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搜寻前因和结果研究现状探析与整合框架构建

2011-01-30 03:59袁健红龚天宇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年6期
关键词:开发式强度环境

袁健红,龚天宇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一、引 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技术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创新,就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搜寻到技术创新所需的相关知识。因此,知识搜寻对于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搜寻是组织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组织有效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Nelson和Winter,1982)。M arch(1991)提出了探索(exp lo ration)和开发(exp loitation)概念来描述组织学习能力,探索和开发的对象均为知识[1],其中探索能力指从事搜寻、变异、试验、冒险、发现和创新等活动的能力,而开发能力指从事提炼、选择、生产、增效、执行和实施等活动的能力。从创新视角来看,知识搜寻是指企业在不同的环境中通过探索和开发各种知识源来进行创新的活动。显然,企业不可能在真空中进行知识搜寻,其知识搜寻行为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企业实施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最终会形成不同的企业创新绩效。目前国内有关知识搜寻的研究还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企业知识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即前因问题)以及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即结果问题),然后结合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区分了四种知识搜寻策略,最后通过引入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构建了一个知识搜寻前因、策略与结果整合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知识搜寻的前因

很少有学者专门去研究企业知识搜寻策略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散落在大量的文献中。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发现,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内部特征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而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具有相似内部特征的企业也会选择不同的知识搜寻策略。下面,我们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特征两个角度来分析知识搜寻的前因。

(一)外部环境

就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从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独占性、外部冲击、行业技术特性等五个方面加以考察。

1.环境动荡性。环境动荡性是指环境变化(源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的程度和速度,通常采用频率、程度、可预测性等维度加以表征(Wholey和Brittain,1989)。一些学者认为,动荡的环境会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因为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现有产品和服务过时,促使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应对动荡的环境,而产品和服务创新需要新知识,从而提高了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概率。[2,3]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动荡的环境会阻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动,因为持续而剧烈的环境变化不仅会导致旧知识贬值或过时,而且还会降低知识搜寻活动所获取的新知识的价值。[4]

2.竞争强度。竞争强度是指竞争者的数量。一般而言,过多的竞争者会导致产品价格和利润降低,往往造成企业资源的过度消耗(Porter,1980)。在高市场竞争强度的条件下,企业已经不可能通过改进现有产品来赢得顾客,必须通过创新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竞争强度的提高会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以培育新的竞争优势。[1]Voss等(2008)基于非盈利性产业的研究表明,当受到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威胁时,企业会致力于改善顾客关系管理,进行知识搜寻活动以提高处理顾客关系的能力。

3.独占性。独占性是指外部环境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强度。当外部独占性较低(如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不够)时,企业很难保护其创新成果,其创新意愿减弱。因此,企业也怠于进行知识搜寻,而会选择重复利用旧知识(Teece,1986)。由此可见,低独占性会阻碍知识搜寻,而高独占性则会促进知识搜寻。

4.外部冲击。外部冲击是指超出企业控制的突然发生、难以预料的环境变化(Meyer,1982),如政府出台的监管政策就是一种外部冲击。与环境动荡性(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不同,外部冲击是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会导致积累的知识和技术过时,企业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寻找新的技术机会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因此,外部冲击会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

5.行业技术特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根据研发强度(即研发经费占总产值、销售收入或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对行业技术特性进行了区分:研发强度高于5%的行业称为高技术行业,而研发强度低于5%的行业则称为中低技术行业。行业技术特性差异导致企业进行不同的知识搜寻活动。在高技术行业中,企业倾向于进行技术知识搜寻,而在中低技术行业中,企业倾向于进行市场知识搜寻(Grimpe和Sofka,2009)。

(二)企业内部特征

外部环境解释了促使或阻碍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情况。但是,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一些企业会进行知识搜寻,而另一些企业则不会进行知识搜寻,而是选择重复利用旧知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内部特征相异。下面,我们从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特性和文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管理者特性等七个方面加以探讨。

1.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Cohen和Levinthal,1990),其中内部研发投入是提高企业吸收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强的企业偏好进行知识搜寻,而知识搜寻又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但是,企业的吸收能力存在一定限度,不同程度的吸收能力导致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范围和深度迥然相异。[5]

