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2011-02-18 14:11张俊国张亚楠温嫩霞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利益国家

□张俊国 张亚楠 温嫩霞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张俊国 张亚楠 温嫩霞

(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河南洛阳 471003)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凭空产生,一定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意蕴,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考察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其理论渊源及实践意蕴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滋润,又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直接启迪,更有中国近现代社会革命实践的洗礼与熏陶。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意蕴,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和认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与科学真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毛泽东;国家利益观;渊源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不断促使新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多层次化,他率领中国共产党人同全国人民一起为之苦苦奋斗了几十年,不仅在实践中谱写了叱咤风云、光照千秋的辉煌篇章,而且还形成了他的独具自己个性特色的国家利益观。[1]纵观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不难看出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重要作用,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滋润、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直接启迪、中国近现代社会革命实践的洗礼与熏陶。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本源

近几年,关于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出现了很多专题性的探讨。但在这些成果中,更多地注重毛泽东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渊源关系的探讨却鲜有涉及。

尽管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但它更离不开中国的国情,离不开中国国情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毛泽东在创立国家利益观的过程中用最通俗的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将其表达出来,把民族文化推进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虽然产生和形成于古代,影响却非常深远。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继承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2]P10众所周知,毛泽东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颇深的造诣。他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完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3]P225这说明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所处的位置和所占的分量。薄一波曾说,毛泽东“经常阅读中国的古书,而且很讲究读书的方法,从来不是无目的地去读,而是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常常把书中可以借鉴的内容自然而贴切地用来指导实践。”[4]P25这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也说明毛泽东学习、研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目的与用意。

如《汉书·河间王刘德传》称颂刘德“休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书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这里所说“实事求是”,是治学严谨,根据事实材料求其真相的意思。毛泽东对它作了新的科学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5]P801有了这样的新解释,“实事求是”便具有了新的涵义,使它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而且也成为毛泽东谋求新中国国家利益实践中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

抗日战争中期,在如何对待民族传统道德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告全党同志书》和《中央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第二次指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这就是:“‘对国家尽其至忠,对民族行其大孝’,必须号召全国同胞实行这种最高的民族道德,这就是对于古代的封建道德给了改造和扩充。共产党员必须成为实行这些道德的模范,为国民之表率。……共产党员在国民精神总动员中,必须号召全国同胞实行其对国家尽其大忠,为保卫祖国而奋战到底;对民族尽其大孝,直至中华民族之彻底解放。”[6]P58-59这一立场既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在此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又说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诸如如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民心、提炼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历史依据。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摩擦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地认识、看待和处理这样的摩擦,是个大问题。为使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正确了解国民党可能发动进攻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大会的结论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国民党内战政策的三条原则:“第一条不打第一枪,《老子》上讲‘不为天下先’,我们不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第二条‘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这是《左传》上讲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的事,我们也要采取这样的政策。第三条‘礼尚往来’,这是《礼记》上讲的,礼是讲究往来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你来到我这里,我不到你那里去,就没有礼节,所以我们也要到你们那里去。”[7]P389他希望国民党也能坚持这三条原则,这样内战就打不起来。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之后,为了不使蒋介石集团背离祖国的怀抱,毛泽东仍然以此为基调来制定新中国的对台政策和策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面临种种压力,在外交上新中国政府采取了相对强硬的态度。同时,又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旗帜,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议论和猜疑。为了向世界表明新中国的外交立场,周恩来在代表毛泽东同埃及部长执行委员会主席阿里·萨布里谈话时,阐述了中国人办外事的一些哲学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不为天下先”、“礼尚往来”、“退避三舍”等观点的时代化解读与运用。

此外,毛泽东还十分善于将深刻的理论问题用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大众语言来说明。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个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很宝贵的,但其缺点就在于把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看作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毛泽东吸收和改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并给予它科学的解释,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8]P238他把这一思想引入到对美外交承认时间早晚的政策策略当中,就有了关于处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承认问题时不要心理过急的思想。同样,在继承了“自强不息”、“人定胜天”思想和认识到中国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抗争的斗争精神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独立自主”思想;利用先贤们“和为上”、“既往不咎”的思想,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和同国民党实行第三次合作的战略构想等等。此类事例在毛泽东的著作和社会实践中比比皆是。

