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土地革命理论及实践

2011-02-18 23:38王永乐门小军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土地革命瞿秋白革命

王永乐 门小军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235)

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视域下,相关的革命理论和实践都是全新的课题。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共党的重要领导人,其理论建树和实践精神十分值得称道。瞿秋白不仅关注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阐述了土地革命的核心要素——地位、性质、任务和目标,还重视土地革命如何有序健康地进行,并为此大力推动土地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一、关注土地革命中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中国经济政治生活的主体,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瞿秋白是我党最早注意到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早在1922年,瞿秋白就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农民的辅助,不能有尺寸功效”,因此他积极地宣传“‘农地革命’是中国革命之中枢”,“中国革命如果不能解决农民问题,是永世也不能胜利的”,他还用重大的革命实践来进一步证明日益凸显出的农民问题重要性,“五卅运动的一大狂澜因为缺乏农民参加,致使五卅运动没有结果”。

1.如何对待土地革命中的农民同盟军

瞿秋白精辟地论述了如何对待土地革命中的同盟军问题。首先是要“引导农民到有组织的斗争,到自觉地创立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土地革命的斗争”,当然农民不能各自为战,“要去联络乡村中的农民运动”,更不能孤军奋战,“要去联络”先进的“城市中工人阶级底斗争”。其次是进一步启发农民底觉悟,“加紧注意农民底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农民委员会,农民底秘密结社等等)。巩固无产阶级在农民之中底指导作用”,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使农民获得切实的利益十分关键,因此“赞助并领导农民群众底部分要求,抗捐、抗租、抗债以至于减租等等”显得尤为必要。最后,瞿秋白强调了党在农民中要适时地提出正确的中心口号的必要性,“没收地主阶级底土地交给农民代表会议”,而且要制定适合农村斗争实际的“战术底路线”,集中农村中的基本力量“贫农”和“巩固的同盟者”中农,共同对付“主要的敌人豪绅、地主”。

2.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在农村成为革命的桥头堡后,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是以农地革命为中枢”的关键。瞿秋白从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分清阶级成分及如何保护土地改革的成果几个方面作了论证。他认为,只有坚定的领导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才能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中国没有土地革命便不能铲除帝国主义军阀之统治和剥削得基础”。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农村根据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立住脚,从而解决在农村环境下一系列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分清农村中的阶级成分是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瞿秋白将农村阶级分为:地主、富农、佃农、自耕农、半无产阶级及农场工人五个阶级。阶级成分划分以后才能集中火力展开斗争,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来满足缺地和少地的农民的需要,当时“无地的及少地的贫民,人数非常之多,生活非常窘迫,……都处于地主阶级的半封建半农奴制度地剥削和压迫之下。”土地问题解决以后,为了保护土地改革的成果,建立巩固的农民政权凸显出来,瞿秋白指出:农民在乡村推翻地主政权,“组织自己的政权”,方能“在农民政权及土地革命的旗帜下,将要战胜一切反对势力”。

二、阐明了土地革命的核心要素:地位、性质、任务和目标

1.土地革命核心要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殖民地和民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瞿秋白依据这一原理对土地革命的核心要素——地位、性质任务和目标——一一作了阐述。他说“中国的民族解放问题,实在是农民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国民革命问题的最终解决,必然是中国土地问题的彻底解决”,“要解放中国与帝国主义之下,首先便要解放中国的农民……这种彻底的土地革命,……必然势要中国土地问题的彻底解决”;土地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现时农民的要求,如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分配土地给农民,以及一般士兵、贫民的要求,如没收豪富救济贫民(劫富济贫),分配土地给士兵等等,都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由它的社会内容来说,却还首先是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土地革命的性质就决定了当前中国土地革命的任务,“是肃清一切种种资本主义前期的封建式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现时土地革命的目标是革命的性质决定的,在广大的农村根据地“推翻地主豪绅资产阶级的政权,而建立极广大的工农、兵士、贫民的政权”,政权要隶属与党的指导下,“得着自己的政权——自己的极广大得民众政权,就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

2.土地革命核心要素的意义

瞿秋白科学地阐明了土地革命的地位、性质、任务和目标,这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对于进一步解放了农村根据地农民的思想、肃清来自于左右两个方面的错误思想、引导和规范根据地的农民运动起了极大的作用。一方面,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忽视农民运动,束缚农民运动,如农民协会组织“不能带有阶级色彩”,农民武装“不要超出自卫范围”(如干涉行政、收缴民团枪械等),不可有“常备的组织”等规定造成了农民思想的混乱;另一方面,在农村根据地建立的初期,由于党的土地政策的不到位和模糊又加上共产国际的土地政策的左倾,“八七”会议的《告全党同胞书》就提出“土地革命其中包含没收土地和土地国有”,这种左倾的政策就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土地政策。“土地国有”作为土地革命的最终目标,固然是正确的,但作为实现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不恰当的和有害的,因为不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再加上“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瞿秋白有关土地问题的论述指明了中国土地革命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重视土地革命的健康进行:制定土地文献和纲领

