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雨花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1-02-02 05:48课题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发展

课题组

(中共雨花台区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12)

2011年7月1日,中共南京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杨卫泽提出,南京必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准确及时推动城市发展重大转型。雨花台区作为南京市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区,在南京市城市发展转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委九届三十六次全会提出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把雨花建设成为现代化、创新型、生态新城区的目标任务。本课题就如何提升雨花台区创新能力开展调研,以进一步找准优势,认清不足,探索发展新思路,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一)科技创新体系状况

1.创新基础。全区拥有三江学院等4家高校,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等8家科研所,1家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江苏省城市轨道交通研究设计院)。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玻璃纤维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家,拥有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工程技术中心拥有量在全市处于平均水平(见表1)。截止到2011年5月,全区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类人才总量约为1.51万人,专业技术类人才总量约为6.05万人(其中,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约为4.95万人),300人左右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拥有2个博士后工作站(设于中电十四所,中材集团),拥有工程院院士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4人。

2.创新主体:全区共有科技型企业340家,其中包括以中兴和华为为代表的29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兴通讯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通信业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产品线和融合解决方案。公司在全球设有18个全球研发机构, 2.5万名国内外研发人员专注于行业技术创新,2010年凭借1863件国际专利申请总量,排名跃居全球第二位。

华为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在国内外设立了众多的研发机构,其中,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通过了CMM5级国际认证,公司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无线通信接入技术领域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目前,华为已在FMC、IMS、WiMAX、IPTV等新技术和新应用领域,都已经成功推出了解决方案。

表1 南京市各区县工程技术中心统计一览表(截至2010年2月)

3.创新效率。2008年以来,共争取到省市科技扶持资金达4650万元,区财政每年拿出占G DP和财政收入0.32%和1.3%的5490万元作为科技投入资金,设立了3年1亿元的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了3000万元的财政贴息和5000万元的创新创业补助经费,对各层次的软件人才,根据其贡献度大小,在培训、房租、交通等方面给予不同标准的政策反哺。在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下,2010全区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发明专利)分别达到646件(188件)和404件(74件)(见表2),2010年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300亿元。同时也要看到,全区高校数量偏少,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总量与先进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创新创业服务。创业服务平台方面,全区拥有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雨花台科技创业中心),目前在孵企业数达101家,“十一五”期间毕业企业数57家,累计入孵企业达179家,从业人员4200人左右,孵化面积12.82万平方米。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方面,五年来全区共建立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实施科技成果转化300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建立了江苏省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成立了江苏省软件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并与东大、南邮等高校共建了5处软件人才实习基地,软件园先后搭建了南京大学—雨花软件园研讨交流会等产学研合作载体。

科技融资服务平台方面,为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先后组建了3家科技金融机构:区科技局与江苏省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服务中心、江苏银行合作建立的投融资平台,区政府牵头成立的南京雨安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仅2010年上半年就为11位创业人士担保融资4.23亿元),雨银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依靠其资本金发放贷款,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约定)。此外,区政府还出资150万元作为地方风险补偿资金,鼓励、支持国际、国内著名风险投资机构(VC)/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参与战略投资。

(二)社会发展创新

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为推动民生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十一五”期间为例,区财政积极克服财政收支的紧张矛盾,保证了民生支出稳定增长,保障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城市管理创新。依托高位指挥、高位组织、高位协调的城管平台,以长效管理为目标,城市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主要表现在,美化亮化及景观建设工程不断拓展,占道经营有效控制,渣土整治规范有力,违法建筑得以有效遏制,保洁实现了机械化、快速化。

2.社会管理创新。开创出了一套景明佳园创新“2+4”的经济适用房社区管理体制,“2”指成立社区党委和社区管委会,“4”是指社区管委会领导、协调四个具体工作机构,即城管综合执法组、公安组、社区居委会以及物业公司。