二、经典作家的国家利益思想是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主源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走上革命道路就是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思想营养是其国家利益观产生和发展的又一途径。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引起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与被剥削人民的极大关注和无限青睐。他们纷纷把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当作自己国家政党和人民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也当作透视和解决本国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主要思维方式之一。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没有能够为每一个国家的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但是,他们在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原则以及立场、观点和方法却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既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勇于与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的辩证关系问题上,毛泽东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9]P534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他还特别强调,反映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实践斗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只有在它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是基于他们的国家观而体现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是认识一切国家问题的根本。认清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家利益问题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所向。”[10]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道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11]P174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1]P170对于国家性质的不同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们都有过深刻的论述。无论他们的表述有什么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都认为国家是暴力机关,或者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11]P172它“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11]P176

据此,毛泽东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政府,国家都是压迫反抗者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无论奴隶制度的国家、封建制度的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都是如此。当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不例外。所以,他指出:“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是阶级压迫阶级的工具。对于敌对的阶级,它是压迫的工具,它是暴力,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东西。”不过,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因其特殊的国体性质,所以,一方面“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我们仅仅施仁政于人民内部,而不施于人民外部的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考虑到帝国主义还存在,国内反动派还存在,国内阶级还存在的客观现实,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不但不是要取消这样的国家作用,反而还要强化人民的国家机器。“这主要地是指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借以巩固国防和保护人民利益。以此作为条件,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12]P1476

实际上,国家自从出现以后,其职能就被分为对外和对内两种。但是,自从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来,无论国家的外在形式随着世事的如何变迁,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却被突出地表现了出来。也就是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3]P523可以说,国家从一开始产生就处在国家内部和国家外部的各种矛盾之中,只要这些矛盾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国家的职能和性质等就很难得到改变。也就是说,国家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任务与努力就难以停止下来。

当然,在一个以独立主权国家为主要计量单位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十分符合时宜的。同样,在一个由不同阶级和不同利益集团组成的国家中,对于力图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来说,“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得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14]P38然而对于一个已经取得统治地位的阶级或者政权来说,一方面它必须要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强制力量将其自身的意志与利益充分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够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与支持,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者政权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意志与利益打扮成国家或者全体民众的意志与利益,并尽可能地通过自身制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与鸿沟降到最低的限度。这是由于“真正地同共同利益和虚幻的共同利益相对抗的特殊利益所进行的实际斗争,使得通过国家这种虚幻的‘普遍’利益来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成为必要。”这样,“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所谓共同利益“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14]P84-85在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由于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就使得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并使消灭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有了极大的可能。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家利益便具有了世界历史性的特征,于是“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他们的全部价值仅仅在于:每个民族都为其他民族完成了人类从中经历了自己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使命”。[15]P257由此基本观点和思想出发,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与身心都投入到了建立新政权、巩固新政权和发展与完善新政权以及调动新政权在争取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的作用上去。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一直十分重视。如马克思提出了“群众对这样或那样的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这些目的‘唤起了’群众多少‘热情’。‘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6]P103和“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3]P209的重要命题。由于“利益”具有的“排它性”和“独占性”的特征,马克思又进一步提出了这样的论断,“利益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它只考虑自己,它所念念不忘的只是一件东西,即它最关心的东西——自己。”[17]P163恩格斯不仅把人类的生存利益纳入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3]P776而且还明确地指出,“利益”或者“卑俗的贪欲”始终是“起推动作用的灵魂”。在世俗的社会生活之中,“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个人的财富”,才能够成为“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11]P117

据此,毛泽东认为,在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利益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他在思考国内的各种问题时,其落脚点常常放在“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的基点上,认为“打仗,是为人民求解放;和平解放,团结改造,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18]P10他在分析一些国际问题时,也常常利用利益的分析方法,指出问题的要害所在。如在解释一些国家为什么老是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走的原因时,他认为,“像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为什么要跟着美国走,而印度、印尼、缅甸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却不一定跟着美国走呢?我看这是因为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把它们的利益套在美国车子上,美国火车头下一个命令,它们不得不服从。印度、印尼、缅甸和北欧的一些国家没有把它们的利益套在美国车子上,或者套得不紧,因此没有必要跟着美国走。”[18]364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这些正确的观点、主张和看法,才为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最终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波澜壮阔的现实社会生活是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根源

