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与国家竞争力——党的建设在国家发展中作用的宏观思考

2011-02-18 23:43郭亚丁
治理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政党要素国家

□ 郭亚丁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各种要素及其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创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1毫无疑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的框架下,党的建设是其独特优势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而国力的增强离不开政治力这个重要条件。中国的国情表明,党的建设已经不在仅仅是党的自身主体问题,而是关系到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一、政党、政治力与综合国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参与国际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及国家间的交往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政治力则是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方面。宏观看,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影响力的“合力”。从构成的要素上看,综合国力主要有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人才力、国防力、资源力等要素构成。从形态上看,既存在有形的物质要素,也存在无形的精神要素。前者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实力、人口、地理条件、科学技术等;后者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党行为、政府效能、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战略倾向、对外关系等。从以上看,综合国力涉及诸多要素和众多条件,但这些要素和条件中,哪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或更为重要?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客观存在的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科技力、人才力等“力”,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国家存在发展具有的基本功能。但要看到,构成这个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这使得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功能存在着深层联系。此外,还要看到,系统中要素所具有的功能也不能简单的替代,如经济力的强大,并不等于政治力、文化力的强大。因此,系统中的要素就需要有机的耦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综合国力的整体性。可见,综合国力是国家这个系统各种功能的“综合”,是系统的整体反映,而系统的整体功能是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有机结合产生的,因而,构成综合国力的要素实际上包括国家具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从这个角度讲,综合国力的增强,其本质层面就是将国家诸要素具有的各种功能进行有效的“综合”。所以,在客观上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力量”存在并发挥作用。

而在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诸要素中,这种有效的能动性、主导性“力量”主要来自于政治力。政治力涉及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团体、对外关系等要素。总的看,政治力的表现是以经济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文化为条件,也受综合人文因素的支配和影响。但是,当政治力形成之后,就必然表现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力”,这个“力”就会对其他“力”产生巨大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政治力的性质、特征、大小、趋向、程度等,又取决于政治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方式,以此又影响政治力的强弱。

其实,在综合国力中,政治力是举足轻重的“力”,这是因为,政治力具有能动性、主导性,对其他“力”存在巨大的影响作用。如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政治思想观念会影响人民的精神和行为表现,不同政治主体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存在状态,等等。理查德·维尔特在《国家竞争力》中认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以求发展。……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环境中,公司所能取得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总是有各国政府提供的。”①〔美〕理查德·维尔特著:《国家竞争力》,中信出版社 2009年 8月版,第 1页。但在政府的行为中,政党却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政党与国家政权相联系,政党是影响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政治团体的表现方式等的重要政治要素。特别是执政党,所制定的政策、做出的决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此种影响在中国尤为明显。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显然,党的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许多海外学者认为,“中国模式”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直接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作为相联系。②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年 5月版,第 58页。

从以上看,政党是国家政治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执政党的力量更加明显。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仅仅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与政治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直接关联。因此,应该把党的建设放在国家整体战略发展中认识、谋划、设计、实施,摆在国际大环境下的国与国之间竞争中考量党的建设,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给国家“提供”什么、“产生”什么作用?其作为的效应如何?毫无疑问,从宏观层面看,党的建设是一种“特殊”的国家管理方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能够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二、党的建设:国家竞争力之考量

党的建设是国家竞争力的一大要素,从党的建设角度看,这是由以下几个条件决定的。

1、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条件

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国家的政权形式。这项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项制度也规定了党的核心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家制度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权力体系的“核心”,在国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发挥党的作用的重要制度条件。

现代政治的原理告诉我们,国家、社会、政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连接,构成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这种“联系和连接”必须通过制度来确立和规范。政党本身不是国家,不能通过取代国家来实现这种“联系和连接”,因此,必须借助国家制度。而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竞争力保障条件。同时,制度也决定了政党这个竞争力关键要素作用的发挥。在不同的制度体系里,政党这个竞争力要素的作用迥然不同。此外,制度又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关系政党这个政治力要素作用发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建设根本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规范党的行为,努力使党的行为表现达到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给其他竞争力要素的有序存在和有机联系提供保证。

