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安徽段河道规划与治理

2011-02-14 21:13徐迎春
治淮 2011年11期
关键词:蓄洪区行洪阳关

徐迎春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合肥 230022)

1 淮河安徽段的基本特点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淮河干流安徽段长431km。历史上受黄河夺淮的影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淮河安徽段的治理一直是全流域乃至全国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段之一。

古淮河是独流入海的四渎之一,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水系遭受了严重破坏,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下河道淤浅。入海尾闾的淤废及洪泽湖的形成与扩大,更加恶化了淮河中游的排泄条件。正阳关以下河道比降平缓,为4万分之一。淮南市以下200多km干流河道的河底高程均低于洪泽湖的湖底高程。

淮河安徽段突出的矛盾是上游河道比降大,来水面积大,洪水汇流快、来量大,中游河道因黄河夺淮受到淤塞以及在洪水期受洪泽湖顶托,泄洪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

淮河中游沿淮地区人口稠密,土地利用率高,人水争地问题凸显,是中游河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之一。由于人口增长,为了向河滩要地,从清朝年间就在方邱湖、石姚段、邱家湖等地筑了堤防,以防御洪水,到民国时期沿淮不少湖泊洼地都已修筑了标准不一的堤防。这些堤防不仅束狭了河道过流断面,削弱了河道的泄洪能力,还降低了河道原有的调蓄能力。

因此,淮河中游河道治理是淮河流域防洪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治淮的重点和难点。国务院历次治淮会议都把整治淮河中游干流河道摆在突出位置。2006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临淮岗工程建成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淮河不根治,沿淮无宁日,人民难安定,国家也难安定。”

2 防洪规划与河道治理规划

2.1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淮河发生洪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政务院做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提出的淮河中游的治理思路是“中游蓄泄并重,利用湖泊洼地蓄洪,整理河槽”。

1951年4月,淮委编制了《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对于中游河道治理,提出的要求是“安全排泄上游来水不致为患,降低沿淮水位以利排泄两岸内水,缩短河线以利航运”。该报告在规划淮北排洪辅道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洪泽湖与淮河河湖分开的多种方案。1951年4月26日至5月2日,淮委召开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作出了治淮委员会全体委员会决议。决议要点包括“必须采取洪泽湖与淮河分开的办法,洪泽湖水位为 14.0m”。

由于受水文资料的限制等原因,当时确定的正阳关至蚌埠河段的最大计划流量为6500m3/s。

1955年,在淮河干流堤防加固工程规划设计中,提出正阳关以下河道的排洪能力,按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确定,在正阳关水位26.5m、蚌埠水位22.6m、浮山水位18.5m时(废黄标高程),涡河口上、下流量应分别达到10000m3/s和13000m3/s。

1956年编制的《淮河流域规划报告(初稿)》中,比较了中游水库方案、淮北分洪道方案、干流疏浚方案和湖泊改善方案,选定中游水库方案,并配合必要的河道整治。这次规划曾考虑疏浚干流河道,扩大平槽泄量,降低经常性的中小洪水位,使水行地下,以便沿淮洼地和支流的内水能及时排出。干流疏浚也曾比较了4000m3/s、6000m3/s、8000m3/s三种平槽泄量,但工程量大,只能留待远景考虑。近期配合临淮岗水库的修建,整治堤防,安全防御100年一遇洪水。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段的设计流量为10000m3/s。

2.2 20世纪70~80年代

1969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治淮规划小组第一次会议。1971年治淮规划小组正式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贯彻执行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的情况报告》及其附件《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说明》、《关于治淮工程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这就是“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报告”。

这次规划提出,为了做到“遇旱有水,遇涝排水”,在以小型工程为主的基础上,还需要修建一批战略性骨干工程,进一步解决蓄山水、给出路和引外水的问题。包括建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扩大中游出路和洪泽湖出路。这次规划同意修建城西湖进洪闸,开挖茨淮新河,兴建怀洪新河工程。这次规划还提出,把临淮岗水库工程改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设计洪水位28.3m。一般情况下,临淮岗闸门不加控制,利用洼、姜唐湖、城西湖和城东湖等蓄洪区分别滞洪,遇特大洪水,再使用临淮岗泄洪闸控制泄洪。

