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面瘫诊疗探讨

2011-02-11 21:52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针灸科北京100016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经脉少阳面瘫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针灸科,北京 100016)

提到面瘫,从事针灸工作的医生都熟知此病,它属针灸领域常见多发病。

中医曰“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主要是指面神经受到外来病原体(这里主要指病毒)侵袭致面神经受到感染发炎而成。由于面神经从颅内到面部神经末梢是一段曲折走向的神经,故面神经炎的发生有远近、轻重的不同。面神经受损害临床表现较轻的病人,经适当休息并加强饮食调养,一些身强体健者会得到自主恢复。但即便是面神经受损害、临床表现较轻的病人,亦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体质虚弱、年纪偏大等因素需要及时借助于治疗才能尽快完全恢复。有15% ~20%的面瘫病人因面神经损害部位深(指深入颅内)、症状表现重而被针灸临床认定为“难治性面瘫”或“顽固性面瘫”。在其成因、病机以及治疗方面,针灸临床医生一直在探寻有效经验,但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方案。

所谓“难治性面瘫”或“顽固性面瘫”,是指经历1~3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之久的常规治疗,未见恢复或显著恢复的病人。这些病人神经损害层面较深、自身素体较差,故临床完全恢复极其困难。笔者结合多年治疗此病经验,重点探讨与此相关的几方面问题。

1 难治性面瘫的成因

第六版高教教材《针灸治疗学》认为,难治性面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而致[1]。在这版教材中,已明确为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叙述较笼统,尤其未把内在致病因素叙述清楚。

《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2]”就面瘫的发病来讲,当外邪来袭时,无论风寒还是风热,如果此时人体的正气充足,则即使致病亦中经、中络较轻浅,容易恢复;如果人体正气不足,则易使外邪入深,中经络较重,治疗后不易恢复。在这里,我们尤其要关注人体正气不足的内在成因。

1.1 气血不足

1.2 阴虚火旺

这类病人多体瘦,情绪易变,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易疲劳;舌质红或绛,苔略厚,脉细弦或沉细弦。

1.3 肝胃郁热

这类病人多体胖健壮,平素喜肥甘厚味,不畏寒冷,尤喜贪凉,面容红赤,语音高亢;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滑数或实滑有力。

1.4 痰热内蕴

这类病人亦多体胖健壮,平素喜肥甘厚味,贪喜冷食,痰盛易咯出,痰色黄或黄白;舌质淡红或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1.5 痰湿内阻

这类病人多体胖,素体痰盛,痰色白稀,较易咯出,面色略暗,周身沉重,易出现困倦感;舌质淡,略胖,舌边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缓或沉紧迟。

由于以上几种病因最终可导致少阳与阳明经气阴两伤。而内火、痰、热、湿壅盛,又极易导致外邪乘虚与内邪相合,入侵经脉较深,致使治疗恢复不易。

《灵枢·经脉》中论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膽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三焦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下加颊车,下颈,合却盆。

由以上少阳、阳明经循行可见,只要二者经气不足,抵御邪气的能力便会急剧下降。而内因的形成是少阳、阳明经气不足的重要成因。在致病内因中尤以阴虚火旺、肝胃郁热、痰热内蕴对经脉的损害重。这三者在损伤经脉气血津液的同时,还郁痰热于经脉中,以致外邪轻易入侵,并很快与内在邪气相互化生,致邪深、顽固而难以治疗。

2 难治性面瘫病机

3 难治性面瘫的早期诊断

如何在早期即发病2周内较准确地判断出是否会成为“难治性面瘫”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治疗难治性面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即至少经过1个月治疗后,未出现明显治疗进展,就基本认定是属于难治性面瘫的范畴。但是,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中医针灸学基础理论及西医神经学基础,认为在面瘫发生1到2周内,如果患者除口眼歪斜等常见症状外,同时伴有耳后完骨周围痛甚,甚至牵连颈部及偏侧头部,或伴有听觉过敏、舌偏侧麻木、味觉丧失、患眼干涩疼痛等症状,这样的病人极有可能外邪入侵经脉较深,并与内邪相合化热,并进一步灼伤脉络致使瘀阻更甚,气血难以畅通。故这些临床症状具备1项或几项同时具备时便可在早期初步诊断为“难治性面瘫”。

4 难治性面瘫的治疗

难治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使用电针、长针透刺、多针刺、温针灸等方法上。临床刺激量大,治疗时间长,而这些方法往往多集中在1个月后的面瘫病人使用。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把临床诊断提前到发病1~2周内,那么这些方法便可提前到1个月以内使用,这样可以尽早地疏通瘀阻的脉络,修复被灼伤的经脉,从而促使难治性面瘫尽早恢复。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常综合使用针灸、火罐、中药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身调治,使火热得清泻、气血得养复、痰湿得祛除。笔者的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刺法和火罐的使用上,常选取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等腧穴实施齐刺法,即正穴刺1针,旁3分处左右各刺1针。阳白穴针刺向鱼腰穴方向,颧髎穴针刺向听宫穴方向,地仓、颊车穴针刺向对方。针刺结束后,用2号火罐沿患侧阳明经从地仓经颊车至上关连续闪罐、走罐,健侧相反方向操作3min。并根据病人内因的不同适时辅以中草药内服。如此,临床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但笔者同时认为,“难治性面瘫”在恢复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其一,有些病人恢复不完全,会遗留轻微的面部不适感及面肌肌力、面容等方面的不对称性;其二,在治疗后期即2个月以后,有些病人会出现向倒错发展的迹象,甚至有些病人会出现或轻或重的倒错现象。笔者预防倒错的经验,是在病人刚有患侧肌纤维颤动症发生时,及时进行刺激量的调整,患侧少刺、轻刺,健侧适当针刺,以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倒错现象的发生或加重;其三,极少数病人无法恢复,治疗失败。

总之,难治性面瘫从过去到现在都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明确难治性面瘫的病因病机,遵循诊断提前、治疗提前的原则,综合使用针灸、火罐、中药等方法,使难治性面瘫能够较早、较全面地得到恢复和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如何能综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作用,更好地使这一临床难题得到进一步解析,将一直会成为临床医生和基础医学同道共同面临与不断解决的问题。

[1]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5.

[2] 傅景华等点校.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39.

猜你喜欢
经脉少阳面瘫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童心童画
《三千年》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解读少阳病辨证论治体系※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