2、党的组织体系和成员构成条件

中国共产党具有完整和系统的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党所不具有的。党从创建开始就非常重视组织的建设。现在,党的组织呈现由上而下又逐级向外围延伸、并是上下分层和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结构。这种结构对社会是整体性的“覆盖”、“交叉”。而且党的组织体系又与其他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组织体系存在整体性“重合”,因此,党的组织体系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包容性。这个组织结构的特点就有利于对其他要素实现有效的统筹和聚合,也有利于较大程度地释放党组织的政治能量,增强党对社会的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各阶层的优秀分子”,这个定位和定性也使得党员的分布在中国社会极为广泛。现在,党员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区域、阶层、群体等之中。截止 2009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从党员的职业看,工人 693.7万名,农牧渔民 2402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 659.6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1772.5万名,学生 226.9万名,离退休人员 1452.5万名,其他职业人员 592.3万名。中国共产党建有基层组织379.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 18.3万个,总支部 23.5万个,支部 337.4万个。全国 6629个城市街道、34224个乡镇、8万个社区(居委会)、59.8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1.2万个社会团体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总数的 91.1%。全国街道、乡镇、社区、建制村党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面达98%左右,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覆盖面继续扩大。①新华网,2010年 6月 2日.显然,党的组织和党员构成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如此的构成特点,有利于对人才资源的聚集。截止 2009年底,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787.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 35.7%。显然,由“人才型”的优秀分子组成的政党,对社会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个条件与建设“人才型大国”则有着内在联系。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事实表明,人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3、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条件

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是有党的领导体制保证的。党的领导体制,坚持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的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在这个领导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由各级党的组织做出的,党的组织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发展战略,都与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因为,其他战略是由党统一制定的,也是由党统一实施的。党的自身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其他战略的实现。可见,党的建设是一个更高层次、更广阔的发展战略问题,是其他战略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个体制下,各种资源聚集的程度和规模以及资源价值的体现都与党的行为有关。党处于这个体制的“中心”,党对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有着极大的支配、制约和影响作用。而且,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联系、协调都离不开党的行为。因此,在国与国竞争中,中国通过党的建设发挥着自身独特优势。

4、党的理论纲领和优良传统条件

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善于运用这一“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来确立党的行为表现,才使党不断取得成功。科学的理论给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党存在和发展的一大优势。党不仅坚持这一科学的理论,而且还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确立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路线,保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由于党历史悠久、实践丰富和斗争严峻,党形成了一系列内容十分丰富的优良传统,如“三大作风”等。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政治资源,是党发挥核心政治力要素的重要条件。党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党作为领导核心的政治基础,也是党的政治优势,其蕴涵的政治能量十分巨大、政治资源十分丰富。

从以上看,党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和优势,这些条件的利用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其实,党的组织本身就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政治资源,而且是对其他政治资源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资源,所以,党的建设是要进一步释放这种政治资源的巨大能量。总之,要利用党建自身具有的优势和条件,实现有效的转化,以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和保证。

三、党的建设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党的建设在中国国家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纲领,确立国家发展导向

执政党的影响作用在于对社会发展的导向性。政党通过掌握的国家权力可以有力地影响社会发展。

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加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关键在于党的社会导向作用发挥较好。党深刻揭示和阐发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目标及发展前景,确定了正确的大政方针,把握好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进程和力度。所以,中国社会表现出了社会良性运行所要求的有序而蓬勃的发展态势。党的社会导向作用还表现在,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追求社会的科学发展,求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共同和协调发展,这是党所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党之所以发挥好了正确导向作用,根本在于逐步确立了正确的理论纲领,并由此规范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和行动,有效统筹并保证社会各个系统和各个层次之间功能耦合及有机协调,从而汇聚成合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确保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的有效导向力是许多国家所不具有的。

2、发挥党的组织构架优势,提升国家的组织力

现代化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社会诸要素共同参与、融合、释放的过程。现在世界上,有的国家政党对立,有的国家政党“貌合神离”,无法实现政治有效统合,减少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组织力量。理查德·维尔特在研究许多国家发展中认为“要是没有足以执行战略的组织结构,光有战略是没有用的。”①〔美〕理查德·维尔特著:《国家竞争力》第 4页,中信出版社 2009年 8月版。而对中国而言则不同。中国有效的组织力量是建设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把分散的社会力量调动起来,要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诸要素利用和综合起来,要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起来,必须有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力量”存在——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组织”作用,其主要因素:一是体系特殊。党的组织体系呈由上而下、逐级向外围延伸的组织结构。其结构具有覆盖面广、内在联结紧、社会基础牢、组织体系严的特点,易表现出“整体性”。二是执行有效。党的组织与国家政权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各级党组织对国家政权机关实行领导,并对国家政权机构负有监督和保证职责。国家重大决策、方针政策出台是由党组织与政府联合行动制定和贯彻。这种党政关系的一致性和共同组织、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政体特征,使党的意志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变为国家意志。三是代表广泛。党的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并分布于社会各个群体之中。所以,党对社会的组织力就远远比其他社会组织要强大得多。因此,党的建设就是要使这种组织力得到增强。

