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研究编辑活动及其对编辑素养需求初探

2011-02-18 23:38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

曲 雯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女性研究编辑与出版界和女性研究学术界关系密切,但在两个界别中都处于边缘地位,几乎无人深究。人们往往以为,女性研究编辑与女性研究活动是两种完全独立的活动;认为女性研究编辑是对论著论文的文字、格式进行修改并付印出版的技术工作,其工作难度、重要性和素质要求比起有着创新要求的女性研究学术活动低得多。从而对女性研究编辑重视不足,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如何认识女性研究编辑活动的属性及其主要内容,加强女性研究编辑素养和队伍建设,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女性研究编辑的属性

理解女性研究编辑是提高编辑水平,充分发挥其促进女性研究作用的前提。

女性研究编辑包括女性研究编辑活动和从事女性研究编辑活动的人。

女性研究编辑活动是以女性研究成果及信息为对象的学术编辑活动。

由于女性研究是研究女性的科学活动。因此,女性研究编辑是科学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具有一般学术编辑的共性;由于其编辑对象的独特性,受到女性研究科学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与其它学术编辑不同的特点。

1.女性研究编辑的学术编辑共性

女性研究编辑具有一般学术编辑活动的属性。

学术编辑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学术编辑主体所进行的科学文化生产和再创造的智力劳动。它处于信息来源和信息目的地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手段的实施,对一定的学术成果和信息内容策划、优选和组合,使其最终成品适应科学生产的规律,转化成为一定负载物的科学文化产品,从而将科学文化传播并贮存下来。[1](P24)

女性研究编辑具有的学术编辑的主要属性有:

一是学术性。学术性指将存在物及其规律系统化,形成专门的学问。①学术编辑的目的在于使学术成果和信息符合科学生产规律和出版的要求,负载于学术出版物并在传播中共享,使其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再生产的应用。学术成果经实践检验,在科学再生产中被引用,使知识不断系统化和理论化,使科学得以生产持续发展。学术编辑是科学生产中的重要链条。

二是创造性。学术编辑的实质在于创新,一是体现在对研究者的具体学术成果进行评判鉴别、加工、重组或整合的再创造;二是通过体现编辑思想、编辑技术、编辑手段的劳动再塑科学文化。

三是中介性。学术编辑处于信息来源和信息目的地之间。学术信息来源于研究的主体,即从事学术研究的作者。学术信息目的地在于在实践和科学生产中应用学术成果的读者。读者中会产生新的作者,即再研究的主体。学术编辑作为周而复始的研究周期的中介。学术编辑通过劳动使学术成果物化,将自己的劳动也负载于出版物中。学术编辑的劳动贡献是隐性的,不易为人肯定;编辑的劳动质量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从而影响科学研究的效益。编辑主体的意识会在稿件的选择、取舍、加工体现,学术出版物中所负载的编辑劳动在传播中对学术文化的导向和传承发挥作用。

四是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指编辑劳动与一定社会环境相互发生关系,编辑目的受到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1](P24-87)学术编辑的目的要适合时代的要求,体现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导向,符合学术活动的规律和社会需要。编辑主体的意识受社会的影响,又会体现在编辑产品中影响社会。

2.女性研究编辑的自身特点

(1)女性研究编辑与女性研究的关系

女性研究编辑源于女性研究。随着女性研究的发展,女性学术出版逐渐繁荣,女性研究编辑的职业岗位逐渐产生和增设。女性研究编辑的生存和稳固依赖于学术出版物的质量、规模以及学术和出版单位的需要,依附于女性研究的发展。

女性研究编辑关系到女性研究的持续和平衡发展,是女性研究发展的动力之一。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并经实践检验而不断完善而发展的。女性研究的科学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生态链条:发现女性问题(研究需要)—女性知识的生产(研究工作)—女性知识的评估—女性知识的媒介传播、教育——女性知识的应用(演化为政策、工作方案等并实施),然后周而复始。女性研究的成果需要物化的形式得以传播,从而被应用或作为下一生产周期的材料,使女性研究活动持续进行。女性研究发展的过程、现状和趋势体现在女性学术出版物中。女性研究编辑通过女性学术出版物促进女性研究的科学生产,女性研究编辑在学术产品和学术人才的开发、组织、提升和培植等方面发挥关键的能动作用,是女性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动力。