2.冗余资源。冗余资源是指企业可获得的但并非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一种资源[6]。根据资源是否被组织的生产过程所吸收可把冗余资源分为已吸收冗余资源和未吸收冗余资源。学者们对冗余资源和知识搜寻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企业冗余资源会促进知识搜寻。因为企业进行知识搜寻和创新时必然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冗余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抵御失败的风险,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大胆地进行知识搜寻。[1,3,6]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拥有冗余资源的企业倾向于通过消耗冗余资源而不是进行知识搜寻来实现绩效目标,这样,拥有冗余资源越多的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概率反而越低(Bourgeois,1981)。

3.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员工之间以及由员工按照任务性质组成的单位之间在任务、权利、责任上的划分和沟通方式的确定。根据复杂性程度、权力集中程度和企业规章制度的正规化程度,可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机械式组织结构(复杂性程度较低、权力集中程度和正规化程度较高,适用于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中的企业)和有机式组织结构(复杂性程度较高、权力集中程度和正规化程度较低,适用于处在不稳定或不可预测性环境中的企业)(Burns和Wholey,1993)。Jansen等(2006)针对金融服务业的研究表明,在位企业通常采用机械式组织结构,偏好集权型的决策方式,制定许多成文规则,强调利用旧知识,而不是搜寻新知识,而新进企业通常采用有机式组织结构,偏好分权型的决策方式,较注重探索新知识。[2]

4.企业组织特性和文化。企业组织特性向员工传递企业的目标、远景和使命,并通过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动(A lbert和Whetten,2004)。而企业文化体现了员工的处事方式、经验、信念和价值观。根据企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程度可把企业文化分为封闭式文化和开放式文化(O’Reilly和Chatman,1996)。在具有封闭式文化的企业中,企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契合度,无法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当知识搜寻活动挑战了现有企业文化时,员工容易产生抵触行为[7]。因此,企业往往局限于利用旧知识,缺乏搜寻新知识的动力。而开放式文化通常较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和接触,鼓励企业员工进行创新[3],从而促使企业进行知识搜寻。

5.企业年龄。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知识搜寻的偏好也是不同的。成长型企业缺乏顾客基础,必须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因此,这类企业会广泛地进行新知识搜寻(Stinchcombe,1965)。而成熟型企业倾向于利用旧知识,因为其产品和服务已经形成成熟的顾客群,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常会鼓励企业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放弃知识搜寻活动,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Benner,2007)。衰退型企业通常会沿用其成熟期的策略。

6.企业规模。有关企业规模和知识搜寻关系的研究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惰性也会提高,企业倾向于沿着原有的技术轨迹来提高生产率,技术创新意愿降低,从而限制了知识搜寻。[8]而另一方面,大型企业会拥有更多可以利用的冗余资源,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知识搜寻。因此,企业规模对知识搜寻活动的影响尚无定论。

7.管理者特性。就管理者特性而言,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和管理经验均会影响企业的知识搜寻活动。风险厌恶的管理者倾向于开发式搜寻,因为开发式知识搜寻倾向于搜寻与企业原有知识基础类似的知识,搜寻结果较为确定,可以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稳定的回报,而风险偏好的管理者倾向于探索式搜寻,因为探索式知识搜寻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突破性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Lew in等, 1999)。管理经验也会影响知识搜寻。Lavie和Rosenkopf(2006)研究表明,过去的搜寻经验会促进企业继续搜寻同类知识。

三、知识搜寻的结果

如前所述,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特征解释了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影响因素,是推动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前因。那么,知识搜寻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在研究知识搜寻的结果时是否要考虑知识搜寻的影响因素呢?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从现有的相关文献看,一些学者在研究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时并没有考虑知识搜寻的影响因素,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在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来研究知识搜寻的结果问题。下面,我们从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和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知识搜寻的结果问题。

(一)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结果研究

综观相关研究,不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结果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二是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特别说明的是,知识搜寻策略的分类是多角度的,如从地理空间角度可分为本地搜寻策略和远程搜寻策略(或者称为地理空间搜寻策略),从知识类型角度可分为技术知识搜寻策略和市场知识搜寻策略,从知识属性角度(新、旧知识)可分为探索式搜寻策略和开发式搜寻策略。

