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赴朝:从记者到广电总局局长

2011-01-16 08:21文静
人民周刊 2011年5期
关键词:宣传部北京文化

◎文静

与文字结缘三十年

“直节虚心霜竹青,引泉漱月指泠泠。神州多少风云事,都付摩金戛玉声。”

这位以霜竹、泠泉、清月为意象入诗的诗人,就是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蔡赴朝。

蔡赴朝还作过另一首七绝诗,只是短短四行七言,就标注了6处注释,大量引经据典,已非业余文人雅士之所能。

纵观蔡赴朝的简历,不难得到答案,蔡赴朝学习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文字打交道。

根据简历,蔡赴朝1951年4月生,北京人。1971年7月参加工作,1979年4月入党,在职研究生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文学硕士,高级记者、主任编辑。

履历显示,蔡赴朝曾是北京宣武联运包装厂的工人,后任宣武区交通局宣传科干事。

1979年,他进入北京日报社,先后担任工商部记者、副主任、财贸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

长期在北京日报社工作后,蔡赴朝被调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外宣办主任,开始主管宣传和意识形态。

2000年2月,他升任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常务副主任(正局级)。2002年6月开始,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2008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副市长,负责文化、文物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

如今,蔡赴朝出任广电总局局长,继续行走在与文化紧密相关的道路上。

其实,在这些职务背后,他还是一位京剧编辑。上述具有情怀的诗作,是他参与京剧活动时即兴创作的。

从记者到新闻官

蔡赴朝在北京日报社做记者时,曾经深夜与清洁工人一起跟班劳动。1990年,39岁的蔡赴朝任副总编辑,分管政法、工交、财贸、科教、农村、国际六个主要采访部门。

在第三届长江韬奋奖的颁奖词上,有一段话这样形容蔡赴朝:他任财贸部主任期间,率先垂范并要求记者不参加任何没有新闻报道价值的“应酬”,不染指有偿新闻。当时,蔡赴朝收到的各类没有采访报道价值的请柬,堆积了满满两个抽屉。市委宣传部领导责成北京电视台将此拍成专题新闻,蔡赴朝婉言谢绝。他认为,保持清正廉洁是党报记者的“天职”。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3年北京抗击“非典”时,蔡赴朝曾是媒体曝光率最高的北京市官员之一,多次举行发布会,面对国内外记者解答各种问题。

“曾经是一线记者的蔡赴朝,面对媒体采访时,对记者很尊重,把真诚放在了第一位。”一位曾经参加过新闻发布会的记者表示。

记得有一次,一位意大利记者问及非典病人逃离医院的情况,蔡赴朝坦诚回答,确有此事发生,并详细披露了患者逃离背后的实情。

在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蔡赴朝称:“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时我在这里曾经说过,希望我和在座的媒体记者们成为朋友。经过九次新闻发布会,我确实感到结识了一批朋友。”

情系文化创意产业

蔡赴朝在北京市政府任职的11年内,对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他曾表示,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要努力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使北京成为文化名城和创意之都。

作为分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长,蔡赴朝多次视察创意产业企业。

蔡赴朝在视察中指出,目前每年出国演出的不少,但大多数是给国外的品牌打工。美国的拉斯韦加斯搞各种秀,里面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和东欧的杂技演员,人是出去了,但大钱都让人家挣了。这种低水平的、低业态的,恐怕也不一定适宜大力支持,究竟怎么支持,要根据情况好好研究。

此外,蔡赴朝还认为,文化精英的培育和文化市场中介机构都发育得不够。比如京剧,一个北京京剧院,一年演出800场,收入1300万元,但京剧对外文化交流赚不到钱,因为没有熟悉国外文化市场的人,没有搭桥的人。此外,我们的国粹出口到了其他国家,怎么适应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也要好好研究。

由此可见,蔡赴朝始终情系文化创意产业。

老“媒体”新征程

近日,记者联系北京市政府一位蔡赴朝的部下,他向记者表示了不舍。“蔡副市长在市政府任职的这些年,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他的辛劳、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这位部下称:“如今,蔡副市长升任广电总局局长也是实至名归,但终归有点不舍。”

广电业专家认为,在当前三网融合不断推进之际,蔡赴朝的履新有助于强化广电总局对三网融合中内容播控权的掌控。

当然,摆在这名曾经的传统媒体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当数时下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今年年初,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表示,“十二五”时期,广电系统将努力实现六个重大转变,排在首位的就是“加快以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

在不断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后,这位怀揣诗人情怀的老媒体工作者将开始自己新的征程。

猜你喜欢
宣传部北京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
8部广播剧入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