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11-02-20 03:41李瑾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能力

李瑾

(丹东市第二中学,辽宁丹东118000)

非正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李瑾

(丹东市第二中学,辽宁丹东11800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技能飞速地更新换代,广泛地获取和应用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愈加重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迫切需要突破校园的围墙,走向开放的动态社会环境中。文章从非正式学习的内涵特点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出发,分析了非正式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提出通过整合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教学手段,以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终教学目标。

非正式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正式学习

一、非正式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1.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最早由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提出,是一种相对于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的学习方式。它可能是有目的也可能是不经意间发生的行为,知识的来源大多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获取。学习往往由自我发起、调控、负责而非由教师或其它外界组织进行。它可能是源自于人、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等媒介而产生的一段谈话、一条信息、一个观点、一款游戏等一系列随机事件。[1]

2.非正式学习的特点

非正式学习较正式学习而言,其典型的特点就是它的协作与共享。它强调平等协作、交流共享,鼓励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通过团队对话、信息反馈和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来丰富个人的知识资源。凝聚团队的集体智慧,提高学生的绩效。[2]它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带来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终身化的学习过程,将知识的更新和创新能力确立为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受到广泛的重视。[3]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4]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辨别、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现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只关注正式学习的层面,即着力挖掘了传统教学的潜力,衍生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Jay Cros提出的二八定律:人类80%的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的途径获得的,而非正式学习的投入仅占学习投入的20%左右,投入与产出成反比。[5]由此笔者提出将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把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贯彻到生活的点滴中,使学生在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下,获得良好的信息素养,达成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非正式学习的合理性

以下将围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展开,针对应用非正式学习的合理性进行细致的探讨。

1.从教学的内容出发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是海量的数据信息。在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手段被广泛运用,但涉及的知识被限定在教学任务实现的范围内,学生的活动被圈定在以课本为中心的半径中,因此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量的需求,人为地把信息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屏蔽在教学活动之外,学生处于知识的真空状态中,无法拥有真正驾驭信息的能力。而非正式学习得益于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使学生可以借助Web2.0新技术的力量进行学习。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草根性等特点的网页、博客、维基、标签、内容聚合、即时聊天、社会化网络软件、网摘等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这些扩展的非正式学习下的知识来源,完全能够应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诸多方面的需求。

依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晶体管的数目,每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信息技术学科始终处于知识的快速更新的浪潮之中。而现实的问题是教材更新周期较长,教师知识更新也需要一定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的滞后。为了保持知识的快速更新,必须倡导终身学习以保持个人良好的竞争力。[3]非正式学习恰好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非正式的学习,从周围的学习、生活中辨别、筛选、获取信息,不断地更新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进行终身学习,可以实现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

2.从学习主体出发

高中学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信息教育,基础良莠不齐。大班的授课方式效果不好,分层的教学模式也收效甚微。学生可通过非正式学习,借助便捷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依据自身需求,通过与相关媒介的交流进行主动探索学习,以弥补统一教学的不足。

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不足。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激发学习热情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在非正式学习中,通过与其他兴趣相投学生的交流协作,获取知识、经验及帮助,在过程中激发彼此的学习热情,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研究。

高中学生习惯了传统学科的学习模式。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最初没有系统化体系化的学习方法,容易在传统的大班课堂中迷失。借助非正式学习下的时间优势和技术手段,通过情境化的实践学习总结学习的方法,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3.从知识更新的必要环节出发

正式学习层面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受制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紧凑的教学计划,学生缺少充足的交流和反思过程,知识和能力的转化缺少必要的一环,无法借助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实现知识转化,获取新的能力。同时令倡导交流反思的先进模式无法有效开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课堂以外的时间。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学习与分享工具,广泛开展交流和反思,将隐形知识总结和升华,进而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协作共享的过程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达到良好的效果。

4.从教学的最终目标出发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情境化的知识应用便于将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能力。虽然上机实训可以部分满足要求,但是鉴于教师能力的参差、学校设备条件的良莠、知识拓展的不确定性,很难满足情境化的实践需求。在非正式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需求寻找相符的实验设施,拥有引领能力的专家和先进的知识团队,自主地进行实践活动。对外开放的大型主机、开放式图书馆、公开的技术联盟,都是学生课外学习的课堂,他们可以尽情地在其中进行知识的陶冶,检验真知灼见,升华知识为能力。在实现了具体化、直观化教学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协作、组织领导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整合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

综上所述,非正式学习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重要意义,但并不能由此得出非正式学习可以取代课堂的正式学习的结论。

首先,非正式学习也有不足之处。非正式学习通常偶发性强,结构松散,而信息技术学科涵盖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相关基础知识,无人引导的情况下非正式学习举步维艰。非正式的学习环境还可能存在管理松散、不易控制等问题。[6]这对尚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不良价值观或有害信息鉴别和抵制能力相对薄弱的高中学生来说,极易迷失或放纵自我,从而使非正式学习丧失了优势。其次,正式学习能够支持和提升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学校教学是系统化、规模化的学习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已形成科学的体系,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为非正式学习提供有力的条件,使学生深入知识的高级搭建和创新过程更加便捷高效。可见,决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而应该有机地进行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整合,适时适度进行权衡,从而整体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综上,可以得出二者进行整合的关键点:首先,应该肯定知识体系构建中正式学习的首要地位,将正式学习范畴内的教学改革深入地开展下去,着力挖掘正式学习的潜力,使正式学习的基础核心优势最大化,为整个信息技术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其次将非正式学习整合到正式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其自主、开放和社会特性,弥补正式学习的不足,通过科学引导,增强非正式学习开展的深度广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特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膨胀促成了教育的工业化、标准化,并相应带来学习的正式化、组织化、统一化。而同样伴随着技术持续发展和人类知识观的进步,非正式学习的出现使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与易获取。[7]因此有必要将二者进行有机整合,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2]晋一鸣.W eb2.0时代博客对非正式学习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8).

[3]吴金昌.教育信息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陈恳,戴心来,李玉斌.W eb2.0时代的非正式学习策略探究[J].教育导刊(教育技术),2009,(7).

[6]鞠文灿,陈善卿.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7]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编辑:王天鹏)

G426

A

1673-8454(2011)02-0010-03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信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