1.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根据不同角度区分的知识搜寻策略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迥然相异。一些学者从地理空间和知识类型角度来考察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Rosenkopf和Nerkar(2001)[9]根据企业进行知识搜寻的技术边界(知识认知距离)和组织边界(知识空间距离)区分了四种知识搜寻策略(没有跨越技术边界和组织边界、跨越了技术边界但没有跨越组织边界、跨越了组织边界但没有跨越技术边界、同时跨越了技术边界和组织边界),然后利用光盘行业的专利数据研究发现,四种知识搜寻策略中,同时跨越了技术边界和组织边界的知识搜寻策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大,只跨越了其中一种边界的知识搜寻策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居中,而没有跨越技术边界和组织边界的知识搜寻策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小。Phene等(2006)从跨越技术边界和国家边界两个维度区分了不同类型的知识搜寻策略,然后利用生物技术行业的专利数据来研究来自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国家的知识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本国、陌生技术领域的知识与突破性创新呈倒U形关系,来自国外、关联技术领域的知识正向影响突破性创新,而来自国外、陌生技术领域的知识对突破性创新无显著影响。[10]

还有学者从知识属性和时间角度来考察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Katila(2002)首先把知识分为内部知识、外部知识和竞争对手的知识三类,然后采用机器人行业的专利数据研究了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搜寻竞争对手的过时知识会损害本企业的产品创新,而搜寻外部过时知识会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而内部知识与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即随着知识年龄的增长,内部知识促进产品创新,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又会损害产品创新。[11]而Nerkar(2003)则从近期知识和远期知识的角度把知识搜寻策略分为开发式搜寻和探索式搜寻,然后采用医药行业的数据研究发现,近期知识的开发式搜寻和远期知识的探索式搜寻均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搜寻策略的实施强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认为只有当两种知识搜寻策略的实施强度不一致(其中一种实施强度高,而另一种实施强度低)时才能显著地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否则效果甚微。[12]

2.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知识搜寻策略的平衡主要是指企业在不同知识搜寻策略上的投入资源比较均衡以及相应搜寻能力差距的绝对值不大。He和Wong(2004)从企业层面研究了企业的探索式搜寻策略和开发式搜寻策略的平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能够平衡这两种知识搜寻策略的企业其创新绩效比较高,而无法实现平衡的企业其创新绩效比较低,另外还发现,专注于探索式搜寻的企业其创新绩效波动比专注于开发式搜寻的企业大(也就是说探索型企业的业绩表现不如开发型企业的业绩表现稳定),而能够平衡这两种知识搜寻策略的企业其创新绩效波动比只专注于探索式搜寻的企业小,即平衡型企业的业绩表现更加稳定。[13]Lavie等(2009)研究了不同类型企业联盟间和同一类型企业联盟间的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别从功能和结构角度来定义不同类型的联盟,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产生知识的联盟和利用知识的联盟,产生知识的联盟主要采用探索式搜寻策略,而利用知识的联盟主要采用开发式搜寻策略,另外从结构角度区分了新、旧合作伙伴,与新伙伴合作表明企业偏好探索式搜寻,而与旧伙伴合作表明企业偏好开发式搜寻,这样,企业既可以选择在同一类型的联盟间实施探索式搜寻和开发式搜寻,也可以选择在不同类型的联盟间实现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如企业加入产生知识的联盟并选择与旧伙伴合作,实现不同类型联盟间的知识搜寻策略平衡。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类型的联盟间平衡知识搜寻策略会降低企业创新绩效,而在不同类型的联盟间平衡知识搜寻策略则会提高企业创新绩效。[14]

(二)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结果研究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时考虑了知识搜寻的影响因素,研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例如,考察外部环境中的动荡性和竞争强度对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或者研究具有不同规模和年龄的企业其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下面还是从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和知识搜寻策略平衡两个方面来探讨考虑知识搜寻影响因素的结果研究。

