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与现代人情感状态

2011-02-19 16:29黄志雄广东省英德市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苏文方鸿渐围城

黄志雄(广东省英德市一中)

浅析《围城》与现代人情感状态

黄志雄(广东省英德市一中)

《围城》自从出版以来,就一直很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当然不同的人对《围城》的理解是不同的,喜欢的缘由也都是不同的。我之所以喜欢《围城》,是因为里面有许多反映现代人情感状态的描写,这些片段能给人带来一种很真实的感受,能触发人心灵上的某种共鸣。

透过《围城》中人物的情感表现和现代都市里现代人的情感演绎,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的某些情感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孤独。可以说孤独是现代人体会最深的一种情感。《围城》中的方鸿渐曾说:“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仿佛一个无畔的孤岛。”从方鸿渐的这几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人的这种孤独体验不是凄风苦雨中独对孤灯远怀友人和故乡的酸楚,不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悯,而是灯红酒绿,用体温互相慰藉的悲凉;不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寂静,而是在人潮汹涌的街头竟无一人相识,在满屋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酸楚。正如一首流行歌所唱的:“在人多时候最寂寞。”①因此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认定“《围城》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②不仅《围城》里的方鸿渐有这种无法解脱的深层次孤独体验,其实现在很多身处这绚丽多姿的都市中的现代人也都有同样的感受。他们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寂寞、空虚、无聊等孤独情感总会莫名而来,满腹的情感辛酸无人可以诉说,于是为了帮助这群现代人走出孤独的圈子,便出现了如“情感热线”“心灵倾诉”“夜半悄悄话”等电台常设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倾泄和清理孤独的出口。当然,也有的人为了要摆脱孤独,一改过去专找清静饭馆吃饭的习惯,专门去找那种热热闹闹的饭馆吃饭,为的就是获得那种气氛。所以说,现代人是很孤独的,面对这种孤独的迎面袭来,很多人倍感恐惧,但又实在是很无奈。

第二,易变。从古至今,爱情总被人们认为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一种情感,富有神圣永恒性,但我们在《围城》看到的却是人类情感的另一状态——易变短暂。“艳如桃李,冷若冰霜”的苏文纨对方鸿渐,既无温柔而执着的情,又无热烈肉感的欲;她看中方鸿渐,只是因为周围实在无更好的人选,见他家世尚可,人也不讨厌,钱也充足。这种施舍加算计的爱情只维持了几天,当她知道方鸿渐爱的人不是她后,她便改变心意,答应了“十五岁下决心不结婚,一见了苏小姐,十五年来人生观像大地震时的日本房屋”的新诗人曹元朗的求婚,结束了这勉强而短暂的恋情。赵辛楣先生和苏文纨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但他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习惯化了的错觉和出于维护其自身尊严的外表支持,到了三闾大学后,不多长时间他便看上了汪太太。而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爱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刻骨铭心、最真挚的,曾全身心投入其中,但苏文纨轻描淡写的两句话就离间了这两人好不容易多日建立起来的默契,虽然两人面对要分手都深感痛苦失落,但一年半载后,有人提起唐小姐,方鸿渐“想到重逢唐晓芙的可能性,木然无动于中,真见了面,准也如此”。纵观这几个人物的种种情感表现,我们丝毫感觉不到传统理想爱情中的神圣永恒,有的只是现代人情感的脆弱,不堪一击。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还想对《围城》里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如此善变进行批判。但看看当下都市中男男女女所演绎的种种情感生活现状,我们就会发现,现在我们当中的某些人的情感表现何尝不也和《围城》中的方鸿渐、赵辛楣、苏小姐等一样,面对感情,再也不是像以往的那种执着追求﹑坚持到底的态度,因为可能在这个喧闹繁华的都市中,他们看到太多的破碎的感情,所以不再相信所谓的永恒。他们对感情抱有的态度便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和“天涯何处无芳草”。于是很多人匆匆加入到各式各样的快餐式的短暂情场中,以求得一时内心情感的解脱。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式的美好人类情感只能是心中一个遥远的梦想。

