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专业优势探索建立医学院校学生应急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2011-02-10 20:37赵应征鲁翠涛陈丽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6期
关键词:减灾公共卫生应急

赵应征 鲁翠涛陈丽娟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结合专业优势探索建立医学院校学生应急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赵应征 鲁翠涛*陈丽娟

(温州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部分生命的挽救在于现场急救措施的得当。而目前我国国民包括大学生的防灾意识不强,高校内尚未形成成熟的应急减灾的教育体系,也未在医学生中开设应急减灾的相关课程,导致医学生在应急自救与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因此,我国应建立起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尤其是建立全民长期应急教育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医学生;应急教育;必要性

近年来,像SARS危机、禽流感、三鹿奶粉事件、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各种传染病逐年增多,加上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发以及恐怖事件、交通事故、煤矿事故等所致大批人员受伤和食物或药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以往。人们的目光一次次地聚焦到了公共卫生这四个字上,公共卫生安全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敏感问题[1]。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自然灾害,还是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都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受损,它的突然性、群体性及意外性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是巨大的[2]。这必然会需要大量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和执行大批人员的救治任务。因此,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必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就能成为现场自救互救的主要实施者。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①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②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③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④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2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同时又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带,是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5万处。根据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每年因意外伤害死亡的约70万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1%,死亡发生率位居第4[3]。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或其他安全事故,是发达国家的3~11倍!意外伤害已成为青少年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每年我国由于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共65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总量的6%,死亡约20万人。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恶化,低温雨雪冰冻,地震,洪水,矿难等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事件屡见报端,而且重大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断增加[4]。据卫生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全国每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都有1000起以上。专家称,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渐渐临近。因而公共危机具有普遍存在性和不可避免性。居安思危。应急避险教育理应是社会安全文化的一部分。

3 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学生的应急知识极端匮乏

相对当今社会意外伤害事件频发的现实,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现状更令人堪忧。湖北省曾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全省10所高校(医学院除外)68个不同院系1209名大学生。结果显示,湖北省大学生掌握的急救知识异常贫乏,急救实践技能欠佳[5]。深圳某高校针对校园常见的突发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107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结果显示相当令人震惊。大部分学生不但不知道应急处理常识,甚至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如人工呼吸时,受访学生出现了49.5%和76.9%的高错误率;中毒症状处置时,60%以上的受访学生不知道有催吐、导泻等急救措施;火场逃生时,53.5%的大学生选择快速奔跑方式或快速拍打方式来消除身上的着火。对南京某两所高校的调查发现[7],虽然部分大学生曾经在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亲友交谈等多种途径获得过急救知识,但普遍没有接受系统的、有组织的专门急救知识教育和培训,零散的知识、模糊的记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造成大学生在伤害现场的救护知识与能力偏低。如问及伤害事件发生后,对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会采取什么措施:7.8%只会等待;有23.2%会观察病情,但束手无策;有70%声称会采取简单的现场救护措施。但当进一步问及对一个肢体大出血的患者如何进行止血,有58.6%回答不知道,有64.9%不知道如何对骨折的患者固定,84.7%不知道胸外按压的正确定位。而对脚踝扭伤这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即刻处理,50.1%的学生认为应按摩或热敷伤处以便好的快些。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年时期,比较儿童、少年和老年人,他们在体能、精力上占有优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他们都希望能够自救,并能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而这些只有运用正确的逃生救护办法才不会留下遗憾。调查证实[7],虽然大学生急救能力较差,但对学校应急避险教育的需求和兴趣都非常高,渴望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的技能。如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学校开展应急避险教育非常必要和必要学习的高达84.5%,觉得没什么用处的只有5.1%;对参加学校应急避险教育表示很有兴趣和有兴趣的占81.3%,没兴趣的仅占2.1%。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真正具备伤害现场的自救互救能力,而在过往的教育中,缺乏系统、规范、有效的应急避险教育,应该是造成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偏低现状的主要原因,而今高校教育应该有更多责任和义务去改善此种现状。

4 大部分生命的挽救在于现场急救措施的得当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灾害、局部战争或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内现场死亡人数是最多的,危重的多发伤、严重创伤性或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伤后“黄金1小时”内,头10分钟即“急救白金10分钟”是决定性的时间,现场第一时间的正确施救是关键[8]。

