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笨花》方言词语的使用看铁凝对冀中乡土文化的传播

2010-12-27 06:12娜,张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紫花冀中铁凝

王 娜,张 曼

(军械工程学院 基础部,河北 石家庄 050003)

●语言学研究

由《笨花》方言词语的使用看铁凝对冀中乡土文化的传播

王 娜,张 曼

(军械工程学院 基础部,河北 石家庄 050003)

铁凝在长篇小说《笨花》中运用了大量的冀中方言词语,通过方言名词的使用,可以看出她对冀中乡土文化的传播,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来展现冀中乡土文化;勾勒出冀中农村以物易物的原始商贸状态,凸显冀中人的勤俭品格;展现冀中农村传统婚俗和饮食文化等等。

铁凝;方言词语;商贸;婚俗;饮食

铁凝祖籍河北赵县,小学和中学时代都在保定度过,成年后曾在保定博野、涞水等县插队、挂职锻炼,多年的农村生活,使她的笔端充满着对冀中平原这块土地的深厚感情,并且对冀中方言尤其是赵县、保定一带方言运用娴熟。她的长篇小说《笨花》[1]以兆州代赵州(赵县),以孝河代洨河,以笨花村的人物生活为主线,同时穿插了主人公在保定的生活,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方言词汇把“生活的肌理,日子的表情”“浸泡在结实、简朴、准确、温润的表达里”[2],对冀中乡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下文以《笨花》中所使用的方言名词为例来看:

一、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来展现冀中乡土文化

(一)紫花

1.“还有一种笨花叫紫花,也是三大瓣,绒更短。”(64页)

2.“紫花织出的布叫紫花布,做出的汗褂叫紫花汗褂,做出的棉袄叫紫花棉袄。”(64页)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紫花”是兆州笨花村当地产的一种棉花,三瓣,短绒,与从外国传来的四瓣长绒“洋花”不同,是该地特有的物产,“紫花”在这里是一个带有方言色彩的名词。另外,小说中“紫花”还作为形容词出现,如“紫花不是紫,是土黄”(64页),作为形容词的“紫花”,赵县方言读作“zǐ huo”,指一种颜色,《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紫花:淡赭色”[3]。

紫花是“笨花”的一种,在整部小说中,笨花人都对“笨花”这种棉花倾注了不同寻常的感情。尽管笨花“不适于纺织,只适于当絮花”,洋花“产量也高,适于纺线织布,雪白的线子染色时也抓色”,“可大多数笨花人种洋花时还是不忘种笨花,放弃笨花就像忘了祖宗。”(64页)这其实也是铁凝对冀中平原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爱得深沉的表现。笨花人享受着种花的艰辛和乐趣,铁凝也享受着冀中乡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并不吝笔墨地在她的多部小说中为我们展现出来,如她在“三垛”(《麦秸垛》、《棉花垛》和《青草垛》)中都对冀中乡土文化倾注了很大热情,《笨花》则使这种热情达到了高潮,以至她使用“笨花”这样一个富有地域色彩和民俗风情的名字来作为小说的题目。

二、勾勒出冀中农村以物易物的原始商贸状态,凸显冀中人的勤俭品格

(一)白饶

“她们都愿意再揪下一两根车上的葱叶作为‘白饶’。”(8页)

“白饶”方言读作“bái rao”,赵县方言又叫“白搭”,是额外多给的意思。

冀中农村的黄昏是有声有色的:“太阳下山了,主人牵着劳作了一天的牲口回村了。当人和牲口行至家门时,牲口们却不急于进家,它们要在当街打个滚儿。”(6页)“牲口走了,空闲的街上走过来一个鸡蛋换葱的,他以葱换取笨花人的鸡蛋。以鸡蛋换葱的买卖人并非只收鸡蛋不收钱,因为村里人缺欠,卖葱人想出来这个以物易物的主意,笨花有鸡蛋的人家不在少数。”接下来就有了“女人们接过葱,却不马上离开,还在打葱车的主意,她们都愿意再揪下一两根车上的葱叶作为‘白饶’”。(7-8页)在这里,铁凝为我们勾勒出辛勤劳作的农耕生活场景和以物易物的原始商贸场景,女人们“拿鸡蛋换葱,揪卖葱人两根葱叶显得很自然”(8页)的表现,也反映出她们会居家过日子的一面。

(二)缠嚼

“四两银子足够家中老母一年的缠嚼了。”(30页)