3、实现党对社会的有效政治整合,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政治整合能力和整合程度,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特征。政党的政治整合职能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某种基本价值观念和国家基本结构,在于找到共同利益,在于协调关系、缓解矛盾、消除隔阂,以期达到统一。能否解决好党的自身和社会整合问题,关系到社会一切力量的调动和发挥,关系到社会一切条件的利用和综合,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政治稳定首先需要建构一个能凝聚各种政治主体的宏大结构,使各政治主体遵循统一的政治规范,其关系处于一种有序、稳定的态势。事实表明,政治结构中必须蕴含向心力强的凝聚机制,如此政治结构才不会出现离散倾向。

“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 396页,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是由于党对政治、文化、经济等资源的驾驭和支配,政治稳定的态势才得以保证。建立具有统摄性的政治结构,既能为日益发达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又能驾驭频繁而复杂的社会变动,使整个社会保持有序发展态势。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性就是要建立涵盖多元政治主体的政治结构,使各种政治主体能够在统一的结构体系中沿着合法、有序的轨道发挥其功能作用。为此,党的建设要着眼体制的健全和机制的优化,力争把不同的政治主体吸纳到体制中来,努力使不同政治主体都能在政治结构中找到各自的准确定位,提供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以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提供条件。

4、通过思想动员,有效实现政治社会化

社会成员政治上的一致认同,就会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内聚力来自认同度,但政党内部的认同必须要外化社会的认同,这有利于形成国家意识形态,也是政党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①赵刚、肖欢著:《国家软实力》第 33页,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 8月版。因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也是政治认同和价值观整合的重要手段。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汉普登特纳认为:“国家文化的来源则是该社会深层的信念结构,这些信念结构是规范一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根本力量。”②〔英〕查尔斯·汉普登特纳著:《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第 6页,海南出版社 1997年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一种“文化和信念”的具体体现,其成果被党内外所接受,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党是“先锋队”性质的政党,党要保持先进性,党就必须不断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但党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并不是仅仅武装自己,还要“武装”民众。早在 20世纪初,列宁就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有领导、有组织地对民众进行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的教育。共产党作为一个掌握科学理论的政党,仅仅自己掌握科学理论是不够的,尚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党要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就必须使“科学理论”得以普及。党作为执政党,其行为表现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但党毕竟是由少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要更大范围影响社会,仅凭自身力量不够。党只有有效地把社会民众动员起来并参与到党所确定和组织的事业中,党的奋斗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党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项目标,显然,离不开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可党的价值观,才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这个“社会力量”就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

5、有效实现对社会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

政党客观上存在于各种力量交织的关系中。政党能否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政党能力强弱的表现。对执政党来说,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是执政的能力之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规定了党具有的协调资格。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在客观上对党也提出了协调的要求。协调是党这个领导主体为了更好实现领导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是各方力量相互配合、理顺关系、消除矛盾、达成统一、形成合力的过程。

在国家发展中,党的建设起什么作用呢?主要表现在:一是引导作用。必须善于把党的意图贯彻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之中,让社会各界真实了解党的意图,在整体上与党的领导意图相协调,以产生一种导向作用。二是统一作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实现党的领导仅靠党本身力量不能及,这就需要党作为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协调。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上下、左右关系协调一致,以达到目标和行动的统一。三是掌控作用。领导主体只有依靠有效的控制才能维系所领导的整个社会系统,才能把握整个领导过程直至取得领导成功。通过有效协调,使离散的力量得以聚合,使被领导者行为走向不偏离领导“轴心”。四是放大作用。党的协调,就是综合各个要素,聚集各种力量,理顺各种关系,缓解各种矛盾,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磨合。因此,如果协调有序,党的整体工作效能就会大大提高。一个整体和谐有序的社会,就会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就会增强国家竞争力,扩大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新优势。□

猜你喜欢
政党要素国家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也谈做人的要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