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研究1

2011-01-06 01:49李亦纲吴建春张玮晶
震灾防御技术 2011年2期
关键词:灾情预案救援

李亦纲 吴建春 张 媛 张玮晶 丁 璐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研究1

李亦纲 吴建春 张 媛 张玮晶 丁 璐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本文在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发展规划、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框架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应急能力评估的现实需求、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计算性等因素,参考社会经济领域统计评价的思路,根据应急救援规划发展目标,给出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大类和具体的子指标。以省级行政单元的评估为例,给出了指标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最终评价某一区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地震 应急救援 能力 评价指标

引言

2007年以来,在中国地震局“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陆续开展了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发展规划、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给出了地震应急能力评价的框架体系和指标体系(吴建春等,2008;李亦纲等,2009)。本文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现实评估需求、评估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因素,同时考虑到防震减灾规划、地震应急救援规划的具体目标,确定了可基于现有数据进行评估的指标大类划分和具体的评价子指标,并结合具体数据给出了指标的分级计算方法。在现阶段,可基于本文给出的指标体系,开展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

1 指标大类的划分与确定原则

1.1 指标大类的划分

传统的通过分层次的专家打分方法的评价,虽然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某一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但具体到操作时却存在很大的困难,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才能获取数据并进行多次的打分评价,因此实用性较差。根据目前在社会经济领域进行统计评价的一些思路,本文考虑可以采用提取关键性、可计算的指标来进行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对地震应急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地震应急工作发展的总体思路(中国地震局,2007;陈建民,2007),以及地震应急救援发展的2020设想:“着眼于提高政府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结合国家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开展地震应急领域的科技创新,在较为全面把握我国各地地震应急特点的基础上,跟进世界高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发展,全面提升地震灾情获取和实时处理的技术能力,建设地震灾情的快速发布机制与能力,完善现场灾情收集和处理技术,建立指挥决策技术系统和国际地震救援目标分析技术系统,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地震应急专用系列装备;在提高现场工作队伍、专业救援队伍装备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各级地震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具有专业地震知识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和专家队伍。”本文确定了以下5大类地震应急救援评价指标:①应急预案体系;②应急救援队伍;③应急指挥系统;④灾情获取能力;⑤应急保障能力。这一指标大类的划分,涵盖了规划目标中的主要发展领域,而且在目前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对上述几大类的评价,可以客观地评价某一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1.2 子指标的选取原则

根据上述各指标大类的具体内容,本文还确定了主要的子指标。在确定子指标时主要依据以下原则:

(1)符合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的基础框架,具有明确含义;

(2)指标应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易被社会和公众理解的;

(3)指标计算的数据是可获取的,适于定量计算;

(4)指标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横向、纵向可比性;

(5)面向政府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

2 问卷调查与指标体系的完善

根据指标大类的划分,首先形成了征求意见表,并于2009年4月进行了第一次小范围的专家调查,在专家意见上经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根据初步形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于2009年9月在全国地震系统(省局及直属单位)进行了第二次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指标大类的划分是否完整、合理;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合理;指标的权重;是否应增加其他子指标等。根据调研的结果和修改意见,对前述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指标大类和子指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适当增加了子指标,并初步确定了核心能力项和指标权重。

权重值和核心能力项是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最后确定的,共对3个批次,5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共48份。第一批次为各省地震局局长、专家等,共计13人,其中有效问卷9份;第二批次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高工及高工以上的、有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共计26人,其中有效问卷26份;第三批次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基层、有较多现场工作经验的青年人员,共计13人,其中有效问卷13份。通过对上述48份问卷的统计计算,给出了各指标的权重值。此外,还参考了对各直属单位调研的有关意见。最终确定的各指标权重及核心能力项如表1所示,表中灰底字为核心能力项。

表1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及权重Table 1 Index and weights in earthquake emergency and rescue capability evaluation

3 指标的具体含义与计算方法

下面以评价省级行政单元为例,对表 1给出的指标大类和子指标划分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3.1 应急预案发展程度指数(EIP)

该指数包括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和演练的开展情况。预案的类型应包括专项、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方面,但主要考虑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预案制定情况。演练主要是指根据预案和地区灾害特点,开展的地震应急相关演练的情况。它包括 3个指标:地震应急预案覆盖率(EPC)、地震预案修订频次指数(EPR)、应急演练年开展频率(EAE)。

(1)地震应急预案覆盖率(EPC)

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情况,不包括企业和社区一级的地震预案,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PC为预案覆盖率;PN为预案总数;GNi为第i个市、县的下一级政府(乡镇)数量;Di为下一级政府相关机构的数量。在具体计算时,也可将不同级别的预案分别计算,并加权平均。

(2)地震应急预案修订频次系数(EPR)

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不包括企业和社区一级的地震预案,该指标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PR为预案修订频次指数;PN为预案总数;PM为修订间隔小于或等于1年的预案数量。在具体计算时,也可将不同级别的预案分别计算,并加权平均。

