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法的临床运用

2011-02-11 02:41王定祥万元志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1期
关键词:宗气清阳升阳

王定祥 万元志

(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升阳法,首倡于李东垣,此法专为脾胃虚弱,元气受损,清阳下陷而设。升阳法,就是利用辛甘发散之风药,来提振升发阳气,以治疗机体气机不升或下陷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不仅用于脾气虚、清阳下陷之证,可广泛运用于人体阳气生发不足之证,如肝郁不升、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宗气下陷、肾气下陷等证,现在临床常用有升阳解郁、升阳益气、升阳举陷、升阳散火、升阳除湿、补肾升阳等升阳诸法[1-5]。

1 气机升降

人体的五脏六腑间是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构成气机升降的整体,肝主疏泄,以升为常,肺主宣肃,以降为顺,肝升肺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外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气机升降。在外感寒湿邪气、情志抑郁、气血津液亏损、痰瘀阻滞等病理情况下,会导致人体气机升发的功能障碍,而出现气机不升或气机下陷诸症。

肝胆为春升之木,具有疏泄生发的特性,其调达舒畅是气机生发的保证。“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因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其升阳系列方剂每“以诸风药生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以令春气生。”

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主肌肉四肢,以升为健,升清阳为其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脾气主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升水谷之精:脾主中焦之气,因其主升,故可将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化生营气,变生宗气,再输布于其他脏腑,布散周身,营养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故李东垣云:“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②升水中之清:脾的气机主升,尚体现在将人体所需要的水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助肺通调水道,助肾气化,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发挥滋养濡润的作用。③系脏腑之位:脾之升清,具有升托脏器,维系脏腑正常位置的作用,脾气盛,中气足,则脏腑各安其位,一旦应升不升,则脏腑失约而下垂,既现代医学所谓的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之类。④统体内之血:脾之升清,具有统摄和约束血液的作用。中气足,清气升,则统摄有权,血液才能正常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

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运化,饮食、清气无由出入,痰浊废物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升降运动。

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依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元气以三焦为通路,滋养温煦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为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源泉。只有脾气的升发,谷气的上升,元气的功能才会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若脾气不升,谷气下流,元气将会亏乏和消沉,生机必然受到影响。元气不足,则各脏腑功能俱受影响,脾不升,胃不降,肺失宣肃,肝失疏泄,造成升降失司,元气不能上升至心、肺、头目及全身腠理诸窍,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出现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宗气下陷、肾气不固等证候。

2 症候分析

肝郁不升:肝气不升,多源于情志所伤,思虑未遂,可出现胸胁胀满,嗳气不舒,月经量少等症。如是寒邪阻滞厥阴肝脉,肝气生发不及,可见少腹胀痛或硬满剧痛,寒疝连及睾丸胀痛,肢冷,月经量少发黑有块等症。

中气下陷:是指脾胃虚弱,气机下陷,固摄和升举功能障碍或衰退的病理改变。中气下陷使升降出入于三焦的元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此证多由脾胃虚弱发展所致。此证的基本病理集中反映在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陷不升,气郁发热几个方面。气虚不荣: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足则气虚不荣,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气虚不固,肺脾气虚,循行于分肉之间以温毛腠的卫气亦弱,可见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等证。气虚不摄:气有统摄营血阴精之功,中气虚弱,不能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既呈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不能摄津,可呈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气陷不升:清阳下陷,常见气不接续,或气往下坠;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失聪、目欠明。气郁发热:脾气虚弱,清阳下陷,阴火内生,遂呈发热、汗出、口渴等征象,即气虚发热。

清阳不升:是指清阳不升、不升反降、降而太过和脾运障碍,气机下陷,湿浊下趋的病理改变,临床见脏腑失约而下垂;湿浊下注成为小便不通,阴囊潮湿,妇女带下和泄泻。小便不通,阴囊潮湿,妇女带下,多属于三焦湿浊下流于前阴,三焦为津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一旦中气不举,肝气不疏,三焦清气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堵塞窍隧,可呈小便不通;渗于前阴则阴囊潮湿,妇女带下;脾虚不能化湿,湿浊下注而成的泄泻。