1972年,安徽省水利厅编制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浮山段河道整治规划,提出了寿西淮堤退建、峡山口拓宽等整治措施。后来规划实施的许多堤防退建工程都是以此为规划基础。

1982年,安徽省水利厅向水利电力部上报了《安徽省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规划》。1983年5月水电部以(83)水电水建字第76号文作出批复。批复中指出:“首先应以恢复和改善现有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为主要目标。要求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在199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使正阳关以上的河道排洪能力能恢复到1956年的实际水平,正阳关以下基本上能恢复到1955年的设计水平,淮北大堤等确保堤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进洪标准在5年一遇左右以下的行蓄洪区人民生产、生活和安全条件都有个明显的改善”。同意“逐步废除润赵段行洪堤,恢复漫滩行洪。同意正阳关以上先退建润河集对面至陈郢子和龙窝坝至上河口两段城西湖大堤、赵集至双台子段邱家湖南堤、万民闸至临淮岗浅孔闸段姜家湖堤(原下格堤),下引河口至冯家行段唐垛湖南堤和我部1971年批准退建的陈村对面的洼尾部大堤。同意进行城西湖、洼、城东湖等蓄洪区改善工程”。“同意正阳关以下先退建小蚌埠堤,加固淮北大堤等确保堤和涧沟口至凤台段的河道整治工程,其中董峰湖段应恢复漫堤行洪,不再另辟分洪道”。“1990年以前可先安排标准较低的行蓄洪区的庄台建设和排灌设施,标准较高的以后再行安排”。

1984年,淮委编制《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第一步规划报告》。关于中游河道,规划进行河道整治,扩大排洪廊道。王家坝至正阳关整理出1.5~2.0km宽的排洪廊道。正阳关以下,首先加固淮北大堤,并实施寿西淮堤退建、峡山口拓宽等工程。加强行蓄洪区建设,实行漫堤行洪和口门行洪相结合的行洪方式。

1985年根据国务院在合肥召开的治淮会议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治淮规划建议(初稿)》。1986年,国务院批转了水利电力部关于“七五”期间治淮问题报告的通知。关于淮河干流上、中游的防洪,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扩大行洪通道,二是修建临淮岗工程,三是行蓄洪区实行特殊政策。

2.3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991年江淮发生洪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淮委根据治淮治太会议精神,修改、补充了80年代编制的流域规划,于1992年编制完成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规划纲要提出:淮河中游地区,规划扩大中游排洪通道,改善中小洪水出路,基本恢复河道原有排洪能力,减少低标准行蓄洪区进洪机遇;加固淮北大堤及淮南、蚌埠等城市圈堤,使之安全防御1954年洪水;进行沿淮行蓄洪区的排灌设施等建设,改善区内生产和防洪保安条件,做到蓄洪及时、行洪通畅;兴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将正阳关以下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1993~1995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根据省水利厅要求,编制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河道整治规划和蚌埠至浮山段河道整治规划。这些规划成果成为了行蓄洪区调整规划的基础和重要参考。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水利部《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近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在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础上,增加了行蓄洪区调整等其他7项工程建设任务。

2007年以来,《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分别经国务院和水利部批准,对于淮河中游干流的治理,主要实施行蓄洪区调整改造,扩大中等洪水出路。

3 河道治理成效

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的中游治理方略,明确了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20世纪70年代的规划肯定了扩大淮干排洪通道、建设临淮岗特大洪水控制工程、增辟淮北两条新河等措施,淮河中游治理有了明确的目标。利用中游沿淮洼地修建了洼、城西湖等4个控制蓄洪区,沿淮修建了淮北大堤等不同标准的堤防,在淮北增辟了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等大型人工分洪河道,在淮河中游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1991年后,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陆续完成,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在2003年、2007年大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治淮骨干工程的建成,使淮河中游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正阳关以上河道排洪通畅,加固了重要堤防险工险段,保障了低标准行洪区内群众的安居乐业。

