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护理体会

2011-02-11 13:13刘晓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障碍性鼻腔骨髓

刘晓平

(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化学、物理以及其他不明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类贫血性疾病[1]。其多见慢性发作,病程中多表现为骨髓造血组织减少,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反复出血及易感染,全血细胞减少的难治性疾病。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应针对以上表现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从而尽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树立坚定的对抗疾病的信心,缓解其心理压力,并且积极的预防并发症。现将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收治9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共收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97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41岁。所有患者均有全血细胞减少,其中有发热表现者35例,皮肤黏膜出血者33例,乏力78例,头昏28例,均无肝脾肿大症状。

1.2 患病病因

①药物原因:药物是临床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常见原因,患者通常服用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柔红霉素、苯妥英钠等。②化学物质致病原因:临床研究发现苯及其衍生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关系密切。也有患者由于接触有机磷农药、砷及重金属盐等发病。③电离辐射、X线致病原因:对电离辐射、X线的长期超量接触可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破坏骨髓微环境,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④感染等致病因素:严重的反复的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也可以导致本病。

1.3 协助检查

1.3.1 骨穿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减低或极度低下,粒系细胞、白红细胞、巨核细胞三系均明显减少,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浆细胞相对增多。

1.3.2 骨髓活检可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的正确性,对估计增生情况优于涂片,检测结果显示骨髓造血面积减少。

1.3.3 血象检测结果显示全血细胞减少,急性型较明显。贫血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网织红细胞少于正常;白细胞计数减少,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并且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出血时间延长。

1.3.4 其他检查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血清溶苗酶活力减低,抗碱血红蛋白量增高等。

1.4 护理方法

1.4.1 出血的护理措施

①皮肤出血的护理:首先要保持患者皮肤、黏膜、毛发的清洁,除日常洗漱外,还应定时洗澡、理发、修剪指甲、更换衣物。如患者病情严重,不能自如活动,应在病床上擦浴、并及时更换衣服及床单,定时翻身及变换体位,并给予患者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及肌肉萎缩。帮助患者清洁皮肤时应选用刺激较小的肥皂,避免用热水和酒精擦洗,同时不应用力过重,避免患者皮肤受摩擦挤压及碰伤。剪短指甲,以免抓伤皮肤,导致出血。其次,要定时检查皮肤出血点、瘀斑及出血部位,肢体皮下或深层组织出血可将肢体抬高,深部组织血肿也可采用局部压迫方式积极止血。此外,对患者外阴及肛周的清洁亦十分重要,为预防感染,大便后坐浴,患者有痔疮者尤其需预防感染。②鼻腔出血的护理:平素用石蜡油为患者滴鼻,以防止鼻腔黏膜干裂引发出血。若患者鼻腔少量出血时,应用消毒干棉球或1∶1 000肾上腺素棉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同时采取局部冷敷协助止血。患者鼻腔严重出血时,可用油纱条在鼻腔内进行填塞,填塞后定时将石蜡油滴入其中。③牙周出血的护理:尽量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卫生,使患者每日早晚刷牙,但不易用力过重,并且用漱口水清洁口腔。如牙龈出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绵片贴敷牙龈,用棉签蘸漱口液将牙具擦洗干净,嘱患者切勿使用牙签剔牙。如患者出血倾向较重,则不可用牙刷清洁口腔。④颅内出血的护理:嘱患者尽量保持安静,充分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引起出血。若患者有恶心、呕吐、头晕、项僵等症时,应警惕有无颅内出血倾向,如一旦发生应紧急处理。

1.4.2 感染的护理

①病区管理:应尽量保持病区干净整洁,且定时用紫外线灯对室内进行空气消毒,用1∶400消毒灵液体擦拭室内摆放的床、柜等物品,并擦拭地面。并且限制患者家属探视人数及次数,以减少感染概率。②观察感染征象:应每天定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详细记录,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和感染所伴随的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咽痛、咳嗽、尿急等现象,了解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结果、尿常规是否正常等,若患者出现感染征象,及时请示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4.3 用药护理

丙睾为油剂,在临床中,肌内注射后常在患者身体内产生硬结,不易被吸收[2]。所以在临床护理时,应尽量减少肌内注射次数,治疗尽量采用其他途径给药。在为患者进行注射时,应选用8号针头,且避开硬结处在深部进行肌肉注射,同时采用多部位轮换注射,注射后需在针眼处进行按压5~8 min,防止针孔处渗血。在输注脐血时开始速度不易过快,约20滴/min,观察5min后若无任何不良反应,再将滴速调整为40~60滴/min。输入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脉搏等生命指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输血反应,输血完毕后观察有无发热、肉眼血尿等症状。给予患者环孢菌素A时要仔细并及时检查牙龈情况,是否有牙龈肿胀、增生、坏死等,并定期复查血象、骨髓象及肝、肾功能等,若患者出现感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 结 果

97例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及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所有患者病情均得以控制,乏力、头晕症状缓解,发热及皮肤黏膜出血症状消失。其中2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呼吸道感染、右下肺炎1例、肛周感染1例均已治愈。

3 讨 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其病程较长,且需反复治疗并且难以治愈,很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悲观心理,而对治疗失去信心[3]。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应使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同时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述此病相关症状,及可能引起的造血细胞受损,骨髓功能衰竭等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心态,积极纠正患者的负面心理,积极指导正确的应对方法,鼓励患者主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护理,掌握平日预防感染、出血等自我护理方法,并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在临床中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为雄激素,有效率达56%,但此药需要3~6个月才能显现疗效,若6个月未见效时,可采用其他方法治疗[4]。患者在应用雄激素类药物时有以下不良反应:痤疮、毛发增多、出现胡须,声音变粗,女性患者多有停经伴男性化表现。如停药后以上反应可逐渐消失。应及时告知患者。

患者在了解疾病常识的基础上应积极坚持治疗,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糖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合理安排日常起居,保持良好心情。定期复查血象,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总之,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护理中,应注意建立整体观念,规范护理程序,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的需要,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加强营养,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使病情得以控制,对提高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孟令珂,宁晓明.浅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护理[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8,5(24):118.

[2]孙淑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2):304.

[3]陈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56.

[4]许文静.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07.

猜你喜欢
障碍性鼻腔骨髓
骨髓18F-FDG摄取模式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
鼻腔需要冲洗吗?
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猪繁殖障碍性病毒病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控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任琢珊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