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药物配伍变化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2011-02-11 02:53李晓霞王晓刚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5期
关键词:氨苄西林注射剂溶剂

李晓霞 王晓刚

(寿光市中医医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在药剂生产中和临床治疗上,往往将两种或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伍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如符合治疗的需要称为合理的配伍变化;而有些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引起药物疗效的减弱或消失,甚至于引起不良反应,则称为不合理的配伍变化[1,2]。

1 注射药物发生配伍变化的因素

1.1 溶剂组成的改变

当某些含非水溶剂的注射剂与以水为溶剂的注射剂或输液配伍时,有时由于溶剂改变而析出结晶或沉淀。如地西拌注射液含40%丙二醇、30%乙醇,当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易析出沉淀;12.5%氯霉素注射液含乙醇、甘油或丙二醇等溶剂,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则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1.2 pH的改变

注射液的pH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会产生沉淀、色泽变化或加速分解。如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pH为9.5~11.0)与5%氯化钙注射液 (pH为4.5~6.5)等量混合时,即可析出磺胺嘧啶结晶。一般来说,凡两种注射液的pH差距越大,发小配伍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输液本身pH是直接影响混合后pH的主要因素之一。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若其pH为3.2,则与酸不稳定的抗生素配伍会引起分解失效的百分数较大。如青霉素在混合后pH为4.5的溶液中在4h内损失10%,而在pH为3.6时,则损失40%的效价;头孢唑啉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与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24h内含量下降8.9%,因此,联合使用时间不可超过6h。又如氨苄西林钠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时不稳定,由于pH下降而引起聚合,变色和效价下降,而且葡萄糖溶液浓度愈高愈易分解,故宜用中性液体作溶剂。

1.3 缓冲容量

有些注射液加有缓冲剂,缓冲剂抵抗pH变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有些输液中含有机阴离子如乳酸根、醋酸根等,它们有一定缓冲容量。但两种注射药物混合后的pH与其成分的缓冲容量有关。如5%硫喷妥钠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不产生变化,但在含有乳酸盐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则析出沉淀,这是由于具有低pH并有—定缓冲容量的溶液,混合后的pH不受5%硫喷妥钠注射液pH影响,使之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所致。

1.4 离子作用

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的水解反应。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西林的水解,氨苄西林在含乳酸钠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小4h后可损失20%,在0.16 mol/L乳酸钠溶液中4h可损伤40%,而在同样pH的等渗氯化钠注射液中24h内没有变化。乳酸根离子还能加速有霉素的分解。此外,青霉素及某些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西林等在酸性条件下受蔗糖、葡萄糖及右旋糖酐作用使效价下降,但在37℃和pH高于8.0时。在10%(560 mmol/L)葡萄糖、5%葡萄糖或6%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中效价下降的趋势则能被足够量的碳酸氢钠所抑制,在室温失效变慢。

1.5 盐析作用

凡属于胶体溶液型的注射剂,如两性霉素B、血浆蛋白和右旋糖酐等注射剂若与含有氯化钠、氯化钾、乳酸钠和葡萄糖酸钙等强电解质的注射液混合时,由于电解质的盐析作用或因盐类的离子效应,中和了胶粒中的双电层,使胶体凝集而析出沉淀。

1.6 直接反应

某些药物可直接与注射剂或输液中一种成分反应。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由于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但此螯合物在酸性下有一定溶解度,故在一般情况下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注射液)配伍时不致出现沉淀。除Ca2+外,四环素还能与Fe2+、Al3+和Mg2+分别形成红、黄、绿色的螯合物。

1.7 化学变化

有的是两种注射剂中的药物配伍后发生化学反应而致外观变化或药效改变。如碳酸氢钠、硫酸镁、戊四氮 (其中合有磷酸钠)等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氯化钙等注射液混合时,常易产生难溶性的碳酸钙、硫酸钙、磷酸钙等而出现沉淀。又如头孢类菌素与含钙盐、镁盐等注射液混合时,会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或镁的沉淀。又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羧苄西林钠两药混合于静脉滴注中,可因氨基糖苷类的氨基与羧苄西林的β-内酰胺环之间发生化学性相互作用而灭活。又如氨苄西林钠与维生素C注射液配伍静脉滴注,因维生素C含烯二醇结构,具有强还原性使氨苄西林钠分解破坏而降效。