(3)地震应急演练年开展频率(EAE)

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根据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开展情况,不包括企业和社区一级的地震预案,该指标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AE为地震应急演练年开展频率;PN为预案总数;EN为年开展演练的次数,如EAE>1,则EAE=1。在具体计算时,也可将不同级别的演练分别计算,并加权平均。

考虑到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的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并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因此在计算应急预案发展程度指数(EIP)时,增加了1个调整系数K(0—1),用以表征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这样地震应急预案发展程度指数(EIP)由以下公式计算取得:

上式中K值的取得,由专家根据实际情况给定。

3.2 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指数(EIF)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核心,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是灾害发生后有效减轻人员伤亡的基本途径。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包括应急机构管理人员、专业队伍人数、培训情况,以及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本文给出了应急管理机构覆盖率(EEM)、专业救援队伍人数(ERP)、人员年培训比例(ERT)、有实战经验人员比例(ERE)、志愿者队伍人数(EVP)5项指标。

(1)应急管理机构覆盖率(EEM)

该指标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EM为地震应急管理机构覆盖率;EN为应急机构的数量;GNi为第i个市、县的下一级政府(乡镇)数量;Di为下一级政府相关机构的数量。

这里的地震应急管理机构是指地震主管部门设置了应急职能分支或在相关应急机构里考虑了地震应急处置与指挥职能的设置。

(2)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指数(ERP)

评价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情况,主要根据队伍人数进行计算:

式中,ERP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建设评价指数;RN1为地震相关专业救援队伍人员总数(指地震专业队伍和消防救援队伍的人数);RN2为其他救援力量,如矿山、危化品救援队伍的人数;UP为区域人口数量。

(3)专业人员年培训比率(ERT)

评价应急救援专业人员的培训情况,包括应急和救援两方面的人员:

式中,ERT为专业人员的年培训比率;EP为专业人员总数;TA为年培训人数。

(4)有实战经验人员的比率(ERE)

评价应急救援专业人员的实战情况,包括应急和救援两方面的人员:

式中,ERE为有实战经验人员的比率;EP为专业人员总数;ET为有实战经验的应急救援人员数量(参加过1次以上地震应急救援任务、倒塌建筑物救援任务或2次以上演练)。

(5)基层应急救援响应人数比率(EVP)

评价基层应急救援响应队伍的建设情况,主要用基层应急救援响应人数进行计算:

式中,EVP为基层应急救援响应队伍人数比率;VN为区内培训过的基层应急救援响应总人数;TP为区内人口总数。这里的基层应急救援响应人员主要指有一定经验,救灾时可发挥骨干作用的第一响应人,包括志愿者。

由上所述,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指数(EIF)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3.3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程度指数(EIS)

在人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是否具备应急指挥系统就成为决定能否有效开展应急指挥的重要因素。应急指挥系统包括指挥机构、常设机构的建立情况以及相关软硬件支撑系统的建设情况。为此本文设计了以下4个指标:应急指挥机构覆盖率(EEC)、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率(EEO)、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覆盖率(EES)、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设(EED)。

(1)应急指挥机构覆盖率(EEC)

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抗震救灾指挥部)覆盖率(EEC)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EC为地震应急指挥机构覆盖率;EN为应急指挥机构的总数;GN为市县总数。

(2)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率(EEO)

地震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率(EEO)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EO为地震应急指挥场所建设率;ON为应急指挥场所(包括必要设备)的总数;GN为市县总数。

(3)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覆盖率(EES)

市、县一级政府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单独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或在政府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中有统一考虑)的建设情况,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ES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覆盖率;SN为已建立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市县数量;GN为市县总数。

(4)应急基础数据库覆盖率(EED)

市、县一级政府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单独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或在政府应急响应技术系统中有统一考虑)的建设情况,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EED为应急基础数据库覆盖率;DN为已建立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市县数量;GN为市县总数。

以上各项子指标如果大于1,则取1为评价值,这样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程度指数(EIS)可由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式中,K1(0~1)为应急技术系统先进性系数;K2(0~1)为数据库现实性指数,用以评定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情况,具体数值由专家意见给定。

3.4 应急灾情获取能力指数(EII)

汶川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表明:灾情获取能力对于科学的应急指挥决策至关重要,物资和救援队伍的合理调配都依赖于准确、快速的灾区信息,本文在灾情获取能力方面设计了 2项指标:灾情获取系统覆盖率(EAS)、灾情快速预估能力系数(EQE)。

(1)灾情获取系统覆盖率(EAS)

地震应急灾情获取系统的覆盖程度,包括是否具备类似12322短信获取系统或其他灾情获取系统(即有一种以上自主灾情获取手段),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AS为灾情获取系统覆盖率;AN为已建立灾情获取系统覆盖的市县数量;GN为市县总数。

(2)灾情快速预估能力系数(EQE)