3.文卫体事业创新。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区验收,在全省率先开办公立外来子弟学校;卫生系统在全国率先实行药房托管模式的基础上又探索实行医用耗材、试剂托管,让百姓看得起病。同时,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民健康一卡通”,让群众在看好病的同时少生大病、少得重病。我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2010年区财政投入资金90万元,大力实施“社区体育设施提档升级计划”,方便了群众的健身活动。

表2 科技创新及创新能力主要指标2009年一览表(雨花、鼓楼、白下、玄武、江宁)

二、雨花台区创新型区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不高

从创新基础来看,高校数量偏少,工程技术中心拥有量占全市比例较低,与主导产业发展的关联不大;人才总量缺口不足,高精尖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从创新主体来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而且集中度过高,大多集中在电子信息、软件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主导产业有待加强,生物医药和文化创意等第二梯队产业发展不够,与“3+2”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产学研合作水平还有待提高,合作载体偏少,短期合作较多,缺乏长效机制,合作方式比较单一。此外,国家、省、市科技立项数占全市比例也较低;从创新成果来看,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和授权量(发明专利)与先进城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创新链不够完善

政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载体(企业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数量稀少,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产学研合作载体;促进企业创新和产学研结合没有详细全面的规划和措施,推动产学研对接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产学研对接模式还比较单一,政府机关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上承担的功能偏多,而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承担的功能较少;科技金融和中介机构偏少,与产业发展还不相适应,影响了创新环境的形成。

(三)新兴产业结构过于集中

从产业结构看,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软件、现代商贸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2010年全区软件产业增加值38.32亿元,占 G DP比重为22.5%,商贸业15.7亿,占G DP比重为9.2%,三大产业领域中,软件产业又占了绝对优势,软件产业的过度集中,当国际市场变化起伏,必然对经济造成冲击,形成产业风险。

(四)科技人才缺乏

人才总量欠缺,拥有各类人才约8.9万人,距离“十二五”人才规划编制的目标总量42万,缺口较大,拥有国家、省部级中青年专家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较少,扩充高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在专业技术人才中,初级职称以下占58%,中级职称以上占52%,在技能人才中,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3.6%,中级工以上36.4%,人才总量中大专以上学历占33.4%。

(五)服务机构十分欠缺

科技金融机构偏少,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会计师事务所、熟悉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等分布很少,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全区尚无一家科技中介组织,仅有3家科技金融机构,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创新发展资金相当困难;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偏少,难以满足科技发展需要。

三、创新型雨花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区域创新系统

1.转变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

要依靠紧邻南京主城区的优势,通过承接国内外先进地区和主城区的产业转移,率先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率先实现从最富工业化时代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最富信息化特征的电子通讯产业转变,建立以软件业和国际软件外包为主的“1+3”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职能应率先实现经济服务重心的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大为主导的发展理念向追求创新能力提升为主导的发展理念转变,培育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区域经济体系。

2.集聚创新人才

坚持实施多渠道开放型的人才培育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基础能力。面向海内外引进能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是下一步人才工作重点,应加快由项目带人才向人才带项目转变,引进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对于本地人才,以软件产业、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

3.培育创新环境

应以软件谷的规划建设为契机,一方面,通过建设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通讯网络、创新人才交流聚会场所等基础设施,创造有吸引力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制定各种创新激励政策,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执行力度,确保创新成果内部化和共性知识的局域性溢出,进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完善创新链与产业化链

产业创新链条包括技术需求、技术对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成果产业化等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的长效机制

应充分借用外力,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加强本土合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区内企业和在宁外资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研发,整合区外高质量的科教资源,弥补自身缺陷。如开展国内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国内外名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在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水平。目前,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研发总部、通信软件领军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和大学研究生院等研发机构,积极筹建南京软件学院就是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2.创建支撑主导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与研发基础设施

大力强化电子通讯、先进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共性技术平台等研发机构和研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创新链,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3.创建共性技术研究院、培育专业化研发接包机构

创建软件共性技术研究院和物联网共性技术研究院,有利于降低重复研发,提升创新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同时,宜培育和引进一批与“3+2”现代产业体系相一致的专业化研发接包机构,创造研发的范围经济优势,以便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