1.8 药理变化

有些注射剂在混合时,可能未有什么变化,但注射后在机体内则产生药理变化。如中性胰岛素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混合注射后,因前者有促进血糖转运进入细胞,加强葡萄糖氧化的作用使血糖浓度下降;而后者却要使肝糖原分解,蛋白质异化,使血糖浓度上升,所以配伍使用后,可使降糖作用消失。

2 注射药物配伍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输液剂除直接用作补充体液、电解质、营养物质、纠正体液酸碱平衡等用途外,更多地用其他注射药物的载体溶剂。除高浓度电解质、氨基酸、脂肪乳注射液一般不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高营养除外)外,普通输液剂中也不提倡加入多种药物,因输液中配伍多种药物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发生药物配伍禁忌、液体渗透压的改变、不同药物随同一液体进入体内给药速度不—致等。

根据临床需要,输液若需加入其他注射药物,最好只加入一种,若患者需给予多种注射药物,可采取以下方法:①最好通过其他液路给予;②在一组药物给完后再给予另一组药物;③注射药物配伍、接触的时间在15min左右,通常不超过60min,只要药物间无物理配伍禁忌,可通过双腔管输液器给药,甚至部分不能在大体积溶剂中配伍的药物也可通过这种方法给药,但少数配伍后极不稳定的药物术可使用此种方法给药。总之,多种注射药物配伍在一起给药必须谨慎采用。

注射药物配伍使用应注意的问题:①混合注射或混合输液的药物种数越多,配伍禁忌的发生率越大。②注射可能发小的注射药物配伍理化变化并了解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 ③正确判断注射药物的配伍变化,除显而易见的外观配伍禁忌外,还应注意药物化学降解等外观无明显变化的配伍禁忌,通常情况下,配伍药物的pH接近时混合后稳定性较好。 ④注射药物配伍后的浓度是否能达到药物治疗要求,是否会发生毒性反应。某些药物过度稀释后给约会降低疗效、影响体液平衡,给药浓度过高义会引起局部刺激和组织损伤,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发生给药速度失控。⑤避免发生有害的体内药动学、药放学相互作用。

3 预防注射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

为了防止注射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除对药物性质、已报道的注射药物配伍资料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有深入了解外,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 ①凡注射药物混合后要析出结晶、沉淀、产气和变色者,应分别注射。②根据注射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载体溶剂。③在多种拄射药物配伍过程中,混合时一次只加一种药物到输液剂中,充分混均后,检查有无可见的配伍禁忌,最好进行灯检,若无可见变化,再加入另一种注射药物,重复相同的检查和操作。④两种浓度不同的注射药物在同一输液中配历时,应先加浓度较高者,后加浓度较低者,以减少发生反应的速度。⑤有色的注射用药物应最后加入输液中,以防有细小沉淀时不易被发现。

⑥注射药物配制结束后应尽快使用,以缩短药物间的反应时间。如果配伍禁忌情况不清,也可将注射药物配伍后仔细观察15min确认无变化时,方可输入。⑦凡注射药物与输液剂混合后,虽短时间内无可见性配伍变化发生,但仍宜在混合后4h内用完为好;如果输入量较大时,可采取分次输入,每次重新配合,这样还可减少输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

[1]徐学君,徐德琴,汪滢,等.非药物配伍引起输液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J].安徽医药, 2007,11(5):461-462.

[2]李英.介绍《258种注射液配伍变化检索表》以外的几种药物配伍禁忌[J].齐鲁护理杂志,2002,8(2):89.

猜你喜欢
氨苄西林注射剂溶剂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洗衣服真的可以不用水吗
氨苄西林预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亚胺培南敏感性的可行性研究
涨疯了!碘涨50%,三氯涨超30%,溶剂涨超250%……消毒剂要涨价了
氨苄西林联合纳洛酮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效果及细节护理探讨
干洗是什么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浅谈大型榨油厂地下溶剂库选型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