3.1 临淮岗、怀洪新河等工程的建成,完善了防洪工程体系,淮北大堤可以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

安徽盼望已久的临淮岗工程建成后,改变了淮河干流洪水长驱直下的状况,结束了淮河中游无控制性工程的历史。怀洪新河复建完成,可以避免淮北大堤涡河口以下可能溃堤造成的洪水灾害,而且可大大减轻氵崇潼河水系的内涝损失。淮北大堤可以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随着淮北大堤的加固完成,配合其他工程的运用,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3.2 淮河干流正阳关以上河道拓宽成1.5~2.0km的排洪通道,洪水下泄明显加快,防洪条件大为改善

淮河干流王家坝至正阳关段河道长148km。整治前,河道弯曲狭窄,最窄处只有260m,河滩地上还有许多村庄等阻水障碍,严重束水。行洪区堤防低矮、单薄,平均2~3年就要进一次洪。1983年以来,实施了润赵段行洪区废弃、南润段和邱家湖等行蓄洪堤退建工程,共退出面积50km2。整治后拓宽成1.5~2.0km的通畅行洪通道,河道的排洪能力达到了水电部1982年提出的基本恢复到1956年实际水平的目标。扩大排洪通道工程的实施,还减少了行洪区的进洪机遇,南润段、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等低标准行洪区防洪标准由2~3年一遇提高到5~7年一遇。

正阳关以下淮河干流通过寿西淮堤退建、董峰湖石湾段退建、峡山口拓宽、黑龙潭疏浚、小蚌埠切滩等措施,扩大了局部束水河段,排洪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3.3 低标准行蓄洪区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内人口基本得到安置,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3.4 通过加固除险,淮河干流堤防的抗洪能力明显提高,洪水风险得到减轻

1991年以来,对存在管涌、散浸、渗水、滑坡等问题的淮河堤防进行了加固。加固范围包括淮北大堤,淮南和蚌埠市城市圈堤,淮河干流临王段、正南淮堤等一般堤,洼、城西湖蓄洪堤等。通过加固除险,这些堤防的抗洪能力明显提高,洪水风险得到减轻。

4 简要评价

回顾淮河干流的治理,20世纪50年代初就提出要整治中游河槽,但当时确定的正阳关以下的设计排洪流量明显偏小,给后来的治理造成一定的被动。此外,当时规划沿淮设置一连串行蓄洪区时,对区内的人口安置问题估计不足。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通过退堤、切滩等措施使淮干排洪能力达到设计要求,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等原因,未能付诸实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扩大排洪通道工程,既扩大了洪水出路,又改善了行蓄洪区的防洪条件,效果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淮干整治步伐进一步加快,行蓄洪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人水和谐成为新的治水理念,淮河干流的整治思路也从原来的单纯为了达到设计流量转变为结合干流河道整治进一步提高滩槽泄量、改善行蓄洪区的防洪条件,更加重视人口的安居问题,注重发挥防洪工程的综合效益。

从多年的治淮实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分析,淮河安徽段的治理仍有一些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地方。

一是中游地区防洪,一直按照蓄泄并重的指导思想来做规划,具体安排上往往偏重于蓄。通过几十年的防汛实践,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布局应采取“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只有以泄为主,才能改变中游地区洪水长时间积滞难下的局面,才能改善中游地区中小洪水防汛负担重的状况。

二是历次规划对中下游地区的排洪出路问题研究不深,尤其是淮河与洪泽湖的关系问题。从历次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看,在考虑规划中下游地区洪水出路上,对方向性的战略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如淮河与洪泽湖河湖分家问题。

三是对淮河干流中小洪水问题重视不够。由于淮河干流只按一个设计标准进行治理,对中小洪水河道的治理考虑较少,导致目前即使是在常遇洪水时,中游的防汛负担仍然很重。

猜你喜欢
蓄洪区行洪阳关
遥望阳关
分蓄洪区运用损失变化特点及应对策略初步探讨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阳关:虚实印象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二维非恒定流模型在大辽河河道现状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淮河行蓄洪区运行管理状况评价
淮河干流行洪区调整布局初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