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02-19 15:50杨国胜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年11期
关键词:单位

■ 杨国胜

(宁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银川 750021)

随着党和政府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地矿系统又迎来了新的一轮历史发展机遇,被许多老地质工作者比喻为“地质工作新的春天又将来临了”。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应该有一些清醒的认识,比如:地勘单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找矿效果不很理想,具有较大影响的地质勘查成果不多,在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方面仍引不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有力地促进地勘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担负起国家和地方政府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就成为我们地勘队伍今后工作的重点。2011年国家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了全国性的整体部署,改革时间表也已确定,地勘单位又一次面临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笔者就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一些的肤浅认识和浅显的建议。

1 地勘单位的现状

(1)属地化管理后,除各省局全额拨款单位外,有部分地勘单位依然处于“离开地勘费活不了,单靠地勘费活不好”的尴尬境地。大部分靠工勘及基础施工、机械加工、商贸、服务业等辅业作为资金缺口补充和稳定职工队伍的主要手段。各地勘单位多元化经营的项目产业分散,规模小,基础薄弱,人均占有资产量少,竞争力弱,经营资质等级相对较低,经营力量分散,在市场中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加上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和个体经营的不正当竞争等诸多因素,造成经济运行质量不理想,只能是低水平运作,低效益徘徊。

(2)由于地勘单位事业性质的问题,使多数职工还不能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观念,地勘单位仍存在不少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事业管理需要受财政预算体制制约,而企业管理又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事、企混合在一起,管理机制不活,造成转轨变型期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如决策滞后、设备采购和处置程序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经营不灵活等因素阻碍地勘经济的发展,致使既管不好事业,又管不好企业。

(3)由国家资金统筹安排的国土资源调查、国土资源治理和保护、重要科技研究等基础地质工作,一般采用招标和委托的方式进行。而市场开发性地质工作和部分基础地质工作,却是由各省地方企业、地勘单位(主要是矿山地勘单位)和部分地勘单位自筹资金、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进行。而地质勘查行业的高风险性,使资金的来源问题一直困扰着地勘单位,若领导班子带头从职工手中筹资投入勘查找矿,亏了只能自担亏损,如果地质成果评估价值很高,巨大的利益分配的合法性将受到上级监察部门的质疑和追究。

(4)探采一体化是地勘单位将地勘产业延长到采矿业以求得高额回报,促使地勘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但《公司法》规定探矿权人必须是出资人,随着矿业权投资热的兴起,现在出资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而地勘单位原本就缺少资本金和流动资金,加上采矿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地方保护主义、矿业开发环境恶劣、安全质量监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矿产分布和储量因素的制约,使得地勘单位探采一体化不能全面推广,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强且规模较大的矿山企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勘单位在经济管理中曾普遍实行内部经济责任承包制,在地勘行业低谷时对走出困境及稳定职工队伍方面起到过积极作用,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配置,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不到位,对经营成果的考核评价,比较‘软’且存在着‘负赢不负亏’的现象,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界线不明确,致使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经营者个人与经营业绩挂钩不紧密,造成地勘单位的管理效能低下。由于利润中心不在地勘单位,承包经营的回报率仅为实体上缴的管理费,使地勘单位自始至终缺少资金积累,甚至有“潜亏的”现象。

(2)地勘单位“事企不分”导致运行机制不灵活,地勘企业的管理制度要兼顾“事业人”身份的现实,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地勘单位事业身份必须接受财政预算体制的制约,并严格按事业会计制度执行,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监督;人事部门按核定编制确定进人指标,由省级人事部门审批,按程序办理,事业人员不能辞退,工资要执行事业标准等综合因素,使得实行企业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多数地勘单位为了生存和发展,有工商注册的企业营业执照(企业法人)和资质,实际上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事企两套会计制度必须同时运行,在资产管理上要受省级国资部门的监督。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决策行为必须快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但事业体制中的资产管理、人事管理、工资分配形式与市场经济要求极不协调,根本无法适应市场运作。