宗气下陷:宗气居于上焦,以贯心脉,上行布达。若禀赋虚弱,劳倦用力过度或久病失治误治,可致宗气虚极。而且外感六淫也易损伤宗气 ,使宗气不能守上焦之位而陷下。故张锡纯说:“大气下陷之证,不必皆内伤也,外感证亦有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宗气不升反陷,表现出不能助肺司呼吸,出现气短气喘,不足以息,动作尤甚,声颤音微,面色咣白等症,甚者出现心胸憋闷、刺痛,面唇青紫等心胸脉络失养之症。

肾气下陷:肾的封藏之功,摄纳之权,主要是通过肾气的气化上承体现出来,若嗜欲无度,劳逸失节,大病久病,惊恐伤肾,正气大伤,元气溃败,使肾之精气不能上荣脏腑,反而下陷,使气化升降失调,导致精关不固、小便失禁、大便失约等证。精关不固:肾气不能上承,反而下陷,或肾气亏虚、封藏失职,精关不固,精液泄出,见遗精、梦遗、滑精,伴见腰酸神疲头昏乏力,日久尚可致阳痿不育。小便失禁:为水泉不止,膀胱失约,初起尿后余沥,甚则小便频数,量多而清,频频夜起,终可致尿失禁,其病本在肾气不升。大便失约:肾阳衰微,温煦无力,大便不固,滑脱不禁,每以黎明五更时分肠鸣腹泻,泻后即安,伴脐下微痛,腹部不温,所谓五更泻是也。

3 临床运用

临床上凡属于人体元气虚弱,肝肾阳气生发不足,脾气虚、清阳下陷等证,均可用升阳法治疗,根据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可分别运用升阳法配合其它方法予以治疗。

升阳法的具体药物升麻、柴胡、桔梗、羌活、防风等升提药物,根据具体病证配合相应的药物予以治疗。在升阳药的选择上,远不止上述几味,凡能助肝胆之气生发,符合春生之气的药物均可选择。

升阳解郁法:为肝郁不升而设,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升肝解郁汤加减,治疗肝气郁结不升、肝气虚弱,人参18g、黄芪18g、当归15g、柴胡9g、川芎9g、乌药9g,白芍12g、香附9g、枳壳9g,人参升下焦元气,黄芪益气举陷,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川芎疏肝升阳,乌药温升肝气,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诸药和用,肝阳复升,诸郁可解。

升阳益气法:对于中气下陷的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陷不升、气郁不达,一般选用甘温药物补中益气和升提之品举陷升阳,使脾气充而清阳复位,清阳复位则阳气不郁而诸证愈。方选补中益气汤,“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佐陈皮醒脾利气,当归补血调肝,亦各有其功。临床常见补中益气汤中,多用党参代替人参,党参功同人参而力弱,当用人参为妥。人参,《神农本草经》谓能补五脏,人参生于北方,秉水中阳气,与人之气化相合,所以能大补元气,壮脾胃,补肺气,是为益气主药;黄芪补肺气,实皮毛,益中气,升清阳,对于气虚不足,表卫不固,清阳下陷之诸证可全面兼顾,人参与黄芪共呈开源节流,补中益气之功;人参补下焦元气,白术建中焦脾气,黄芪固上焦表卫,三药同用,有开源节流,相辅相成之功效。升麻升发中焦脾阳,柴胡偏于升发肝胆之气,助黄芪共达升阳之功。

升阳举陷法:升阳举陷是通过温补升提,以治疗清阳不升、不升反降、降而太过的方法。针对清阳不升的宗气下陷、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胞睑下垂、小便不通、阴囊潮湿、脾虚泄泻等症,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因为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使脾胃健运则水谷精气有源,元气得养,清阳复位则诸症自愈。如气分虚极下陷,加山萸肉收敛肺气之耗散;若脏器下垂则加苍术、半夏、砂仁、枳壳等燥湿利气之药。

