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高容低压型气囊管理调查分析

2011-01-29 04:51张爱华吴海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17期
关键词:套囊充气气囊

张爱华 吴海峰 李 萍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气管导管设置气囊这一装置的目的在于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如护理不当,易造成多种且严重的并发症[1]。因此,合理的气囊管理至关重要。人工气道气囊分为三种:低容高压型气囊、高容低压型气囊、泡沫气囊。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高容低压型气囊,由顺应性较好的医用塑料制成,充气后成椭圆形,与气管壁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有效降低气管壁压力,减少气管病变的发生,但如果气囊充气过多,压力也会随之增高。笔者对乌鲁木齐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18个ICU的护士长就人工气道高容低压型气囊管理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0年6月,对乌鲁木齐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18名ICU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全部为女性,年龄28~45岁,平均(35.3±3.1)岁。科室:急诊 ICU 2名,外科ICU 6名,呼吸科ICU 3名,儿科ICU 1名,内科ICU 3名,综合ICU 3名。职称:护师7名,主管护师8名,副主任护师3名。学历:大专9名,本科8名,硕士1名。ICU工作年限:1~5年7名,6~10年6名,11~15年2名,16~20年2名,>20年1名。

1.2 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填毕即刻收回,如有疑问,当场解释。发放问卷18份,回收18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将回收的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百分率统计描述。

2 结 果(表1)

表1 18名ICU护士长气囊压力和气囊上滞留物清除管理情况

3 讨论

3.1 气囊压力测定方法 83.33%的护士长采用手指捏感法来测定气囊压力,只有16.67%的护士长采用专用气囊测定仪来测量。手估气囊测压法操作简便:用手捏压气囊的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为适宜。但此法凭个人经验和指感来判断气囊充气程度,诸多研究资料表明,手估法测压准确率低[2]。通常临床医护人员根据经验或说明书的要求注入固定的气量,但不同厂家的气管导管和气囊的材料和质量不一,顺应性和容积各不相同,要达到相同的气囊内压所需的注气量并不相同。有报道显示,手指捏感法和固定注气法均不可靠,气管黏膜受压的压力远远超过管黏膜毛细灌注压,对气管黏膜损伤极大[3]。使用专门的气囊压力表测量囊内的压力,可直接指示出套囊压迫气管壁的压力情况。目前,大多研究者认为使用专用气囊测压表科学性强,精确性高,并有明确的警戒范围,可操作性强[4]。

3.2 气囊内压测量时机 气囊充气后应立即测量气囊内压力并调整在理想压力范围内。有研究表明,气囊注气4 h后压力开始降低,余气量逐渐减少,因此,主张注气4 h后检查气囊,补充气量[5]。有研究认为,在反复抽吸气道分泌物后,亦应注意监测气囊压力,及时调整气囊容积,以保持最佳的气囊压力[6]。Granja在一项95例患者的前瞻临床试验中得出结论,每日3次监测套囊压可预防气道黏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狭窄[4]。指南推荐意见:应常规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至少每天1次,最好每班监测气囊压力,使之保持在合理范围[1]。

3.3 合理的气囊压力值是管理的盲区 合理的气囊压力很重要,如气囊充气不足和气囊漏气易导致导管与气管间密闭不良、漏气,也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囊过度充气压迫气管壁,气管黏膜易缺血坏死、糜烂而形成溃疡[7]。理想的气囊压力应低于毛细血管渗透压,即在18.4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时可避免长期压迫气管黏膜,以免造成缺血坏死[8]。但气囊压力小于 20 cmH2O(1 cmH2O=0.098 kPa)时,易出现误吸,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独立危险因素。文献报道,当气管导管套囊内压超过29.58 cmH2O时,会使气管黏膜血流开始减少,达到40.30 cmH2O时,黏膜血流明显减少,黏膜苍白。当气管导管套囊内压在68.3 cmH2O时,15min后气管黏膜可出现明显损伤、部分基膜剥离[2]。研究[1]指出高容低压套囊压力在25~30 cmH2O时既可有效封闭气道,又不高于气管黏膜毛细血管灌注压,可预防气道黏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食管瘘,以及拔管后气管狭窄等并发症。本调查发现,合理的气囊压力(25.01~30 cmH2O)正确率只有16.66%,可见气囊压力值是管理的盲区。

3.4 气囊无需定时放气 传统护理常规要求气囊每4~6 h放气1次,每次3~5min,防止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内壁导致黏膜损伤。现在研究者认为,气囊不需要定时放气[9]。主要理论依据是:(1)气囊放气后1 h内气囊压迫区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难以恢复,放气5min就更不能恢复局部血流。(2)对于机械通气条件较高的危重患者,气囊放气将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因此,危重病人往往不能耐受气囊放气。调查显示,还有38.89%的护士长依据旧的护理常规进行常规放气。

3.5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气囊滞留物是指封闭的气囊上方滞留的分泌物、血液或胃内反流物等。研究证明,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主要因素[10],因此要经常清除此部位滞留物,保持声门下与气囊上的清洁。当使用带有侧孔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时,可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以清除声门下至插管气囊之间的分泌物,又不损伤声带。在长期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中,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延缓早发型VAP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1]。武淑萍等[11]认为,经鼻置1根引流管于气囊上部,每30~60min冲洗抽吸1次,需注意的是冲洗前一定要调节气囊压力,防止误吸。以上两种都是声门下引流法,指南推荐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1]。但由于价格昂贵,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调查中只有一个ICU使用可冲洗气管套管),限制了持续声门下吸引的使用。气流冲击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它是于患者吸气末呼气初时将简易呼吸器皮囊与气管导管连结,然后轻挤呼吸器皮囊,使患者肺部充分扩张,使气体从气管导管与气管内壁之间的腔隙由下向上冲出,将积潴于气囊上的滞留物吹至咽部,立即充满气囊,防止滞留物逆流,迅速用吸痰管将滞留物吸出。操作前、后均应吸纯氧3min,严格无菌操作,手法轻柔,一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 s,如出现心律紊乱和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停止吸痰并做相应的处理[12]。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66.

[2]Vyas D,Inweregbu K,Pittaid A.Measurement of 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in Critical Care[J].Anaesthesia,2002,57(3):275-277.

[3]尤荣开,蒋贤高,邵朝朝.套囊压力监测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66-267.

[4]Granja C,Faraldo S,Laguna P,et al.Control of the Endotracheal Cuff Balloon Pressure as a Method of Preventing Laryngotracheal Lesions in Critically Ill Intubated Patients[J].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2002,49(3):137-140.

[5]王黎梅,王小玲,王建新,等.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检测和定时放气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5,4(6):409-410.

[6]任 婵.吸痰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4):4.

[7]刘志梅.人工气道不同气囊压对气道损伤及误吸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12.

[8]金碧霞,李秋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J].护理学杂志,2001,16(3):162.

[9]魏宏建.套囊充气方法选择的探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5(1):25.

[10]吴德军,熊晓华.气管插管后气囊上液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07,27(4):8-9.

[11]武淑萍,赵玉香,康 杰.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4):256.

[12]胡凤琼.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护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

猜你喜欢
套囊充气气囊
充气恐龙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锥形套囊气管导管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急诊科气管插管患者套囊压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套囊充气方法对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影响
人工气道套囊压力管理的研究进展
高田气囊案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Observation on Activities of Air Sac in Opened Body Cavity of Chi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