第三,隔膜。现代人情感的另一特性。我们知道,“传统理想爱情是具有相知相悦性的”。③爱情是男女相亲相爱的感情,相互了解是其基础,温柔相待是其表现。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无题》中写下“心有灵犀一点通”,为我们描绘相恋中男女心灵的相契相通。但在《围城》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人情感的另一特性——隔膜。热恋中的男女感情不同步,心灵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方鸿渐的一句“要奉陪你,就怕没有福气呀!”本是自我开脱的外交辞令,却让苏文纨误解地把他的犹豫、躲闪、应付视为受宠若惊和爱的深切与羞涩。唐晓芙与方鸿渐之间的爱应该说是双向交流式的,但当苏文纨告诉她关于方鸿渐的过去后,唐便断然结束了刚刚开始的爱情。尽管两人相爱但不相知,唐小姐认识不到方鸿渐对自己的一片真心,而方鸿渐更没想到,自己当时若再辩解一下便会得到唐小姐的谅解。而方鸿渐与孙柔嘉两人在香港赵辛楣处碰见了苏文纨,苏文纨的高傲尖刻使孙柔嘉倍感寒酸、委屈,方鸿渐因此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孙柔嘉,所以心里很不好受,路上便没说什么话,而孙柔嘉却以为方鸿渐正沉醉在与旧情人苏文纨相见的欢乐中而一言不发,于是便对方鸿渐恶言相加。可以说,《围城》把现代人情感的这种隔膜状态描绘得十分的活灵活现。其实当下许多人偶尔也都会有世风日下,真情不再的一种感叹,这也是对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情感隔阂的一种揭示。现代都市中的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但人与人的心灵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彼此间的心灵总有一种无形的障碍,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别人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怕别人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很多时候即使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说的话,也是一些应付式的客套话。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人自主意识的增强,如果某些事情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也不轻易去打扰别人,所谓的“无事不登三宝殿”成了许多人的流行处世原则,现在呈现在很多人眼里的就是彼此之间保持隔膜的一种状态。

第四,冷漠。我们知道,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是有意识的,当然,人类所拥有的爱情也是有意识的。“意识把人的爱情改造成一种美好的,充满着情感联想的,令人激动的回忆,它使人能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并赐予他将来再度获得享受的隐隐约约的希望”。④爱情的甜蜜与失去的恐惧使爱情的力量变得神奇而伟大,它能战胜阻碍爱情的社会环境,冲破双方家庭地位、财产差异,蔑视一切固有的道德准则,甚至与亲生父母断绝关系。但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爱情却是另一种风景,一种渺小式的爱情。人物面对爱情不是迎难而进、积极争取,而是冷漠、淡淡处之,心中的情感不再热烈,美好的爱情完全激不起他们任何的追求热情。赵辛楣对汪太太的好感是真切而明确的,但他不敢光明正大地承认,最后做了胆小鬼,落荒而逃,即使是后来与那位因为“两门功课不及格,倒愿望和他结婚”的重庆女孩相爱,在方鸿渐看来也“并非热烈的爱”。其实,《围城》中显示的这种冷漠情感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也是存在的,现在都市中的某些男女,在喧闹的都市里找不到真挚的爱情,于是或无奈或寂寞地固守于自我空间,悄悄地将情感的大门封闭,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独身。据调查,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 25岁—40岁的人群中,超过 10%的人主动选择了独身,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通过上述的内容,我们既对现代人的情感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现代人的一种不同于古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观。现代人的爱情观主要有以下内容:一﹑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二﹑追不到,就赶快放弃,没有所谓的“锲而不舍”的追求。三、爱情需要物质基础。四﹑缠得太紧会扼杀爱情。总之,现代爱情观趋向于务实﹑理性和带有享乐的色彩。

看着《围城》,我们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的那种预见性眼光,能在上个世纪 40年代那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用文本这种形式为我们描绘出那样具有现代性气息的人类情感,使我们看到了现代人生存的另一尴尬困境,当然也使我们对现代文明有一种更为辩证的看法。我们知道,事物是一个矛盾体,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因此现代文明也如此,一方面它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它使得现代人发生了异化,他们的精神出现了荒原,越来越感到没有东西可以支持。《围城》里人物演绎的各式各样的情感依然在我们当下的这个社会里存在,而且还将继续下去,因此在我看来,对《围城》的情感研究意义不会随时空变化而褪色,每次的重读,它都能让人获得一种新的知识,一种新的人生体验,从而更加关注现代人的情感生存状态。

注释:

①宋凤英《〈围城〉:喜剧格调悲剧意蕴》,《曲靖师专学报》1995年第 3期。

②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有限公司。

③任现品《论〈围城〉对传统理想爱情的消解》。

④瓦西列夫《情爱论》,三联书店。

参考资料:

1.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2.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实秋自选集》。

3.王明科《钱钟书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从〈围城〉说开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4.谢晓霞《灵魂的畸变和挣扎——浅析〈围城〉中人物的精神世界》,《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 3期。

5.潘玉尚《从方鸿渐的感情之旅看现代人的心灵“围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 4期。

6.巩红玉 、董杰《〈围城〉与现代主义文学》,《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 4期。

7.王学谦《人性批判与人生忧虑》,《丹东师专学报》1999年第 77期。

8.黄岚《现代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从方鸿渐的形象看〈围城〉主题》,《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 6期。

猜你喜欢
苏文方鸿渐围城
迟到了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同学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