1928年7月,由瞿秋白主持制定的《党的“六大”政治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彻底的实行土地纲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瞿秋白非常重视土地文献和土地纲领的制定,以引导土地革命的健康发展,这对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健康有序进行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保障了中国革命之彻底胜利”。

1.土地文献的阐述

《国民革命之农民问题》是一篇关于农民土地革命的重要文献,瞿秋白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历朝的农民为什么起义不能成功,汲取了经验和教训,并且分析了中国土地问题的现状。他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农民运动从陈胜、吴广开始到太平天国,农民反抗斗争都没有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阶级指导。他们只能是无组织无序的进行,甚至通过封建迷信来组织农民运动,当然不可能取得胜利。今非昔比,中国农民的觉悟逐渐高涨,尤其是有强有力的革命阶级即无产阶级的领导。由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农民的痛苦最深,他们要缴纳 65%到 75%的地租,最少的也要缴纳50%以上,再加上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剩下来的根本维持不了生计,这一切促使农民清楚地认识到:要解放自己,必须打倒帝国主义,为此要缴械帝国主义的武装,压制买办与地主,更难能可贵的是农民已经觉悟到,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农民革命不能取得成功。

土地革命如何才能成功,不步历代农民运动的后尘。瞿秋白在《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这篇重要土地革命的文献论述到:只有解决土地问题才能使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团结土地革命依靠的中坚力量“——雇农佃农是最彻底革命的分子”,才能获得最强大的同盟军。为此:一是要注重策略性,“对于佃农和半佃农,则耕地农有的基本口号是非常重要的”,如各乡的反对派、大地主、寺院等的田产应当在这一口号下没收,但是“机械的宣传组织是决不够的,必须有进取而非保守的策略和口号”,才能有效“吸引农民群众加入革命的一切斗争”。农民自发行动起来以后,“农民佃农亦许自己就要动手占据耕地”,“我们应当去努力组织这种进攻”;二是要注意统一战线,对于小地主“提出停止纳税,如果他们不肯应允停止纳税,那就用实力斗争解决问题”,对于中农和小农则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农民自己选出的农民委员会和农民协会带领农民来完成这样伟大而艰巨的工作;三是建立农民政权,“在这革命斗争急遽的时期”,“农民自己的武装现在更成了紧急的问题了”,武装农民,建立农民政权,才能保护土改的成果。

2.土地纲领的制定

随着中国革命的重心逐步地转移到农村,制定土地纲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1928年7月,瞿秋白主持召开党的“六大”,在《讨论农民土地问题时的发言》时,瞿秋白的发言是六大土地纲领的基石。首先,瞿秋白界定了农村中各个阶级的成份。对于富农,“剥削雇工,这特点是资本化的……中国富农不完全是资本化的,中国农村技术很低,不能多赚钱,自己做不完的就得出租,是半地主性了(以地租为主)”;关于雇农,“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做出来的生产品都归地主或富农。他的生活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力,他是农村无产阶级”;关于小农,不但界定了其成分,更强调小农问题的复杂性:“中国乡村是半封建的,所以有过渡的阶级,就是小农……”,他“用不着做雇工,完全靠自己种田”,但是要看到小农问题的复杂性,“他一方面种自己的田,不够生活而兼做雇工(短工)或做手工业以维持。他一面自己生产,一面出卖劳动力。他可算农村半无产阶级”。在界定了农村中的阶级成份以后,据此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农村中最有力的是无产阶级与半无产阶级。中国雇农很少,富农也很少。有时农民有时做工人(运输、码头)半无产阶级数目最大,与无产阶级很模糊,他们是最好的先锋,是我们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中、小农推倒地主,在这过程中,要使富农中立……”,斗争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海陆丰与万安的事实,证明富农与其他农民无大厉害的冲突”;其次,瞿秋白看到了土地斗争的地区差异,并阐述了平均土地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各个地区的农民运动发展是不平衡的,土地斗争也要因地制宜,如没有经过大革命洗礼的北方土地斗争与南方就有很大的不同,“北方的土地是封建性的,以政府名义按亩抽捐,因此土地所有权,实际差不多是军阀的。很明显的,北方的抗捐与抗税就是土地之争”。瞿秋白还就当时党内的一些过左的土地思想进行了批评,并阐述了平均土地及土地国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关系:“有同志以为平分土地或公耕就是社会主义,我是不同意的……”,因为这混淆了革命的阶段“目前革命的阶段——资产阶级民权革命”,所以“无论土地怎样分配,是不能转入社会主义的。因为公耕如果没有社会经济的调剂,是不成功的,一定要拿农产品换进工业品的金钱贸易,为全国经济基础,所以不是社会主义。如果公耕用机器生产还可以说,何况中国的技术很落后呢?公耕不能算是社会主义,因此土地国有与土地的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这一点要认明白”。