(2)女性研究编辑的特点是女性研究的特点在编辑中的反映

女性研究是以女性(整体的女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活动。女性研究始于对妇女运动和妇女问题的关注,在既有学科中形成以女性为对象的分支学科,继而对女性分支学科成果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从宏观综合角度揭示女性行为一般规律的独立的女性学学科。女性研究编辑的对象涉及处于女性研究学科化发展不同环节、多种理论层面和不同学科化程度的研究成果和信息。

女性是人类中相对于男性的女人整体。女性研究从两性关系研究女人,以男性为参照对象。性别视角和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是认识女性和揭示两性不同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中男性中心文化和传统性别制度的建构阻碍现代女性的发展,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和两性和谐发展是女性研究的重要目标,在性别和谐发展中最终实现女性的全面发展。女性研究编辑活动必须始终贯穿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平等立场。同时,性别关系只是女性作为社会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之一,与其他社会关系构成了一个关系系统,不可分割并相互影响。女性研究编辑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辨别女性研究成果有关性别的认识。[2]

女性研究从传统学科对妇女状况和问题研究,在传统学科中生长。女性的生存状态涉及到多种学科,与人相关的科学都和女性有关,女性研究具有多学科性。随着女性研究理论的深化,传统学科不能满足女性研究的需求,不同学科的研究交叉形成了女性研究跨学科的特征。传统学科是将对人的研究分割成不同的领域,是人的某个方面的研究,不能适应女性学对女人整体的研究,对传统学科女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成为女性研究深入发展需要。女性研究编辑要面对多种学科的女性研究成果,还要理解和辨别学科之间交叉的研究成果的价值

女性研究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活动,不仅产生于解决女性和妇女运动发展中问题的需要,还以推动女性和社会性别和谐发展为目的。女性研究不可能是封闭的过程,而是与不断变化的真实的活生生的女性存在状况紧密相连,以此为根据和落点。其成果的价值是看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女性问题和指导女性实践。女性研究编辑判断要依据女性存在的客观、真实情况,重视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女性实践的价值。

女性研究是新兴科学领域,是复杂的批判与继承活动。女性研究作为独立的科学研究在我国不过30余年的历史,其在理论成熟程度、学科确认和建设等方面还处于初期阶段,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还较微弱,其发展还较为艰难。由于传统文化以男性为中心地位,缺少对女性生活和体验的表达。女性研究对传统文化和学科知识进行重新审视、反思、批判、继承,由于研究者的认识角度、观念、学术背景、实践经验等因素不同,学术见解纷纭,在国际妇女研究中也存在多种流派。这种状况为女性研究编辑的学术价值判断增加了难度。[3]

(3)女性研究编辑主要的特点

女性研究编辑通过服务和参与女性研究科学生产活动,促进女性研究向更高理论层面转化,以达到其指导实践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的目的。女性研究编辑以自身的编辑创新实践直接服务于女性研究的科学发展。这一根本原则要体现为编辑的自觉意识,贯穿于女性研究编辑的一切活动的编辑思想以及策划、组织、优选等所有编辑环节中。

女性研究编辑密切关注女性实践并体现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女性研究编辑判断依据女性存在的客观、真实情况,重视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女性实践的价值;始终贯穿社会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平等立场,并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辨别女性研究成果有关性别的认识。

女性研究编辑创新空间和学术价值鉴别难度大。女性研究作为新兴的学科具有成长性和不成熟两方面的特点。学科的成长性强表现为可开拓的领域和研究空白点多,对既有研究深入挖掘和交叉学科的创新多,新生研究力量多,学术权威少且研究开放,学术视野宽广而新颖。这为审阅、加工、组稿等编辑工作进行创造和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学科发展不成熟表现为学术作品数量和质优不足、学术评价标准多元和不确定、学术价值公认度低。学科的创新和批判特点会带来学术风险和科学知识真伪辨别的难度。这些都增加了编辑中鉴别的难度,考验着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

