肠杆菌、重金属等。就是说,在污染物减排中,首先要服务于与千百万人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保证居民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和较新鲜的空气。因为:第一,传统污染物直接与人体健康相关,四川污染已处于高危状态,减污已刻不容缓;第二,减碳虽然也很重要,但还有回旋的时间,国际间尚处于讨价还价的阶段;第三,减碳指标四川还可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积蓄量来抵补。总之,“十二五”环境保护仍应以重点河流、湖泊、水源和城市空气、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为重点,以与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的污染物削减为中心。减碳应作为长远目标,逐步实现。

三、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的关系

四川的非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在提出低碳经济之前,我们就曾多次指出,四川煤炭资源储量不丰,质量不佳,污染严重;但四川一直以煤炭为能源的主体,这种能源结构应该逐步改变;出路是能源多样化、可再生化、减污减碳化。现在的问题是,一提低碳能源,就集中在水电身上,忽视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认为,水能是四川的资源优势,具备全国战略意义,开发水电无可厚非。但不能将水电作为低碳能源的唯一出路,更应该防止水电开发无序化、无限化;水能开发应有序、有度。目前出现的干流、支流、支流的支流乃至小河沟都梯级开发,寸河不让的状态应该改变。从“十二五”开始,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在四川实现太阳能、风能的规模化开发条件是存在的,也是相当成熟的,应有所作为。另外,四川作为核能技术的大省,“十二五”期间应力争实现核能零的突破。生物能源也应加大开发;天然气代煤的努力也应持续。总之,四川拥有多种可再生能源优势,能源多样化才是出路。

另外,对于国内产能过剩但省内仍有产品需求的高耗能产业,如氧化铝、铁合金、钢铁、多晶硅等,应该遵守产业政策,即使在水能开发区也不能再扩大耗能产业。

四、壮大发展极与统筹区域发展的关系

当代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产业集群化,经济重心大都市化,区域财富集中化是普遍规律。北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GDP总量大国,绝大部分GDP都集中于若干大都市,如美国的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我国也约有近 40%G D P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是一种经济规律,由市场规则所左右。因产业集中,成本降低,效益提高,创新容易。因此,明知大都市区人口拥挤、竞争大,但都愿意往那里“挤”。

统筹区域发展,意在谋求区域间发展成果的共享与较均衡的利益分配,这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是社会过程。与区域产业集中存在着不和谐,与“均衡”相悖。

四川的产业集中度还不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低,大都市区仅是雏形。因此,我认为以成都经济区为中心,加快该区的产业集中,形成高效、高技术、高集中的产业发展区,在“十二五”空间布局中应得到充分体现。要将成都经济区建成在国内有显示度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密集区,并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省GDP的比重。

与此同时,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可采取若干措施,缩小区域居民人均收入的差异。具体建议是:大都市产业集中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集中,使经济总量集中,而人均GDP却仍相对平均;规范大都市区与一般区域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使不同区域的从业人员,待遇差异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再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非产业集中区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与低收入人群的利益;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资源供应区、生态功能区、农业发展区的财政补贴;对非重点开发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进行较合理的生态补偿。

五、成渝经济区与成都经济区的关系

将成渝经济区作为国家级的经济区,无疑对推动川渝两省市的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成渝地区历史上就是我国较发达地区之一,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自然环境优越,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是恰当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成渝经济区面积远大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而经济总量只有它们的几分之一,人均GDP更不可相比。除成都、重庆两大主城区外,区内城市体系不完善,城市还被广大农村乃至山区所包围,是农村汪洋大海中的孤岛。因此,要将成渝地区建成像“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的产业集群、城市密集区,为时尚早。为此,加强发展极建设、壮大发展极,进而构建发展轴,应是当前的重点。因此,重点发展成都经济区,就是对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贡献;只有以成都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和以成都经济区为基础的城市密集发展区足够强大,才能带动成渝经济的发展;在加强与重庆经济互补、配套与交通联系的同时,成都经济区也需要开发东南亚市场,构建北海出海通道和印度洋南向通道,并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联系,走全方面开放的道路和布局。当然,与重庆毗邻的市县应该主动接受重庆市的经济辐射,加强与重庆的经济联系和发展支撑(特别是农业)。

六、资源开发业主与地方效益的关系

我最近调查了一些资源开发市县,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资源丰富区的开发并没有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反而留下移民、环境破坏、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例如,许多水电开发大县,老百姓用不起电,用不了电;汶川县已建和在建水电装机容量已达 161万千瓦,但经常停电、限电,原因是当地以廉价电上国家电网,反馈给当地的是高价电。其他工矿业的发展也是拿走的多,给当地居民实惠少。汶川县地震前(2007),人均GDP是全省的2.03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人均低14.8%,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水平的 79.7%。这里存在着资源贬值,环境成本低估,开发效益分配严重不公等问题。在“十二五”的社会发展与城乡统筹中,应该采取措施,加以重视和纠正。

七、扩大内需与建立节约型消费体系的关系

为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靠出口的状况,扩大内需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就是增强国内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提高居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提倡节约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和消费体系,两者之间如何处置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同时得到反映和协调,需要有正确的理解与把握。

扩大内需是不断提高国内人民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生态需求、健康需求、娱乐需求等消费,是生产力提高对民众的反馈,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础。四川省,总体上消费水平不高,广大农村未能较好享受到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成果;不仅扩大城乡差异,而且妨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扩大内需的潜力和空间大,提高内需水平十分迫切。无疑,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加大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压力。因此,我们在谋求提高消费水平的同时,提倡建立节约型的消费体系,其要旨是在享受同等消费水平与消费享受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例如,我们反对过度包装,反对食品的浪费,发展节能照明、节能建筑,提倡公共交通,建立集中供热,扩大废弃消费品回收利用等,都是在保障消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一种资源,节约每一点资源。这对产品、产业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凡是节约资源、能源的产业、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和广阔市场,有利于提高内需。因此,“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在发展公共交通、创新节能产品、改进产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集中供热、节能建筑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总之,应该协调扩大内需与建立节约型消费体系的关系,不能对立,也不要变成两张皮,应统筹规划。

猜你喜欢
经济区四川经济
A gift I treasure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灾后两年新四川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