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

2011-01-31 09:22俞芸
全国新书目 2011年7期
关键词:袁世凯孙中山民国

⊙文/俞芸

民国,是一个特殊的、很值得说道的时期。政局上,封建帝制一朝崩塌,共和制昙花一现,军阀成为权力中心,中国社会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状态。文化上,追求科学、民主成为时代精神,各种思潮和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的动荡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以民国时期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与民国乱世碰撞出的一朵绚烂的火花。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一千多年前,五代后蜀主孟昶在自家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联和春联均自此而生。对联的初次正式亮相摆脱了文学惯常的阳春白雪,它形式灵活,易懂好学,内容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很快成为上至文人墨客,下至妇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对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或状景,或言志,或叙事,或抒情。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曾以一副对联来概括它的艺术性: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文学遭逢乱世便会化身为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热血青年。对联发展到民国时期具备了丰富的内容和充沛的情感。革命志士用对联宣传革命纲领,甚至以对联为革命口号。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他一生撰写了大批对联,并以对联为武器进行革命斗争。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的同盟会宗旨便是孙中山的一副对联: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

王晓华 戚厚杰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1.4

定价:32.00元

《国民党周刊》创刊,孙中山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续努力。”这副对联日后成为孙中山的遗嘱,革命继承者无不尊之为座右铭。黄兴是辛亥革命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得力干将。黄兴曾为两湖哥老会题联:“结义凭杯酒,驱胡等割鸡。”写得豪气冲天,充满英雄气概。他于黄岗境内的赤壁小住时题联: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两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五载,必艳说湖南客小住黄州.

抒发了自己要改变现状,成就一番功业的雄心壮志。章太炎在挽联中给了黄兴极高的评价:“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宋教仁在桃源县漳江书院读书时为书院题联:“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他超凡的胸怀抱负一览无余。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之后,为了使中国能够成为民主共和的国家,宋教仁不辞劳苦,四处演讲发表政见,袁世凯见其决无妥协的可能,授意内阁总理赵秉钧密谋暗杀宋教仁。孙中山为其题挽联: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粹。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

袁世凯死后,有人写此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字面看来寻常,巧在寓意。对联讲究对仗,包括字数、词意,以“袁世凯”对“中国人民”明显对不起来,此联的寓意即在此: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还有一联更为精彩: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表面上看“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名称,与“起病”“送命”珠联璧合。实际上,“六君子”指的是拥护帝制的六个人: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此六人可谓帝制的祸首。“二陈汤”则指陈树藩、陈宦和汤芗铭,他们曾是袁世凯的亲随,后来响应革命倒袁。短短十个字,几乎囊括了袁世凯复辟始末,可谓精练至极,贴切至极。

民国对联,多则数百字,少则幅不盈尺,蕴含的却是一部完整的民国史。作者王晓华、戚厚杰均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坐拥大量翔实的史料资源。他们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跳脱出来,另辟蹊径,以对联展现民国时期的社会大画面,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民国对联中的人与事儿》带你了解历史事件真相,重新认识历史人物,欣赏历史名人手迹。一部书可以颠覆读史的常态:历史原来可以如此玩味。

猜你喜欢
袁世凯孙中山民国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等候袁世凯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孙中山彰显气度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