女性研究编辑规范和中介作用重要。女性研究学科制度性建设的不足,存在研究人员分散且专职少,学科背景纷纭,研究水平参差,理论系统性不强、专门的学科研究方法在探索中的现象。这就要求编辑对学术成果在学术原理、方法和表达方面辨别和提出修改,进行学术规范以保证和提高作品的学术价值;通过发挥中介作用促进研究队伍的聚集和组合,促进妇女研究、妇女工作、妇女决策等人员之间的了解、合作与共享,加强女性研究各学科分支成果的交流和各种学术观点的碰撞,推动女性研究的制度的建设和理论深化。

二、女性研究编辑活动的主要内容

编辑活动是一项具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劳动,它参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积累、储存。作者生产出来的作品只是个人精神文化产品的草创物,必须经过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对其进行鉴别和筛选优化,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才能进入传播领域,实现作品的价值。[1](P121)虽然女性研究的出版物有论著、工具书、教材、学术刊物等多种形式,但编辑的工作流程基本相同,特别是编辑的关键作用是通过学术编辑主体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进行学术评价、把关规范和信息沟通,提高女性研究的生产质量,促进学术创新,引导学术发展。

1.女性研究编辑的学术评价

学术性的内涵是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以实践经验和文化积累为基础,它越系统,越深刻,越有创造性,学术价值越大。女性研究编辑在策划、优选、加工、重组等环节中离不开学术判断,确认选题和论文的学术价值,使其得到充分的表达,成为学科知识的系统的组成部分。学术评价是女性研究编辑工作的核心,对女性研究有导向作用。

女性研究编辑中最为经常的学术评价在于对论文的审阅、优选和加工。对论文学术价值的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章所论及的问题在学术体系中的位置,即是关键、重要论述,还是一般论述;二是文章论述的某一问题是否有所前进,有所深化,或突破,有无作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学术见解;三是文章所论问题的实用价值如何,即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优秀的学术论文往往具有论点“新”、论证“深”、论据“实”三个方面。[4]四是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创新。五是论述是否清晰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创造性见解的价值,读者是否便于阅读理解。学术评价的水平关系到进入社会传播的女性研究成品的质量和整体发展水平。

女性研究学术信息和综述文章的编辑也存在学术评价问题。在审阅中判断学术信息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程度。综述文章是否通过梳理客观、全面地体现了该领域该时段妇女研究信息现状,是否在宏观上把握和正确评述了该范围妇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通过编辑劳动使女性研究学术信息的价值凸现,为研究人员提供选题立项的参考,影响其研究方向。编辑在收集有关妇女和妇女工作对女性研究的需要、国家政策、女性研究的动态信息,分析确定女性研究的空白和深入的切入点,策划有关专题讨论、开辟专栏、组织专稿等工作中,引导女性研究的发展。

女性研究学术专著和课题项目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于女性研究人员的分散,往往传播范围较小。对专著与项目的评论文章可以重点揭示其学术价值,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由于研究人员学科背景,学术阅历等不同,研究视角和个人观点有差异。通过评论可以促其碰撞、融合和成熟。女性研究编辑可以组织专家对女性研究评价系统、评价标准开展研究,加强评价系统的机制建设。

为促进女性研究的创新,在女性研究成果编审中,鼓励对跨域传统学科的选题和多种研究方法的尝试,对新颖有价值的不成熟的研究给予指导(也可以联系专家),包容不同学术见解与流派,鼓励学术批评与争鸣,警惕社会性别盲点和单一的女性视角等。

2.女性研究编辑的学术规范

作品原创性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学术规范是学术作品原创性和质量的保障。对学术规范概念的理解学界有多种见解,[5]但在学术期刊和书籍编辑比较重视出版物的形式规范(如 3个女性学刊都获得《CAJ-CD规范》优秀奖),对内容的规范尚未形成共识。女性研究编辑的学术规范主要有保障作品原创性、科研质量和编校质量三个方面。