四、推动土地革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支持毛泽东和彭湃领导的及各地开展的农民运动

1.支持澎湃领导的农民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最早从事农民运动的,是毛泽东和彭湃同志。在中央的领导中,瞿秋白坚定地支持彭湃和毛泽东所从事的农民运动。大革命期间,彭湃曾在广东海陆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广东农民反抗地主豪绅的斗争,一天天的激烈起来,如海陆丰、花县、广宁等处农民都组织农民自卫军与地主武装开战”,正因为海陆丰农运的蓬勃发展,在农民的支持下,广东政府两次东征才得以顺利进行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广东农民运动的发展是与彭湃的努力分不开的,其为各地农运的展开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瞿秋白热烈赞扬广东农民运动是“全国农民运动的先锋”,“彭湃同志是中国农民运动第一个战士”,“他是中国的劳苦农民群众顶爱的、顶尊重的领袖……恐怕除湖南的毛泽东同志以外,再没有别的同志和他相比了”。

2.支持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

瞿秋白坚定地支持毛泽东所从事的农民运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毛泽东很早就从事农民运动,曾担任党的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领导全国农民运动。1923年,他领导湖南党组织并在这一地区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需要,毛泽东花了很大精力主持了第六届农讲所。学员来自于全国各地,后来成了各个地区的农民运动骨干。毛泽东出版了一套农民运动丛书,供各地农运干部学习,对此瞿秋白给予了很大帮助,并亲自为之作序,十分肯定和赞同毛泽东的看法:“都市的工人学生中小商人应该来猛攻买办阶级,并直接对付帝国主义,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的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势力终不会倒塌”。毛泽东为了回击党内主要领导者对农民运动的非难,及遏制农民运动出现的混乱,在1927年对湖南农民运动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谬论。然而,党的主要决策者却不赞同毛泽东的观点,主持党的机关报《向导》的彭述之从中阻难不予刊登。瞿秋白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后,立即为之作序,在序言中,瞿秋白写到:“农民打倒官权、神权、族权、男权是为着什么?是为着创造自己的民权”,“中国农民要的是政权和土地”,“农民要这些政权和土地,……他们实在‘无分可过’,……湖南农民不过是开始罢了”,他希望“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在瞿秋白的支持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湖南农民运动》的书名在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长江书局印单行本,用以指导农民运动的开展。

3.对各地农民运动的关注和指导

瞿秋白对各地农民运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指导。大革命后期,革命处于关键时期,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但是,武汉和两湖及江西的农民运动却更猛烈发展,农民运动已由减租减税斗争发展到摧毁地主政权、夺取地主武装、解决土地问题,各地农民运动以及由此开展的土地革命成了挽救时局并继续推动革命发展的中心问题。瞿秋白曾积极加以引导和指导,1928年7月,瞿秋白主持通过了《党在农民运动中的主要任务》,对农民运动的战术路线、中心口号、武装斗争及农运发展最高形式等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农民运动的中心口号是,“没收地主阶级底土地交由农民代表会议”;围绕农民运动底中心口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运动“战术底路线”,是“主要的敌人是豪绅、地主,无产阶级在乡村中的基本力量是贫农,中农是巩固的同盟者,故意加紧反对富农的斗争是不对的,因为这就混乱了农民与地主的主要矛盾……”;农民运动的武装斗争问题是战术路线的具体体现,“建立工农革命军,在现时游击战争发动的区域,是可能而且必要的。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现在这一任务,应当是党在农民运动中所应特别注意的中心问题”,瞿秋白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这一任务底成效,可以成为新的革命高潮生长底一个动力”;农民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农民的游击战争的深入,“引导农民有组织的斗争”,到最终“自觉地创立苏维埃政权和实现土地革命地斗争”。

总之,瞿秋白的土地革命理论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而中国革命在急遽的时期,被迫转入农村才能扎根,可以说没有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成功,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在一九二六年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

注释:

猜你喜欢
土地革命瞿秋白革命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瞿秋白三次被捕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