1.不同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相关研究主要考察外部环境中的动荡性和竞争强度对不同知识搜寻策略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Auh和M enguc(2005)在考虑竞争强度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绩效的作用,首先把企业分为探索者和防御者两类,然后从时间角度把企业绩效分为效果绩效(长期绩效)和效率绩效(短期绩效),研究发现,探索者和防御者的探索式搜寻与企业效果绩效正相关,而开发式搜寻与企业效率绩效正相关,并且进一步指出了竞争强度对知识搜寻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的影响,对于防御者来说,随着竞争强度的提高,探索式搜寻对企业效果绩效的正向影响将增强,开发式搜寻对企业效率绩效的正向影响将减弱,而对于探索者来说,随着竞争强度的提高,探索式搜寻对企业效果绩效的正向影响将减弱,开发式知识搜寻对企业效率绩效的正向影响将增强。[15]Sidhu等(2007)引入环境动荡性因素来研究知识搜寻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技术、需求和地理空间三个维度定义了三种知识搜寻策略,然后利用机械和电子行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在动荡环境中技术搜寻和创新绩效正相关,市场搜寻和创新绩效负相关,而在稳定的环境中技术搜寻和创新绩效负相关,市场搜寻和创新绩效正相关,但是,无论是在动荡的环境中还是在稳定的环境中,地理空间搜寻和创新绩效均正相关。[16]而我国学者李忆等(2008)则综合考虑了环境动荡性和竞争强度因素来研究情景因素与知识搜寻策略的匹配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动荡性与两种知识搜寻策略(探索式搜寻和利用式搜寻)的匹配关系对创新绩效没有影响,竞争强度与探索式搜寻的匹配关系会提高创新绩效,但其与利用式搜寻的匹配关系会降低创新绩效。[17]

2.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综观现有研究,学者们主要探讨企业规模、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企业年龄等因素对知识搜寻策略平衡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Lin等(2007)[18]考察了企业规模和环境动荡性因素对知识搜寻策略平衡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大企业而言,同时进行开发式搜寻和探索式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而对于小企业而言,只专注于一种知识搜寻活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更大;在动荡的环境中,能够同时进行两种知识搜寻活动的企业其创新绩效表现更好,而在稳定的环境中,只专注于一种知识搜寻活动的企业其创新绩效表现更好。Venkatraman(2007)[19]首先从时间角度将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区分为同时平衡(同时进行探索式搜寻和开发式搜寻实现的平衡)和时序平衡(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式搜寻和开发式搜寻实现的平衡),然后综合考察了竞争强度、环境动荡性和企业年龄三个影响因素对知识搜寻策略平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类型的知识搜寻策略平衡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正向作用,竞争强度影响知识搜寻策略的同时平衡,随着竞争强度的提高,同时平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将减弱,而企业年龄和环境动荡性则影响知识搜寻策略的时序平衡,随着企业年龄增加,时序平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将增强,但随着环境动荡性提高,时序平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将减弱。

四、知识搜寻前因和结果的整合

(一)现存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企业知识搜寻前因和结果的现有文献,发现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仅仅研究某一个内部或外部影响因素对企业知识搜寻的影响;二是知识搜寻结果研究中对知识搜寻策略的定义割裂了企业知识搜寻过程;三是目前鲜有学者区分知识搜寻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仅仅研究某一个内部或外部影响因素对企业知识搜寻的影响。如前所述,影响企业知识搜寻的前因中,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独占性、外部冲击、行业技术特性等方面,企业内部特征包括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特性和文化、企业年龄、企业规模以及管理者特性等方面。就外部因素而言,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环境动荡性、竞争强度和行业技术特性对知识搜寻的影响,但只从理论上分析了独占性和外部冲击对知识搜寻的影响,并没有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就企业内部特征而言,学者们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吸收能力、冗余资源、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年龄和企业规模对知识搜寻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但是就企业组织特性和文化、管理者特性对知识搜寻的影响只提出了理论假设。本文认为,现实中,企业选择某种特定的知识搜寻策略归因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特征的综合影响。目前鲜有学者对在综合影响下的知识搜寻策略选择问题展开研究。这种综合影响比单因素影响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所以,未来应该致力于整合上述各种影响因素,通过模拟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研究企业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知识搜寻策略选择问题。

