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1-02-18 21:09王春梅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杜威教育观

王春梅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01)

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教育体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是发人深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缺什么?问题在哪儿?如何求解?放眼现代教育理念的丛林和西方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一系列的著作中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等观点在美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在世界范围得到了普遍认同,因此我们试着用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来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渊源

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教育观产生的理论根源。“实用主义”一词来自希腊文,是行为的意思,然后引申为“实践”的含义。实用主义的奠基人皮尔士最先用此词来表示实用主义,其基本精神是反对理性思辨,崇尚行为,注重效果。这种精神可以归结为四个词:探索、实践、求实、进取。在他看来,“存在就是有用”。实用主义另一代表詹姆斯继承了皮尔斯关于“存在就是有用”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杜威在他们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做出了新的发展。他认为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那么在此起决定作用的当属教育,“社会发生各种暴力斗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未能用智慧去对待利益的冲突”。在教育上,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1]在这种本能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认为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对于儿童的生长来说,儿童的个性、性格比教材更为重要。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诞生后,由于其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符合美国实际,开创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现实的先河,重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两个环节的积极性,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实用主义哲学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同工业主义和集体企业的时代是相协调的’”,所以说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既是社会生活状况发生变化的产物,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努力,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趋势,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必然趋势,在当代仍然有着不可小视的指导价值。

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困境

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格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的人格特质,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不懈的追求、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和自主性、主动性、挑战性、求知欲等特征。二是创新思维,包括思维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三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个体的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合理的知识结构等方面。以上三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其次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技能。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充分反映了当前我们教育体系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困境。

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些专业的设置、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缺少科学的论证和深入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对此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与社会岗位对专业知识、技能要求不相符,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大。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教育轻全面发展的现象严重。三是一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毕业生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四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以统一、硬性、简单的要求居多,缺乏灵活性和宽容度;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五是国家对学校的评估也是重教学科研和国际影响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评估还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三、用实用主义教育观求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重新认识学校、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首先必须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大学教育是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继承不重创新,重专业不重素质,重科技不重人文,重共性不重个性。杜威指出“教育即是生活”。在他看来,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能把未来的东西、成人的经验外在地强加给儿童,否则就会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就会陷儿童于教育中的被动地位。以此论点出发,杜威提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社会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在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下,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有利于使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我们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要重新认识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培养社会急切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时重新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对学校、学生、社会三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学校必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学会怎样求知、怎样创造,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创新精神

个性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创新。因此,要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注重个性与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的培养原则,是培养创新人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以学生为中心”是杜威在教育实践中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为了充分发展个性,杜威主张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围绕儿童展开。强调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还给学生自主权,注重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所以,教育要避免使学生千人一面,不能用一个模子来要求和培养全体学生。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以及教师对教学和实践活动,都要体现出因材施教、重视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来满足个体生活、生长的需要。这样个体生活、生长的经验就具有社会性,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也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协调的。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个体经验的生长,个体经验的生长使个体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人。

杜威的这种重视儿童本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在教育中的地位,把他们看成教育的素材和出发点的观点,是我们今天更新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我们今天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整个的教育体系都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匹配,从小学教育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进行更新,发展人的个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

(三)借鉴“思维五步法”,培养创新思维

实用主义教育观重行动、实效的哲学精神,强调假设、怀疑的方法论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学习借鉴的教育理念。杜威在他的“思维五步法”中,提倡试验和探索,强调“尝试错误”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强调了科学的怀疑精神,强调了假设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多年来我们的大学虽然强调培养创新型思维,但是成效不大。而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开拓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就其实质而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结果。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才能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创新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一是培养好奇心和兴趣,第二是培养想象力,第三是培养洞察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好奇心和兴趣是一个人有没有创新能力的最初的、最基础的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或兴趣呢?要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居里夫人的好奇心就是在她看到胶片被一种神奇的物质曝光引起的。世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伟大的科学家对人类所做的巨大贡献,都是源于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出来的,而且有可能决定人的一生。想象力是人能够进化生存的基本能力。想象力使我们学会了发明创造,使人类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物种。想象力对人类至关重要,并且是人与生俱来的,小孩子们都有,只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搞得不好”就会被扼杀掉,“搞得好”就有可能变成爱因斯坦或者是牛顿这样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想象力。洞察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一个人面对十分复杂的情况时,能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并找到出路的能力。怎么样培养洞察力?这也是我们要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试图解决的问题,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和教学五步法也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和思考的方法。

(四)“从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做中学”是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问题中,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起来。

“从做中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以前由于条件、观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学校重视课堂教学胜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理论和知识,在实际中能力自然会体现出来。殊不知,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在学校阶段对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透彻和全面,再加上大学里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年轻学生的活跃的思维活动,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研究成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以“从做中学”为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要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的形式。二是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成果和发明创造融于教材之中,优化课程结构,打破课程之间的封闭,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推行启发式,根据不同课程、不同专业和不同教学对象,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四是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这其中,完善的实践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个体系包括工程实践、创业实践等众多成分,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美国,实践课程的课时是必须得到保证的,实践环节在课程计划中所占比例一般在30%以上,如伊利诺伊大学为34%,斯坦福大学为36%,南加州大学为32%。这些事实正是杜威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开花结果。美国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借鉴。通过从“做中学”,创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实践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科技创新做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今天,在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之后的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实用主义教育观,尝试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一新的思考,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

[1]约翰.杜威等.实用主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6.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杜威教育观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实与虚拟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We Know Someone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让我们摇起橹来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