(3)事业的“帽子”可以从财政获得稳定的“事业费”,但同时也束缚了地勘单位的手脚。首先,职工思想观念更新缓慢,躺在事业“温床”上靠国家,以致形成“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其次,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按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若有结余要退回财政,导致地勘单位缺乏自我积累的发展资金。而作为企业,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包袱沉重,由于长期管理粗放,利润率较低,足额缴纳各项税款后,不能保证地勘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原始积累。

(4)绩效评价与考核奖励体系不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不到位。由于地勘单位发展不平衡,统一或较规范的、操作性强的单位绩效评价和领导班子考核奖励体系尚未形成,工资分配政策上没有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没有充分体现工资分配在经营生产中所起的杠杆作用和调节作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过去人才的流失使现在地勘单位人才断层的矛盾日渐突出,而使用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也尚未完全形成。目前就业压力较大,公务员队伍难进,具有事业身份的地勘单位又成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关系户资源”也消弱了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部分地勘单位走向市场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应更加明确过渡期内地勘单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的具体“戴”法和“走”法。在市场化过程中突出主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致力培养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地勘企业。

3 促进地勘单位较快发展的建议

(1)逐步向集约经营的模式转变,加速地勘单位产业经济发展。地勘单位应由内部承包经营向统一的集约经营转变,有条件的省局应以地勘局为依托,以局属各地勘单位为基础,按其已形成的产业及规模和从事的行业性质特点,组建若干个大型专业化集团公司,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企分离运行。应通过资源有效整合,将资质和经营人员统一管理起来,以发挥团队集成优势。对所属多种经营企业,应将价值及科技含量低和规模较小的采取转让、拍卖、兼并、关闭等多种形式,实现主辅分离。地勘单位重点管理资质和经营,在市场经营中争取与政府和大企业合作,对大项目进行承揽,再分配到各专业相关地勘单位,把“利润中心”放在一级核算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及成本控制,从而提高创利能力。

(2)地勘单位要紧抓地质勘查业,这是争取地勘费的基础。地勘单位承担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和承揽商业地质项目具有不可比拟的专业优势,现中央地勘基金项目预算允许利润的形成,这也为地勘单位的发展带来了福音。而用好、用活地勘费是加速地勘单位企业化之必要的调控手段,针对有限的资金,在保证正常消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开支,对有发展前景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3)地勘单位在进行事企分离过程中,应尽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地勘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员不管从年龄和业务技能上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地勘单位又无法安置,只能实行提前退休或内退,增加了地勘单位的负担,还有诸如职工社会养老统筹、企业资本金不足、人均经营性资产数量少、物业小区社会化、资产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应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优惠政策,积极与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等上级主管部门多联系、多沟通,用好这个宝贵的过渡期,扶持地勘单位的发展,维护职工利益和社会稳定。除了政府因素外,还要积极进行外部市场运作,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多元化融资,合资合作勘查开发,借助外力促进资本积累和实业化的形成。

(4)要在“地质勘查业要强、工程施工要大、矿业开发要优、多种经营要精、经营机制要活”的总要求下,不断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在以地质勘查开发业为核心的同时,要搞好多元化产业经营,尤其要做精做强工勘、检测、监理业等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利润大的创效益产业,立足行业优势,积极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水文、城市工民建等与地质相关的和非地质多元产业方面的工作,在促进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中发挥作用。

(5)稳步推进地勘单位转企,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的改革目标。地勘单位应建立健全事企分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机制,通过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上级部门重点考核和监控资产收益率、人均收入、资金回收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相关指标,各地勘单位建立相应的分配制度,完善激励制度和约束机制,对经营者的考核继续实行年薪制,把经营者的收益与运营效益和职工收入挂钩,加强激励和约束作用。笔者认为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①绩效评价考评制度;②人才资源保障制度;③风险管理制度;④检查监督制度。与此同时,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和提高:①预算管理;②信息管理;③合同管理;④人力资源规划;⑤地勘文化建设;⑥地勘单位形象建设。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要有紧迫感,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国家提供资源保证,为社会发展做好服务,最终实现地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1]王希凯.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3]贺建委.浅析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及工作重点[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 21(4): 40-42.

猜你喜欢
单位
鸣谢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