升阳散火法:首见于《脾胃论》,专为为阴火证而设,李东垣在论述内伤热中证时指出,相火不足或脾胃虚弱,脾失升清,水谷之气下流为湿,阻塞三焦,则水无以化气上济于心,火失其养则火盛于上,于是火亢于上加剧了元气的耗伤。相火衰元气生化无源,心火盛,元气愈受伤害,此即阴火之病理。

此阴火实际上是清阳下陷,浊阴不降,阳气ā郁而不能外达,郁而发热,遂呈发热、汗出、口渴等征象。脾土虚弱,元气不足,阴火充斥于皮毛腠理肌肉,症见四肢发困、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非升阳散火不能为功。方选升阳散火汤,方中人参、炙甘草补元扶中为君,臣以柴胡升少阳之火、升麻、葛根发散阳明之火,防风、羌活发散太阳之火、独活散少阴之火,诸药皆味薄气轻,上行升散,使三焦舒畅,阳气升腾,火郁得散,白芍敛阴清热,生甘草和中,合和运用,寓降于升,寓收于散,最为见功。

升阳除湿法:脾胃虚弱,清阳下陷,运化升清功能减弱,湿浊内盛,湿盛反过来又困阻脾阳而加重病情,可出现肠鸣腹胀、腹泻、妇女带下等症,按理,这些症状用升阳益气法可治,但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完带汤之类,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此属内湿太盛,脾喜燥恶湿,湿邪淹脾,徒补脾奈何,故治脾以燥药升之,如阳光照之也,予升阳先助脾气,次用风药胜湿以助升腾之气,病可已也。升阳除湿汤由升麻、柴胡、防风、羌活、苍术、陈皮、猪苓、泽泻、神曲、麦芽、炙甘草等药组成,升麻升下陷之脾气;柴胡解郁、升少阳清气;防风、羌活为风药胜湿;苍术健脾燥湿、陈皮利气;猪苓、泽泻使湿从小便而走;神曲、麦芽消食和胃,炙甘草补中益气,此方使脾气得升,湿邪从上下二途而去,诸药共奏升阳除湿之功。

补肾升阳法:此法为肾精亏虚、肾气不振而设。精者,滋于身者;气者,运于身者也;人身精实则气充,气充则神旺。肾精乃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精可化气,肾中阳气升发,推动脏腑气化,则五脏六腑功能健全。补肾升阳以补肾为基础,在肾精充足的基础上,适当辅以升阳之品,使阳气振奋,布泽津精髓液,使一系列肾虚精陷之症得到纠正,方用补肾升阳汤,方由熟地、山茱萸、人参、黄芪、枸杞、肉桂、鹿角霜、独活、炙甘草组成,以熟地、山茱萸、枸杞、补肾填精,人参、黄芪益气建脾,配升阳之独活、肉桂,温阳固涩的鹿角霜,诸药共奏甘温补肾、升阳固本之功。如是遗精滑精、小便失禁,以本方加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桑螵蛸等固涩之品。五更泻也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要正确运用升阳法,首先要对气机升降失调之机理了然于心,还需临证随机应变,方能运用自如,提高临床疗效。但需注意掌握用药法度,防止升阳太过,出现阳亢火热之象;避免过用辛燥,以免伤津耗液。在运用时注意升阳药味数不宜过多,剂量不宜过大,或适当配伍甘寒药物,使升阳而不燥,以轻清升浮,轻而取胜。

[1]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2]寇华胜.中医升降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4]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5]王友军,张莉.论升肝之用在肝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9(1):50.

猜你喜欢
宗气清阳升阳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试述“宗气”与“肺痹”
旭日东升 十年一剑——访肯纳金属家族成员上海升阳超微粉有限公司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