4.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一方面,要组建科技银行,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与国内知名风险投资企业及平台形成对接机制,积极引进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促使企业到创业板和主板市场筹资。按照产业发展阶段设立合理的创新引导基金和高端人才创业支持基金,支持创新创业活动。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要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创新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发展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保护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依托产业集聚地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的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要强化孵化器的管理、协调与规划布局,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网络化、专业化与国际化。

(三)打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1.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做强支柱产业

(1)软件业:利用区内现代通信产业基地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实现从通信技术链向通信产业链的转化,最终形成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和制销售、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与产业化生态圈。同时,大力加强软件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业态创新能力建设,在规模扩大中提升产业的发展质量,做强软件产业,真正形成一个具有高度集聚力、创新能力的软件业局域创新系统,唱响“中国南京软件谷”品牌。

(2)现代商贸业:充分发挥南京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加快“车站”向“中心”转变,把雨花建成具有产业支撑功能和高端商务营运功能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加快推进德盈、明发、花样年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自行车厂地块开发建设,建成大宁南商务商贸中心、板桥新城区域商务商贸中心、秦淮新河公共服务中心。

(3)先进制造业:以“制造业转型”计划为抓手,加快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步伐,发展服务型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的核心由产品制造向服务提供转变。加快壮大以十四所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化提升以梅山钢铁和华润电厂为主体的能源冶金产业,积极培育以中船绿洲、中传重机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

2.培育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批相关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以艾德凯腾、同仁堂、中医药国际健康产业园与中牧实业四大生物医药企业为龙头带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南京中船绿洲环保有限公司带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等;依托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打造的新材料产业园也是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重大契机。大力发展互联网、动漫、数字出版等产业,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互联网产业园等为载体,引进高端文化企业,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向高层次、高附加值发展,加快构建区域性文化物流中心、创意文化中心和传媒产业中心。

(四)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潜力

1.建立创新引导基金

为了做强软件产业、加速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建设创新型区域,应加大对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力度,逐渐提高科技拨款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或超过发达区县水平;在区级财政中设立创新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普及,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应设立通信软件、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以便在未来居民生活方式信息化、绿色化进程中获得先发优势,进而为产业结构多元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做足准备。

3.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力度

应聚焦创新层面,引入不同层次风险资本进驻或设立办事处,比如天使基金等,完善科技贷款、信用担保、科技保险和创新创业风险投资构成科技金融体系。

(五)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地区人才吸引力

1.塑造区域品牌,提升城市竞争力

借助南京“亚青会”和“青奥会”,寻找科技创新的灵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支持软件产业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青奥会”和“青年残奥会”等各种大型活动,提高“中国南京软件谷”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可以针对“中国南京软件谷”专门开展一系列的策划、包装、宣传和推介工作,迅速提高品牌效应。

2.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环境

应以规划为先导,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改善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南部新城和板桥新城的区域中心职能,城市规划品位、建设水平、管理效率、服务功能、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形成主城区城市形态。

3.推进社区智能化建设

针对社区生活的复杂性和急需解决问题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以“智能化”、“人性化”为建设目标,针对社区活动、社区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发具备网络化实时远程监测特点的社区医疗产品、具备精神关怀特点的社区服务产品、具备日常生活便捷性的社区生活类产品、具备新颖实用特点的智能化家居产品。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慈善事业共同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创新发展的后顾之忧。建立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生态住宅,建设接近自然、低能耗、无污染、环境宜人的生态社区。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和急需人才在购房、交通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增加宜居程度,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六)提高社会民生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能力

1.树立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育尊重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城市创新文化,营造全民学习氛围。大力宣传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倡导敢冒风险、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2.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决策水平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制定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政府考核制度,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管理决策程序,健全听证公示、社会咨询、专家论证和效果评估制度,提高创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深化事业管理体系改革,完善教育、文化、基本医疗、深化保障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消除人才留的体制障碍。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