政府或地震主管部门对灾害的快速与评估能力,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QE为某次地震的快速预估能力系数;TS为标准预评估时间(30分钟);TR为实际得到预评估结果的时间;RS为预评估结果;RR为实际灾害损失情况。

进行综合评价时,可对多次地震的结果进行平均。对于未发生过地震的省份,此项可采用专家打分(0~1)。这样地震应急灾情获取能力指数(EII)可由以下公式计算获取:

对于少震省份较难用震例评价时,或可直接用EAS表征地震应急灾情获取能力指数EII。

3.5 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指数(EIL)

保障是应急工作的重要支撑,这里所说的是广义的保障,包括物资、医疗、通讯、装备等方面。为此本文设计了5项评价指标: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数(ETE)、应急通讯保障能力指数(ECA)、应急医疗保证能力指数(EMA)、救援装备保障能力指数(EEA)、应急科技保障能力指数(ETA)。

(1)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系数(ETE)

评价地震应急救灾物资的储备情况,右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TE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数;SN为区域内的救灾帐篷储备数量;FN为区域内的食品、饮用水的储备总量(吨);PP为区内的总人口。

(2)应急通讯保障能力系数(ECA)

评价地震应急通讯保障能力情况,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CA为应急通讯保障能力系数;CN为有灾时备份通讯系统的基础行政单元(乡镇)数量;GNi为第i个市、县的下一级政府(乡镇)数量;Di为下一级政府相关机构的数量。

(3)应急医疗保障能力系数(EMA)

评价地震应急医疗保障能力情况,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MA为应急医疗保障能力系数;MN为区域内应急医疗人员的数量;PP为区内的总人口。

(4)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系数(EEA)

评价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装备建设情况,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EA为救援装备保障能力系数;EM为区域内救援专业装备的总值;PP为区内的总人口。

(5)应急科技保障能力系数(ETA)

评价先进技术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情况,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获取:

式中,ETA为应急科技保障能力系数;EM为区域内应急救援专业装备的总值;EV为国产先进技术装备(生命探测仪、机器人)的总值。

上述各指标如大于1,则取值为1,这样地震应急保障能力指数(EIL)可由以下公式计算获取:

4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指数及其计算

基于上述5大类指标的子指标及其计算方法的详细说明,对这5大类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即可得到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指数(IEERA),它可用于综合表征某一区域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取所需要的数据:

(1)预案和队伍数据

应急预案编制情况、演练开展情况和应急队伍的建设情况,目前在各地地震局的应急主管部门有今年的统计资料,获取预案数量、演练次数和队伍人数等数据是不困难的,但在预案修订、人员培训方面可能要开展进一步的统计工作。

(2)指挥系统和灾情获取能力数据

指挥系统和灾情获取能力可从各省地震局的应急指挥中心获取有关建设数据,包括场所、指挥系统和灾情获取系统的建设情况等,灾情的预估能力可根据实际震例进行评价,也可对现有灾情快速评估系统的评估情况进行专家评定。

(3)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数据

这方面的数据大部分要从地震系统以外获取,需通过资料收集,或协调民政、医疗、通讯等相关部门开展必要的统计工作才能获取有关数据并进行评价。如:物资储备需要从民政部门获取相关数据;通讯保障需要从应急办或通讯主管部门获取相关数据;医疗人员的数量需要从卫生主管部门获取相关数据。

5 问题与讨论

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省级行政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变量的选取和计算方法也针对此目标设定,部分指标对城市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可能并不适用。同时,本文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表征性评价,并不是对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的全面系统评价。因此,在开展对某一区域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全面、系统的评价时,还应采用分层次的专家评估方法。

陈建民,2007. 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完善防震应急管理体系. 中国应急管理,1(7):14—18.

中国地震局,2007.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

李亦纲,吴建春,张媛,2009. 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18(专刊):45—50.

吴建春,李亦纲,张媛,2008. 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发展规划研究.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8(专刊).

Study of Indicators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and Rescue Capability and Its Evaluation Method

Li Yigang, Wu Jianchun, Zhang Yuan, Zhang Weijing and Ding Lu
(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Beijing 100049, China)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and rescue, statistical evalu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thinking, an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ing indicators, sub-categories and specific indicators are given based on assessment of actual needs, data availability and computa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indicators and calculation method are explained, and how to evaluate the capability with those indicator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Indicator

李亦纲,吴建春,张媛,张玮晶,丁璐,2011.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6(2):172—179.

本文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大地震灾害及其灾害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2008BAK50803)”资助

2011-04-12

李亦纲,男,生于1974年。博士,副研究员,联合国UNDAC灾害评估与协调组成员。主要从事地震灾害、灾害应急救援科研与实践,多次到地震现场参加地震灾害评估。在地震危害性评价、震害预测与损失评估、现场调查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E-mail: Liyig@263.net

猜你喜欢
灾情预案救援
盐城市夯实灾害灾情管理基础
2022年6月全球灾情
紧急救援
2021年12月全球灾情
3D打印大救援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A dataset of Ya’an Earthquake based on social media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紧急预案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