毛泽东在论及人的思想来源时曾经提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问题。他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既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产生于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东西,而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因为人们的思想往往要受到人们社会存在的制约与限制。毛泽东生活的时代既不同于20世纪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又不同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因此,他的国家利益观的产生和发展也就离不开他所处时代历史条件下波澜壮阔的现实社会实践。

首先是中国革命的客观现实。一般而言,不同的时代或者一个时代中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这种历史任务的取舍去留并不取决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某个阶级、某个阶层、某个政党、某个集团或者某个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发展状况。

在近代中国,由于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太上皇”,国内封建势力已经同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勾结在一起并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使得劳苦大众所遭受到的压迫、剥削日甚一日。因此,此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9]P631这些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正是毛泽东国家利益观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方面受到外国帝国主义遏制新中国、封锁新中国、颠覆新中国和“和平演变”新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又经常面临着来自国内的各种挑战,毛泽东认为,在这样历史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不随时做好应对各种各样威胁与挑战的准备。毛泽东领导新中国的几十年,基本上都是以此作为其制定各种方针、路线与政策的出发点。正是这些,才构成了毛泽东国家利益观产生与发展的深厚现实社会基础。应该说,他的国家安全利益观、政治利益观、经济利益观和文化利益观等都是以此为基点而逐步深入进行的。

其次是世界革命的汹涌浪潮。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发生最深刻变化的一个世纪。之所以说它深刻,是因为在这个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汹涌而至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民族独立运动等等不仅将世界革命推向了高潮,而且通过这些革命运动也使世界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这个世纪下半个世纪的前三十年中,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相互对立,世界各相关国家和人民增加了以反对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为主题的新的斗争内容。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由于“美帝国主义不仅对巴拿马人民犯了严重的侵略罪行,精心一意地策划扼杀社会主义的古巴,而且一直在掠夺和压迫拉丁美洲各国人民,镇压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在亚洲,美帝国主义霸占着中国的台湾,把朝鲜南部和越南南部变作它的殖民地,对日本实行控制和半军事占领,破坏老挝的和平、中立和独立,阴谋颠覆柬埔寨王国政府,对亚洲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侵略。它最近又决定把美国舰队派到印度洋,威胁东南亚各国的安全。在非洲,美帝国主义加紧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力图取代老殖民主义者的地位,掠夺和奴役非洲各国人民,破坏和扑灭民族解放运动。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严重地威胁着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它还力图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实行资本主义复辟,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美帝国主义甚至对它在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的盟国,也实行‘弱肉强食’的政策,力图把它们踩在自己的脚下。美帝国主义称霸全世界的侵略计划,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到约翰逊,是一脉相承的。”[3]P354-355因此,他认为当时“美帝国主义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在他看来,只要帝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存在,世界各国人民就难有安宁之日。只要世界各国人民想摆脱帝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羁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就不得不联合起来进行坚决的斗争。

再次是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客观要求。毛泽东说过,对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人民来说,上半个世纪的主要任务是革命,下半个世纪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方面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时代性命题。为此,他曾经提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的伟大号召——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在这里,毛泽东还特别强调指出:“人们为了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19]P269但是,由于包括他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有着强烈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又常常自认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存在盲目性,经验也不足,还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所以,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愿望就显得尤其必要和急迫。由此,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大地上进行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改天换地般的奋斗。不管这种奋斗经历了多少艰难和曲折,但其主观思想及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国强民富。正是由于这样的努力与尝试,才为毛泽东国家利益观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活动平台。

[1]张俊国.论毛泽东的国家利益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5).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薄一波.领袖元帅与战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Origins of Mao Zedong’s View on National Interests

ZHANG Jun-guo ZHANG Ya-nan WEN Nen-xia
(School of Politics and Sociolog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03,China)

A thought can not come out of the void;contrarily,it must have profound theoretical origi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This is also true to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view on national interests.Looking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view on national interests,we can see that it is not only moistened by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but also directly edified by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Marxism and baptized by the revolutionary practice of Chinese society.Undoubtedly,studying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of Mao Zedong’s view on national interests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and practically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scientific essence of the sinification,time orient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Mao Zedong;view on national interests;origins

A841

A

1674-0599(2011)03-0069-07

2011-02-21

张俊国(1962—),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授、副院长、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张亚楠(1989—),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研究生;温嫩霞(1962—),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教师。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BDJ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

(责任编辑:赵红志)

猜你喜欢
利益国家
国家公祭日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利益与西瓜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斩断“灰色利益链”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