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解答亦精彩

2011-01-11 02:21孟凡光刘兆军
新高考·高三政史地 2010年12期
关键词:本题气温温度

孟凡光 刘兆军

在很多同学眼中,地理试题的解答远不如数理化学科那么多样、那么精彩。其实不然,地理试题的解答既可以像数理化学科那样在解答时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注重逻辑推理与科学探究,解题结果务求精确,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像历史、政治等学科那样从不同视角进行答题,答案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分析及解题过程不过分拘泥于逻辑分析推理,不苛求思维分析严密程度,而侧重在解题过程中培养自己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本文以一道地理试题为例,讨论它的多种解法。

湿空气和干空气的温度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空气的要小一些。图中a、e两点海拔高度相同。据此回答1~2题。

1. 若a点气温为30℃,b点的气温为10℃,c点气温为30℃,d点气温为26℃,d、c两点高度相同,则e点气温为()

A. 35℃ B. 34℃ C. 30℃ D. 25℃

2. 一般情况下,可以确定()

A. ab坡为迎风坡

B. be坡为迎风坡

C. 两个坡均为迎风坡

D. 两个坡均为背风坡

解法一:由a、b、c、d 四点的温度变化可推知ab坡为迎风坡,be坡为背风坡,be坡因受焚风的影响,温度垂直递减率大。假设迎风坡处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设ab=eb=h,db=cb=h′,则

设背风坡干空气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为x,则

将①、②、③分别代入③、④即可求得e点温度为35℃。

【点评】 本法基于以下分析:要求e点的温度,必先求be坡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与ec或be两点相对高度;而要求be坡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必先求bc两点的相对高度。该方法的解题思路是从如何求e点的温度这一起点开始展开思维分析的,且从求be两点间的相对高度进行入手解题,是一种逆向分析、直接求解的解题过程。

解法二:设ab 坡、be坡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分别为x、y,设e点的温度为z,设ab、bd的相对高度分别为h、h′,则有:

解上式即可求出e点温度z=35℃。

【点评】 方法二抓住了ab与bd、bd与bc对应相对高度相等这一关键,避开了ab坡、be坡的温度垂直递减率求解这一难题,且省略了相对高度的计算,解法较解法一更为简便。

解法三:将图转换为下图,其中cd∥ae。

图中线段ab、bc、bd、be分别表示b点与a、c、d、e四点的温度差,设e点的温度为x。

解之得x=35℃。

【点评】 解法三受到解法二解题过程中最后一个关系式的启发,利用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把本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成几何图形,利用平面几何中平等线截对应线段成比例定理来解题,这样既简便快捷,又准确高效。虽然本法是建立在解法二的基础上的,但它完全跳出了围绕温度垂直递减率分析的窠臼,通过图形转换和相关定理的运用,可较轻松地进行温度的计算。本方法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灵活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解法四:由“对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一变化规律可知,e处的气温应大于c处的气温(c处气温为30℃),故可排除C、D两个选项。由题设条件可知,干、湿空气的温度垂直递减率不同,而ab坡为迎风坡,空气湿润,be坡为背风坡,空气干燥,be坡的温度变化应大于ab坡。若选B,则ce段与ad段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完全一致,这与题设条件相矛盾,故将B排除。所以本题答案选A。

【点评】 作为选择题的一种解题方法,与前面三种解法相比较,解法四更简单、更便捷。当然这种简单、便捷的前提是建立在答案给出且错误的选项较容易排除的基础上的。假如本题答案稍作调整,将B选项的34℃改为36℃,那么仅使用排除法就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遇到各类科学方面的问题,答案通常是未知的,所以这时就无待选答案可供排除。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注重培养条分缕析、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与创造性。

从命题思路的角度,本道试题侧重考查同学们的分析推理能力,让同学们通过分析推理,排除错误选项,所以本题最简单而高效的解题方法是排除法,这也是命题者预设的一种解题方法。解法一与解法二虽然繁琐费时,但它们为同学们展现的是科学问题探究所遵循的一般步骤:①分析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②问题解决的现有条件;③两种条件的对接与问题解决。这有助于同学们科学思维的培养与习得,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与计算能力。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解法三无疑是该道试题解答的一个亮点,是解题方法的一种创新,其精妙之处在于建立数学模型,将a~e五点温度变化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几何图形,运用平面几何的相关定理进行解题,既简单高效,又科学精确。这种解法的推介也正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动力之所在。其实,可以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的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比比皆是、不可胜数,本文仅从中撷取其一,企求能收管中窥豹之效。

当然,如果没有精巧的问题设计,也就没有精妙的解法和精彩的答案。本道试题总的来说设计较为巧妙,但似乎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如:①宜给出“温度垂直递减率”的概念,一方面可以考查同学们学习新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条分析解题的思路;②将B选项的34℃改为36℃,可由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变为考查同学们的分析计算能力,并可适当提高本题的难度系数。

猜你喜欢
本题气温温度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今天是几月几日
测个温度再盖被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找规律
实时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