(1)保障原创性

用制度化的手段,预防和制止学术侵权和腐败行为,保障作品的原创性,是学术出版作品的底线。学术规范职业道德、法律、业务技术三方面的内容,具有强制性。如:《著作权法》、《保密法》、《民法通则》、《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CAJCDB/T1——199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出版物汉字使用规定》等。在编辑审稿活动中,被规范的主体或对象包括作者及其研究行为。研究成果是作者研究目的、过程、方法、文风、体例诸方面具体而又集中的体现,是编辑规范的重点。[6]

当前女性研究学术规范十分必要。女性研究兴起初期,研究人员出于社会责任和研究兴趣,进行业余研究。随着女性研究的发展和学界影响的扩大,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逐步进入科研和教育体制,专职人员增多,个人和机构的研究成果的出版与工作考核、职称评定、项目和学位教育申报等量化指标挂钩。在市场化的影响下,学术风气恶化,助长了学术活动的功利性,成为滋长学术腐败的温床。女性研究中也存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风气,出现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现象。

女性研究编辑加强学术规范,防止学术腐败,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抵御利益诱惑和权力压力,坚持以学术质量取舍公平公正。二是严格实行三审制和编辑责任制,推行同行专家评审,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制约失范行为(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编辑认真审核文章是否已经发表和是否抄袭,细致地做好参考文献注释的审核。三是建立专家信息库,组织专家开展学术批评和争鸣。通过编辑与专家的对话、讨论确立学术规范的一般性原则;[5]开辟信息专栏或与女性研究的电子网络合作,进行学术规范的社会监督。四是探索学术规范机制,用制度化的管理规范学术研究和编辑。结成女性研究学术出版界的联盟,建立动态的稿件采用信息库,以便于发现一稿多投和剽窃抄袭行为;对学术违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实行惩罚,并形成制度。建立定期的学术规范自查制度,表扬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

(2)成果研究质量

女性研究成果质量的学术规范的难度更大。女性研究作为新兴学科,学科理论基础正在形成,不确定性较大,学术判断标准的公认度不足;跨学科研究容易出现对不熟悉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理的理解和应用错误,学术判断对知识面要求广难度大;研究力量分散于多学科、多系统,研究的核心尚在凝聚之中,学科带头人的影响范围小;学术批评不够活跃,学术评价的机制没有形成;研究人员的学术经历差异大,水平参差;一些人缺少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和训练。因此,女性研究编辑进行研究成果学术规范的任务艰巨。

当前,女性研究成果质量的审阅可以从研究程序和论文写作两个方面入手。研究程序的审查包括:该领域文献是否收集完整和评价得当、资料的真实可靠性、研究方法适用和规范、推导逻辑是否成立、结论的认识价值和对策的可行性等。审查论文写作主要看文题是否准确鲜明、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逻辑严谨、引用资料和数据计算是否准确等。

从发挥学术规范对学科发展的作用考虑,对女性学学科的研究规范,如:对女性学学科的对象、内涵、范畴的界定,辨别是否属于本学科的研究;从学科理论的基本原理辨别其研究的理念和理论根据;从女性学研究方法的确定审核其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等;从学科史内容分辨研究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价值等。由于学科理论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或研究不够深入,难以形成确定的学术规范。

(3)编校质量

女性研究作品的编校工作严格执行学术出版物的有关规定,如:版式、装帧设计、语言文字等有关文件,以保障出版质量。编校质量的保障主要依靠基于编辑责任意识的出版流程的质量控制,在一些容易忽视而对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环节要尤为注意,如书名文题、期号的校对,核红、成品检验等。

3.女性研究编辑的信息中介

提供女性研究需求。女性研究编辑处于信息来源和信息目的地之间,是信息的集聚和中转枢纽。女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女性发展和社会性别和谐。主动充当女性研究者和女性社会工作者之间联系的纽带,收集妇女、妇女工作和政府决策对研究需求的信息,并对某领域多渠道获得的宏观信息进行分析,提供给研究人员,为研究规划和选题的设计提供参考意见,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体现女性研究的社会效益。