第二,知识搜寻结果研究中对知识搜寻策略的定义割裂了企业知识搜寻过程。本文主要从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角度归纳了学者们提出的知识搜寻策略。知识类型角度说明所搜寻的知识属于技术知识还是市场知识,而知识距离角度表明不同知识搜寻方式获取的知识之间的距离(性质),可细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认知距离。其中,时间距离指知识的时效性,空间距离指知识搜寻跨越不同的地理边界,而认知距离指知识的性质,体现了搜寻到的新知识与企业旧知识之间的异质性。比如,机械行业的企业去搜寻生物行业的知识被定义为探索式搜寻(异质知识),而机械行业的企业去搜寻本行业的知识被定义为开发式搜寻(同质知识)。然后,学者们分别从上述知识距离的两两结合来定义知识搜寻策略,如把知识认知距离和知识空间距离结合起来提出了跨界知识搜寻策略(Rosenkopf和Nerkar,2001;Phene等,2006)。但本文认为,上述对知识搜寻策略的定义割裂了企业知识搜寻过程。知识搜寻过程应该包含两部分内容:首先企业要确定搜寻哪类知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其知识搜寻重点相异,在新产品开发期以搜寻技术知识为主,在新产品上市期以搜寻市场知识为主;其次,确定搜寻哪类知识后,企业要选择搜寻该类知识的方式,比如是探索异质知识还是开发同质知识(知识认知距离),是远程探索知识还是本地开发知识(知识空间距离),是探索过去的知识还是利用近期的知识(知识时间距离),等等。未来研究应该结合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来定义符合企业知识搜寻过程的知识搜寻策略。

第三,目前鲜有学者区分知识搜寻对不同类型创新的影响。根据不同角度创新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之分、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之分、架构创新与部件创新之分、能力提升型创新与能力破坏型创新之分。[20]现实中,不同的企业往往进行不同类型的创新:高技术企业往往进行突破性创新,而中低技术企业往往进行渐进性创新。显然,知识搜寻策略或其组合对不同类型创新的作用不同,现有研究均是笼统地分析知识搜寻对企业创新的作用,对不同类型创新未加以区分。因此,未来研究应该根据创新类型对创新绩效加以区分,以使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二)知识搜寻前因和结果的整合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研究知识搜寻策略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时必须同时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其内部特征,而且知识搜寻策略的定义必须符合企业的知识搜寻过程,并区分不同类型的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一种符合企业知识搜寻过程的知识搜寻策略定义,把知识搜寻的前因和结果整合到一个一体化的研究框架中。

图1 四种知识搜寻策略

本文结合知识类型和知识距离提出了四种知识搜寻策略(参见图1)。图1以知识源为纵坐标,分为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以任何一种知识距离(可以是认知距离、时间距离或空间距离)为横坐标。然后根据March的探索—开发理论把知识搜寻方式区分为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认知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异质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同质知识;对于时间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远期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近期知识;对于空间距离而言,探索策略表示搜寻远程知识,开发策略表示搜寻本地知识。这样得到特定知识距离下的四种知识搜寻策略:技术知识开发策略、技术知识探索策略、市场知识开发策略和市场知识探索策略。企业根据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特征可以同时选择两种、三种甚至四种知识策略,如技术知识开发策略和市场知识探索策略组合,技术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以及市场知识开发策略组合,技术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以及市场知识开发和探索策略组合。

接着根据前面提出的新知识搜寻策略,本文把知识搜寻的前因和结果联系起来(参见图2)。企业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征选择并实施某一知识搜寻策略或者知识搜寻平衡策略,策略效果取决于顾客(市场)反应,然后企业根据顾客(市场)反馈的策略效果进行下一轮知识搜寻策略选择。例如,在动荡且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吸收能力强但没有冗余资源、具有开放式文化的小企业可能会选择技术知识探索策略并专注于开发突破性的新技术,即选择和实施单一知识搜寻策略,但在同样的外部情况下拥有冗余资源但吸收能力弱、具有封闭式文化的大企业可能会选择技术知识开发策略并专注于改进现有技术,可能还会同时实施市场知识探索策略,以把改进后的技术迅速推向市场,即选择和实施知识搜寻策略组合。而企业选择的知识搜寻策略产生的效果取决于顾客(市场)反应,例如一些顾客(领先顾客)会选择突破性创新产品,一些顾客会选择渐进性创新产品,而企业则根据顾客(市场)反馈的策略效果进行下一轮知识搜寻策略选择。