我国应急避险教育非常薄弱,公众的急救观念滞后,伤害现场往往“坐以待医”或“胡乱为”,失去了现场救护的最佳时间。调查发现[7],伤害死亡者中大约有一半死于事发现场,主要是由于现场救治、搬运不当,后送延迟等因素导致的不必要后果,而其中约1/3是可以避免死亡的[9]。依据伤害的三级预防原则,在伤害前采取措施使伤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以及在伤害发生后的及时自救互救,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伤害的病死率和致残率[10]。医学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可以经过包括“伤口包扎、骨折固定、止血、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伤员搬运、疏散”等基本护救技能训练与自制和运用简易防救器材器具使用等简短培训,成为灾害现场的急救员,这样将极大地挽救伤者的生命和提高救助后的生存质量。

5 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方面的差距

公众急救能力的普及程度实际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发达程度。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并积极推行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美国的西雅图每3人中就有1名急救员,新加坡每5人当中就有l名急救员,日本家庭每年都进行紧急逃生演练,而我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超过1%。西方发达国家已将完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完善整个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从法律制度到经费保障,到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选派,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1]。有的国家甚至将政府各类工作人员是否接受过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以及通过培训其应急素质能力达到的程度,作为任职、晋升的必备条件[12]。而目前我国国民包括大学生的防灾意识不强,高校内尚未形成成熟的应急减灾的教育体系,在大学生中开展全方位的防灾减灾教育尚不成体系,也未在医学生中开设应急减灾的相关课程,导致医学生在应急自救与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相比之下,我们对学生的应急教育还显得滞后,生命教育比较苍白,导致整个社会警觉能力层级较低,现代社会生活在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增大了人际关联,带来更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城市人口越来越稠密,危机转移能力越来越强。这些年,我国的应急避险教育比较零散,比较偶然,往往是在公共事件之后的,形式单一,难以普及。应急避险教育理应是社会安全文化的一部分,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专家认为,学生非正常死亡事故,究其原因,学生缺乏必要的应急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是其中重要因素。排除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和人力不可抗拒的重大事故外,约有80%的事故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

6 相关政策依据

应急避险教育是减灾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2009年国务院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提到要“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13]。其实,我国教育部及卫生部早在1990年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指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1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逐步做到按教学计划上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15];在中国/WHO 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考核标准中,要求学校“有急救政策和实施计划”,强调“有计划地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急救培训”[16]。

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现状,只能反映相关政策在高校没有得到应有的贯彻,如今高校强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应当高度重视应急避险教育,并使该项工作步入正轨。

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是展开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学生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的自身安全问题也日趋重要。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应急避险的教育实践,不但可在校期间减少自身伤害的发生,而且在步入社会后可以向公众传播急救知识,有利于提高我国公众的急救水平和我国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应急避险应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这既是现代学生的基本素养课,更是学校的公共责任。建立全民长期应急教育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1]徐卫,石娜,金嵘,等.加强临床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教育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9,22(2): 65.

[2]李华,万成松,郑莉,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013-1014.

[3]王声湧,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505-512.

[4]徐卫,石娜,金嵘,等.加强临床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教育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9,22(2):65-66.

[5]姚建军,黄武,龚卫华,等.湖北省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81-182.

[6]李云.职业院校学生应急知识缺陷与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123-124.

[7]吴华,何路,张新定,等.海南高校学生应急避险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114.

[8]胡秀英,杨玲,陈茜,等.参加灾害救援医护人员的应急减灾与灾后备灾现状调查[J].华西医学,2010,25(1):199-202.

[9]张军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学,2008.

[10]李志义,郭祖鹏.我国伤害预防与控制的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2):181-183.

[11]吴洪华.学校应急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7-8.

[12]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英国、德国、瑞典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启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3(3):118-121.

[13]国务院.《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5/11/content_1310227.htm.

[14]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EB/OL].http://www.moe.edu.cn/jyfg/wsgz.htm.

[15]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wenxian/04.htm.

[16]张维平,张允平.对高校急救健康促进模式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7,20(2): 151-156.

R-03

A

1671-8194(2011)36-0240-02

*通讯作者:E-mail:lctuua@yahoo.com.cn

猜你喜欢
减灾公共卫生应急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中日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对比研究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