指出女性研究发展趋向。女性研究是跨学科的学问,需要既有学科女性研究的成果作为提炼的材料。既有学科女性研究也需要借鉴和融入其他学科的女性研究成果。对学术信息的整体把握是其研究决策的依据,直接影响女性研究创新的水平。女性研究编辑对研究动态信息的及时采集和报道,对学术成果信息的收集、疏理和综合分析,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发展动向和趋势的参考。通过编辑妇女研究年鉴等工具书,女性学刊的信息栏目等,刊载女性研究的综述文章,学术活动、组织和学者、学术出版以及国外女性研究理论信息,使女性研究信息系统化,并在对其研究中指出不足和发展趋向,引导学术发展。

建立女性研究交流平台。通过编辑策划和组织稿件,对某些问题开展书面讨论和争鸣,提供研究观点交流、碰撞的机会,将研究引向深入。了解读者对女性研究学术作品的评价和反应,将其反馈给研究者,改进研究工作。编辑主动与其他出版机构的编辑联系,通过摘录、转载、介绍、评论的方式扩大女性学术成果的影响。加强通联,进行国内外女性研究出版物的双向交流,扩大国内女性研究的影响和效用,开阔女性研究人员的视野。

三、女性研究编辑基本素养

女性研究编辑活动对从事女性研究编辑活动的人有职业素养需求。女性研究编辑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使女性研究的成果转变成学术出版物,在社会中传播,发挥研究周期的介质作用。[7]编辑人员的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女性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科学生产的社会效益。

女性研究编辑素养属于职业素养的范畴。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内涵,其外在体现为职业行动。

1.女性研究编辑素养内容

女性研究编辑素养来自女性研究编辑活动的需要,其组成因素既有学术编辑素养的一般要求也有其所从事的编辑活动的特殊需要。现从包括价值观、品德、观念的职业精神,科学素养,职业技术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

(1)女性研究编辑的职业精神

促进女性发展和社会性别平等发展的事业心。女性研究编辑热爱女性研究事业,具有推动女性发展的事业心,才会在工作内外以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不断变化的女性社会实践和女性研究的动态,才能满足女性研究和学科建设推进的艰苦奋斗的需要;才会不断学习和钻研女性研究编辑业务,精益求精,提升自己的研究和编辑的素养和能力。初期女性研究者和编辑正是在创建女性研究学科的理想鼓舞下,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顽强地推动女性研究的发展,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为学界承认。追求性别平等和公正的社会责任,使高校的专家走入在业余社会,研究女性问题及其政策,奉献自己的学识和精力。

敬业奉献甘做嫁衣的职业道德。女性研究编辑要抵御名利诱惑和不良学风的压力,具有一份对女性研究科学的敬畏和长期默默坚守学术编辑责任的定力。无私忘我,才能以文章质量定取舍,优选中做到公平公正,在业务上精益求精。

唯物史观和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唯物史观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哲学层面方法,指导一切门类社会科学的认识实践。女性研究如果脱离了女性的社会存在,脱离了女性发展的历史文化,就没有指导女性发展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传统的男权文化和制度阻碍女性发展,也会对女性研究者和女性研究编辑产生影响。女性研究对女性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在与男性的对照中进行,并以社会分析作为特殊的研究方法,在推动性别平等中推动女性的发展。社会性别平等是评价女性研究成果的重要视角之一。

(2)科学素养

女性研究编辑的工作对象是女性研究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工作过程是参与和辅助知识创新,需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需要一定的科学素养。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8]具体到女性研究编辑要具备女性研究的和与其相关的学科专业词汇(概念)的累积量及其理解术语的能力,理解女性研究具体科研过程的能力,女性研究对女性和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的认识能力。

女性研究编辑必须具有学术评判能力,能够独立地从事研究和撰写学术评论。学术论文的作者通常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编辑对他们的学术领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无法与对方平等对话、有效交流,更无法对其学术论文价值进行判断。女性研究编辑者应关注和参与妇女理论研究,以及妇女和妇女运动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所编辑的作品所涉及的女性研究领域心中有个“立体学术地图”,了解其学术史、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研究热点、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等,才能判断论文的学术位置和价值。这不仅需要女性研究学术信息的收集,还要编辑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具备女性研究的中观和宏观研究的能力。女性研究编辑参与专题和学术信息的研究是提高研究和学术判断力的主要途径。提高学术评判力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写论著评价文章。社会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往往出版论著。对论著的评价不仅能对研究的重点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从中学习和理解女性学的学理、性别研究等科学方法,学习和训练了评价的方法、思维等能力。