“缠嚼”方言读作“chán jiao”,指生活费用,有花销的意思。《河北方言词汇编》记作“缠交”,同义词有“嚼裹”,全省大部分县通用[4]。

冀中农村女人出嫁后大都作专门的家庭主妇,由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年老或夫死后由儿子养老送终。小说中用“四两银子足够家中老母一年的缠嚼了”一句话生动地勾勒出冀中农村女人勤俭持家的一生,与“白饶”一词所传达出来的会居家过日子相呼应。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们大都喜欢用小手绢把零花钱即“缠嚼”包起来,放到炕席底下或贴身衣兜里珍藏,平日极少拿出来使用,因为以物易物的商贸风俗在冀中农村一直沿袭着,除小说中的“鸡蛋换葱”外,现实中还有“麦子换大米”、“麦子换西瓜”等,也是专门有人沿街叫卖,女人们拿自家产的麦子来与小贩交换,因而“缠嚼”一年到头下来也花不了多少。小说通过方言词语的运用,生动地凸显出冀中人的勤俭品格。

三、展现冀中农村饮食文化和传统婚俗

(一)把式

1.“客人吃时,把式先用刀把火烧片开。”(47页)

2.“请来村中把式精心施工。”(148页)

“把式”方言读作“bǎ shi”,也写作“把势”,指精于某种技术的人,如:论庄稼活儿,他可是个好把式。

冀中人不但勤俭持家,还心灵手巧。“把式”这个词就是对“心灵手巧”人的称谓。种庄稼水平高的叫“庄稼把式”,驾车水平高的叫“车把式”,还有各种手工把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把式”,冀中农村人才能在这块土地上自给自足,丰衣足食,过着原始、淳朴、简单而又有滋有味的生活。传说中赵州桥的建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就像儿歌中传唱的“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尽管赵州桥并非真是鲁班所造,但在一直以来的传唱中透露出人们对工匠把式的推崇和热爱,人们愿意去相信是这样一位好把式造的赵州桥。

例句1中把式做火烧,为我们展示出冀中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麻酱火烧在案子上码成串,客人吃时,把式先用刀把火烧片开,放入一只大碗,上面再码一层切成薄片的白肉,撒上葱段、香菜,再用滚烫的肉汤浇。”这是保定有名的白肉罩火烧的做法,火烧需要把式来做,这种把式还不同于厨师,厨师兼做各种饭菜,很难把饭菜做到极至水平,而把式则把火烧的水平发挥到极至。另外,小说中向喜卖豆腐脑、扎佛堂在庙会上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堪称一个好把式。向喜的豆腐脑连坟堆中故去的人都会青睐,因为他做的味儿正——滴上香油,蘸上韭菜花儿,再洒上芫荽末儿(香菜),与在外地时所见到的豆腐脑不同,外地人做的一看就“味儿不正”。可见,铁凝笔下的“把式”带着独特的精湛技艺在冀中大地上祖祖辈辈生生不息,既能养家糊口又受人尊重,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称谓,一个群体,冀中人才活得更有滋味,冀中乡土文化也更加历久弥香。

(二)陪送

“叫闺女置办点像样的陪送。”(86页)

“陪送”方言读作“péi song”,指嫁妆。此外,“陪送”在方言中还作动词使用。如:“闺女出嫁时娘家陪送了冰箱、洗衣机”,在这里,陪送是动词,指父母在女儿结婚时送东西。

冀中地区的婚俗基本沿袭了《仪礼》所传下来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5],只是现在叫法不同,变革为提亲、相亲、订亲和娶亲等环节,但在“嫁妆”方面还是沿袭旧礼,农村人称“陪送”。做父母的都希望女儿风风光光嫁人,因而愿意“叫闺女置办点像样的陪送”。小说中写到“务必给孩子打一副凤冠,到栾城去打,要点翠的。”栾城是兆州的邻县,点翠的凤冠制作得好,因是手工制作,俗称“打凤冠”,再如“打一副镯子”、“打副耳环”等,都是由“把式”来手工制作。冀中农村结婚,基本上都由男方来置办,女方只需要带些陪送就可以了,富裕殷实的多带,不济的则少带,依财力而定。小说中是向家即男方家给了一百块大洋让秀芝置办陪送,透过此处描写也可以看出冀中的婚俗文化,说是女方置办陪送,实际上也是男方出钱来置办,冀中地区“养儿娶亲难”的现象在小说中可窥一斑。

(三)条盘

“用个条盘端到了婆婆屋里。”(156页)

“条盘”方言读作“tiáo pan”,一种长方形条状的用来将盘子、碗等用具盛在一起端上桌的木制托盘,长宽有固定尺寸,长60厘米,宽30厘米。河北地区一般在婚丧等大场合使用,一个条盘正好可以容纳民间八大碗。(如图1所示)