图2 知识搜寻前因、策略与结果整合框架

综上所述,企业选择知识搜寻策略的过程就是知识搜寻前因发挥作用的过程,而企业实施知识搜寻策略的结果由顾客决定,前因和结果之间通过知识搜寻策略联系起来成为一个不断调整、优化的有机整体。整合知识搜寻的前因和后果后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在怎样的外部环境下,拥有何种内部特征的企业会选择哪种知识搜寻策略(或组合策略)来提高企业哪类创新绩效。这是未来研究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Levinthal,D A,and March,J G.Themyopia of learn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S2):95-112.

[2]Jansen,J J P,Van Den Bosch,F A J,and Volberda,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11):1 661-1 674.

[3]Sidhu,J S,Volberda,H W,and Commandeur,H R.Exploring exploration orientation and its determinants:Some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4,41(6):913-932.

[4]Levinthal,DA,andPosen,HE.Bringingcontexttotheexploration-exploitationtrade-off:Consideringtheimpactofselectionand turbulentenvironments[R].WorkingPaper,UniversityofMichigan,2009.

[5]Rothaermel,FT,andAlexandre,MT.Ambidexterityintechnologysourcing:Themoderatingroleofabsorptivecapacity[J].OrganizationScience,2009,20(4):759-780.

[6]Nohria,N,andGulati,R.Isslackgoodorbadforinnov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5):1245-1264.

[7]Andriopoulos,C,andLewis,MW.Exploitation-explorationtensionsandorganizationalambidexterity:Managingparadoxesofinnov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2009,20(4):696-717.

[8]Rothaermel,F,andDeeds,DL.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alliancesinbiotechnology:Asystemofnewproductdevelopment[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4,25(3):201-221.

[9]Rosenkopf,L,andNerkar,A.Beyondlocalsearch:Boundary-spanning,exploration,andimpactintheopticaldiskindustry[J]. 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1,22(4):287-306.

[10]Phene,A,Fladmoe-Lindquist,K,andMarsh,L.BreakthroughinnovationsintheUSbiotechnologyindustry:Theeffectsoftechnologicalspaceandgeographicorigin[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6,27(4):369-388.

[11]Katila,R.Newproductsearchovertime:Pastideasintheirprime?[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2002,45(5):995-1010.

[12]Nerkar,A.Oldisgold?Thevalueoftemporalexplorationinthecreationofnewknowledge[J].ManagementScience,2003,49 (2):211-229.

[13]He,Zi-Lin,andWong,Poh-Kam.Explorationvs.exploitation:Anempiricaltestoftheambidexterityhypothesi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4):481-494.

[14]Lavie,D,Kang,J,andRosenkopf,L.Theperformanceeffectsofbalancing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withinandacrossalliance domains[R].AcademyofManagementBestPaperProceedings,Chicago,2009.

[15]Auh,S,andMenguc,B.Balancing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Themoderatingroleofcompetitiveintensity[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5,58(12):1652-1661.

[16]Sidhu,JS,Commandeur,HR,andVolberda,HW.Themultifacetednatureofexplorationandexploitation:Valueofsupply,demand,andspatialsearchforinnov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2007,18(1):20-38.

[17]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5):4-12.

[18]Lin,ZJ,Yang,H,andDemirkan,I.Theperformanceconsequencesofambidexterityinstrategicallianceformations:Empiricalinvestigationandcomputationaltheorizing[J].ManagementScience,2007,53(10):1645-1658.

[19]Venkatraman,N,Lee,CH,andIyer,B.Strategicambidexterityandsalesgrowth:Alongitudinaltestinthesoftwaresector[R]. WorkingPaper,BostonUniversity,2007.

[20]Schilling,MelissaA.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开发式强度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基于DEFORM-3D的300M超高强度钢切削性能的比较
浅谈初中美术开发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