女性研究编辑的著述涉及学科广泛。通过编辑工作推动跨学科的研究,要求编辑具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跨学科的学习与认知能力。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但与这种要求存在很大距离,而工作的压力又不允许长时间的脱产学习。因此,自学和在编辑工作中学习是主要的方式,短期脱产进修或培训是辅助方式。

(3)专业知识和技能

女性研究编辑的知识结构包括:编辑学和出版学理论和相关业务知识、有关编辑出版的法律法规、汉语言文学和写作知识、外语(英语为主)、装帧和印刷常识等编辑出版知识;女性学和社会性别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逻辑学、女性学分支学科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与工作任务相关为重点),妇女运动理论和历史等女性研究相关知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唯物辩证法、中共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等政治理论知识。

专业知识是形成专业技能的条件,在编辑实践中学以致用,不断体验和积累,才能形成专业能力。女性研究编辑技术能力主要有:学术判断能力、编辑校对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外语能力等。

(4)沟通能力

女性研究编辑要发挥信息中介作用,就要有主动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沟通能力是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主观条件,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沟通要理解本人和增加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沟通有技巧,如:尊重别人认真聆听、平等交流共享共赢、不陷入争辩平静对话、陷入僵局等待时机、分场合分对象等。

与研究人员沟通的渠道主要有各种女性研究学术会议、参与研究项目、与作者讨论稿件、建立电子信息交流网络等。在沟通前,编辑需就有关探讨的内容做好准备,充分了解其研究的内容和作者的原意,获得学术话语权,在沟通中充分尊重作者平等交流。编辑要利用各种机会与女性研究专家交朋友,向他们学习,建立自己的学术动态信息网络。女性研究编辑与其他学术编辑交流,参加学术编辑的研讨活动,学习编辑经验和了解编辑学理论的前沿状态。与妇联等妇女组织和有关政府部门沟通,收集妇女工作和妇女政策的信息,征求他们对妇女研究的需求意见。

有人用大树比喻职业素养,认为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等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认为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的比例以6.5:3.5进行划分。由此看来,女性研究编辑的职业精神和科学素养至为重要。

2.对女性研究学者型编辑的认识

女性研究编辑从事学术产品的编辑工作,需要具备学者的素养,但并不意味着其岗位可以由女性研究的专家代替。一是专家学术有专攻,在某专业领域积累深厚,而对学术编辑规律和技能的掌握,以及专业外的知识和信息不如专职编辑了解。二是专家直接发现学术价值和创造学术成果,学术编辑做的是学术发展的后方工作,三是在鉴别与规范中保障和提高学术成果的质量,在女性研究工作与社会需求、成果应用中进行沟通。

女性研究编辑以编辑创新和规范促进女性研究的发展,需要参与和了解女性研究的项目,但这种研究与专家的着重点不同。编辑参与专题性的女性研究项目重在学习、体验和理解研究的过程及其要素、研究方法、生产规律,将其体验和认识应用到编辑工作中。编辑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女性学发展史、女性研究有关领域的和某阶段的整体研究、女性研究评价标准和方法的研究、女性研究出版研究、女性研究编辑规律等内容。

学者指在学术(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没有限定擅长某一门学术。[9]编辑工作的特性决定了编辑者必须具有与之适应的特殊条件,这些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所谓的“通才”。这种“通才”、“杂家”式的人才往往比专家型的人才更难培养。[10]女性研究的学者型编辑至少要成为女性学和编辑学的复合型人才,通过研究对女性研究编辑理论有所奉献,或通过编辑创新对女性学理论有推进,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女性研究编辑会有志于在编辑实践中探索,推进女性研究编辑理论的进展。