“条盘”实际上类似于“举案齐眉”中的“案”,只是底下不再带有支架,直接用手托住来端。冀中农村婚丧都很讲究,红白事宴席上都有一系列程序。通常一家办事都有几十桌,端菜和饭时,就需要一轮接上一轮,八个菜为一轮,第一桌与最后一桌不能间隔时间太长,这就要用到“条盘”,能一次盛下八个菜,因而一直作为正式宴席场合不可缺少的用具流传下来,也是由“把式”制作的。日常生活中,讲究的大户家庭里晚辈也用条盘给长辈端饭,饭菜做好后,用条盘一次性呈到长辈面前,如小说中秀芝就用条盘给婆婆同艾端饭,“她盛好粥,又给婆婆拨了一小碟香油拌的咸萝卜丝,再切上半个二八米窝窝头,半个咸鸡蛋,一块酱豆腐,用个条盘端到了婆婆屋里”。(156页)同艾一辈子是个讲究的人,她对衣服和饮食都讲究,因而秀芝做好了用条盘端给她。

(四)劈柴

“大锅底下架着劈柴。”(231页)

“劈柴”方言读作“pǐ chai”,此处的“劈柴”与海子诗里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不同,不作动词,是名词“柴火”的意思,特指劈好的供燃烧用的木头。

冀中农村做饭用大锅,在厨房或院子里盘个灶,架上一口大铁锅,旁边支上风箱。用大锅就要烧柴,也叫“柴火”。作“柴火”的夏天可以用麦秸秆,秋天用玉米秆、高粱秆,到了冬天这些农作物秆都烧完了就要用到“劈柴”了,即大木头劈成的小木块。“劈柴”烧出的火旺,也称“火硬”,不到冬天平时需用大火时也烧“劈柴”,如办红白事煮肉、做农家蒸碗时。

在铁凝笔下,冀中农村袅袅的炊烟,大锅里冒出的腾腾热气中都充满了有滋有味的生活气息,她愿意用笔去描绘这些“笨”生活,正是这些“笨”生活散发出不一样的乡土气息,将她的小说浸泡得珠圆玉润,不仅温情,而且朴实、准确。

四、对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

(一)搌布

“再把块搌布塞进去,旋转着擦拭一阵。”(11页)

“搌布”方言读作“zhǎn bu”,在此处的意思相当于抹布,在山西一带主要用于洗锅、刷碗、擦桌子、抹锅台等,也用于擦手,又称“搌手”。实际上,在河北一带“搌布”不作抹布用,而是在蒸馒头时被浸湿了垫在馒头底下用来防止粘锅。

(二)草蒲墩

“罐口盖个草蒲墩,为的是保温。”(15页)

“草蒲墩”方言读作“cǎo pú tun”,在此处指用玉米成熟后剥下来的外皮(赵县方言称棒子皮)晒干后编制成的用于盖锅、罐类的盖子。实际上,赵县人管这种盖锅的编织品叫“蒲帽”,有的也用黍子秸秆或芦苇来编,“草蒲墩”则是编成圆树墩状实体,在当地是用来坐的。(如图2所示)

由“搌布”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铁凝在对冀中文化熟悉的同时,也融合了其他地域文化,而“草蒲墩”在近些年已被现代化用具所替代,大约在她写作时依稀有“草蒲墩”的印象,而与“蒲帽”相混了。小说虽然是在写冀中平原上的人和事,但艺术毕竟不能等同于生活,铁凝毕竟不是一直生活在农村,对于不同地区所用物品功能偶尔发生混淆也在情理之中,这并不会冲淡她对冀中乡土文化的传播。相反地,更促使我们去对冀中乡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挖掘,以求更原汁原味,更富有本土色彩。

铁凝就是这样在驾轻就熟地运用方言词语传播着冀中乡土文化,她“采用在日常民俗生活的描摹与展示中凸显历史镜像这样一种富有原创意味的艺术表现方式”[6],以一个女性所特有的视角和笔触,带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享受,这种享受不是饕餮盛宴,却充满着胜过大餐的绵久幽香,如经年的酒,愈是细品滋味愈发浓香。

[1]铁凝.笨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铁凝.我与《笨花》[N].人民日报,2006-02-1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李学勤.十三经注疏·仪礼注疏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王春林.凡俗生活展示中的历史镜像[J].小说评论,2006,(2).

How Tie Ning Spreads Local Rural Culture in Central Hebei Province: The Use of Dialects in Ben Hua

Wang Na,Zhang Man

Tie Ning has used a large number of dialects in central Hebei in her novel Ben Hua,which reflects her deep love for the local rural culture.By describing the primitive barter trade in the villages and the thrifty lifestyle of the peasants, she depicts the marriage and food traditions,thus spreading the local rural culture.

Tie Ning;dialect words;trading;marriage customs;food

I206.7

A

1673-1573(2010)03-0093-04

2010-07-06

王娜(1981-),女,河北新乐人,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张曼(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艾 岚

责任校对:张增强

猜你喜欢
紫花冀中铁凝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紫花泡桐(节选)
铁凝三谢张守仁
紫花目蓿高产栽培技术
紫花泡桐(节选)
一声姥姥
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