3.改善女性研究编辑的成长环境

现有女性研究编辑队伍还不很大。主要组成人员有:妇女专业出版社、社科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从事女性研究学术著作的编辑人员。女性研究专业期刊、女子院校学报、社科院学术期刊、高校学报中从事女性研究栏目/论文的编辑人员。出版社中从事女性研究工具书的编辑人员。他们分散于高校、社科、妇联、出版系统,学科专业背景纷纭。其中有的人缺少女性研究理论的系统学习;有的人缺少学术编辑的训练;有的人缺少女性研究之外的学科专业知识,这种情况不能适应跨学科的女性研究的学术编辑工作专业化的需要。

编辑具备职业资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掌握着学术成果能否出版的权利,代表着媒体的意志,对女性研究发展具有调控影响,体现女性研究发展的方向,担当着推动女性研究发展的使命。但是,编辑的劳动负载于作者署名的作品中,不易为人重视,相对于研究人员成为“边缘人”。为此,需要改善女性研究编辑的成长环境。

(1)建立学术编辑激励机制。由于在职称评定、物质待遇、业绩认可等方面与研究人员有差距,学术编辑的地位较低,致使有些编辑不安心编辑工作,不愿意钻研编辑业务和参与出版系列职称评定,影响编辑队伍的引进和稳定。建立激励机制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学术编辑及其劳动。学术编辑是科研生产的生态链的一环,编辑的管理是科研管理的组成部分。将女性研究编辑机构/部门作为独立的科研业务机构/部门管理,而不是行政或综合服务机构/部门。在单位内部形成尊重编辑和编辑工作的氛围。管理中对编辑的劳动评价、业务培训、职务晋级、工作条件等应与科研人员一视同仁,避免边缘化。提供学术编辑学术经费,设立女性研究编辑专业的研究项目。工作中可以安排编辑与研究人员的短期或部分的任务交换,加强相互理解和合作。

(2)完善学术编辑管理制度,实行责、权、利一体的编辑责任制,明确三审中各岗位的具体责任和管理标准。在编辑工作管理中重视发挥一审编辑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应有的编辑权限和创造空间,激励他们主动创新。在编辑工作考核中数量并举,重视编辑业绩。所谓“编绩”,即编辑在某一时期(一般以一年计算)内的发稿率(发稿数/审稿数×100%),转摘率(转摘数/发稿数×100%),引用率 (引用数/发稿数×100%)。发稿率可以表明编辑的工作数量,转摘率和引用率可以揭示编辑的工作质量。[11]职称评定中要重视依据编绩,不能只看研究论文。

(3)成立女性研究编辑组织。建议设立中国妇女研究会编辑出版分会,开展对女性研究出版业态、规律等问题的课题研究;组织女性研究编辑业务培训,编辑培训教材;组织学术研讨和交流;开展优秀学术出版物评选和宣传活动等。

(4)改善学术编辑社会环境。有关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女性研究学术规范管理,严肃学术纪律,改善学术风气。妇联、高校、社科系统合力,推动政府部门、教育和科研机构加快女性学学科体制化步伐,加强性别研究基地建设和管理,增加女性研究的资源投入,提升女性研究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促进女性研究科研生产水平和学术成果质量的提高,加强学术竞争,缓解学术资源不足与出版质量的矛盾,抑制学术腐败。

总之,女性研究编辑是女性研究的组成部分和发展动力之一。女性研究编辑队伍将发展壮大,女性研究编辑将在女性研究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加强女性研究编辑工作的研究、队伍的管理和能力建设,是女性研究学术创新的重要工作。

注释:

①学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见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1429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

[1]张积玉等.编辑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魏国英.女性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叶文振.女性学导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3,42-46.

[4][11]张友树.学报编辑的角色定位:编辑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

[5]周祥森.新旧中西的冲突:大变革时期学术规范讨论的思考[EB/OL]http://zwyjw.swu.edu.cn/xsshg/xsshg infor.jspn_id=489

[6]畅引婷.学术出版物编辑与学术规范[J].学术界,2001,(6).

[7]郑东.学术编辑在学术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职岗效能[J].中州学刊,2008,(5).

[8]科学素养[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95017.htm

[9]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S].商务印书馆,1996.

[10]朱温显,邓新盈.编辑学概论[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242-243.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