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20 14:56张小珍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6期
关键词:同构课外活动信息

张小珍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路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3

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张小珍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路小学 江苏南京 210003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实践,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十七大”给教育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型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尝试着探究以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及对课堂学习的拾遗补缺,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师由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向自主的建构学习。传统的“传递―接受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它的缺陷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学生圈定在校园学习大量的“死”的知识,课外活动内容贫乏、形式单一,不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校地处偏僻,生源较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信息素养较差,“十七大”给教育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延长学生校外自主支配的时间。基于此,我校铺设了宽带数字化校园网,设立了专用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管中心指导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针对不同主题活动开设不同的互动交流平台,学生可以留言询问相关的问题,专家及教师通过网络跟踪活动过程,回答并解决学生困惑;开设了Blog专栏,可进行阶段性过程性总结研讨,发表作品并开展互动讨论;架设了通过电信家校随时联合的教育一线通;创建了内容丰富的FTP、电子书籍资源库。为适应21世纪信息化社会发展,我们利用网络技术、课外时间有效尝试“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

二、从“封闭”转向“开放”

1.教育观念的开放,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培养,师生能随时获取相关的信息,并经组织处理、存贮或再生,最终形成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种信息同构是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学生是真正建构意义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习效果;传统的师生关系转换成“伙伴—伙伴”的关系。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利于创新思维发展。

如在学习科学课《养蚕》时,书本提供的知识点很少,学生在养蚕的亲身经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平台,利用论坛“养蚕”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搜索、整理、解决或帮助他人解决相关问题。“蚕除了吃桑叶还吃什么?”“它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它的血液也是红的吗?”“帮助蚕茧破壳的行为对吗”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跟帖交流,一次次搜索下载、组织加工、上传自己获得的信息,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同时明白了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了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又如在课文《伊索寓言》“蝉和狐狸”“牧童和狼”学习之后,看着同学们意犹未尽,教师将《伊索寓言集》贴在论坛上,不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阅读,同时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主题。又如在学习语文课《红灯记》时,同学们在了解中国国粹的基本知识后,自己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中国京剧知识,最后在讨论版进行收获交流,有的同学贴上了“红灯记选段”视频,下载了MP3,丰富了纯文本知识的学习,将枯燥的平面知识升到了音频、视频媒体,这种学习方式给《京剧》增加了趣味性与观赏价值。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

2.教育内容的开放,同构学生健全的人格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教育规律,学生的主体活动与教师的指导密切联系,它以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探索、展现机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

以BBS、论坛等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的活动具有即时性、公开性、群体参与性的特点,为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舞台。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于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我们应从做人的基本准则入手,给予学生为人处世的评判标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管理员或教师及时跟踪监控个体讨论过程,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思维动向,正确引导学生“上文明网,做文明人”。学校、社会、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共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增强学生对的网络毒素免疫力,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例如:论坛议题“话说‘半途而废’:这个学期的电脑作品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同学都‘半途而废’了,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们觉得这样对吗?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目标与方向?!”教师引出这样的问题后,很快就有同学跟上帖子,包括家长也展开了唇枪舌剑,目前就讨论该问题现象已经持续到了9页之多,我们利用网络、学生课外时间、利用群体力量同构出健全的人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又如:“如何支配你的压岁钱”话题中,在一次次无声交流中,笔者发现学生潜移默化形成了很好的理财观念,并且自我形成了一种“以助人为乐为荣”的理念。“我准备存一点,再用一点捐给希望工程,最后还有一点交学费!!”“先分一半存银行,再拿1/4买我需要的东西那3/4留下当我以后急的时候用!!”“我一半压岁钱买文具,再捐一些给希望工程,另一些压岁钱存在银行里。”

同学互动交流已达13页之多,健康的群体环境激励着学生,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了,人格健全了。另外,学校还开设了“网上心理咨询”专科,疏导心理的小疙瘩,搭建健康的心理平台。网络环境优化了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共同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网德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3.评价的开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信息同构是输入的知觉信息与已存储的经验信息按照指令性课题所进行的整合活动。通过信息同构,把相关信息整合推论出一种简单的可能的良好图形,或者整合推论出一种可望的新信息。这种信息同构活动是很复杂的,通过当前知觉信息(新知识)与原经验信息(旧知识)之间的信息的辨识、匹配、映射等整合作用。网络环境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课外时间发布自己的作品、个性展示与思想交流,多元的互动评价促进学生的信息同构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保护人类的地球”活动中学生把自己的绘画作品,收集的图片利用信息技术及美术功底进行加工,然后上传交流。《养蚕》中,学生将亲历亲为的养蚕经验、自主探究的结果、自己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过程与想法用电子小报表达出来,在《京剧》中,学生搜索并整理了一些相关的音频视频学习资料并进行相互的学习交流。学生有意识地评价、反思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可以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学习,评价自己以及他人行为思想的过程,其实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性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与其他相关知识整合过程,学生结合语言组织、信息技术的应用、美术知识等相关知识有机地整合,进行信息同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三、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结果不可能立竿见影。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对课堂学习的拾遗补缺,而且延伸小课堂至大社会。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关注了学习过程的进展。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在一个个问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学生由原来“要你学”转向“我要学,我想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培养了全面发展的良好个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了融会贯通的信息同构能力和协作能力。在一个个跟帖的进程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你追我赶的学习场面,不甘示弱的学习斗志,互相激励鼓舞的学习傲气,渐渐成熟的思维模式,学生乐于参与,每一次参与都有不同的收获。

例如:在综合实践《我们眼中的世界》学习中,课堂上了解了一些简单的世界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来获取关于世界的最新资料。然后学生到校园BBS论坛上《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进行交流,通过发帖和贴图,学生分享搜索结果,交流心得。“长城”“印度泰姬陵”“金字塔”等,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信息同构能力。

又如在学习《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时,教师分析了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现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智慧,提出各种假设与实施策略:为什么要保护人类家园?怎样保护人类家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建议?你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几次跟帖交流后学生集思广益,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先后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许多独特的想法。“当地球上都是垃圾时怎么办”“怎么保护我们的家园”等,通过一次次的对话,学生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等意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废纸箱等物品制作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在校园的“植物角”种植了绿色植物,净化了校园的空气。参与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四、从“教书匠”转换成“研究者”

“教学生5年,为学生想50年,为国家民族想500年”。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实践研究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信息同构水平,能更好地进行学科整合、为学生服务。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不断地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水平、综合知识水平,以便在Blog、论坛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搜集查找资料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寻求推广成果的途径。努力丰富学校网站内容、论坛、BBS、FTP内容、发挥Blog作用,丰富电子图书资源库功能。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打造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育设施为一体,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课外活动中信息同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探究平台。及时对创造性的表现给予肯定,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研究,我们将3个要素“网络环境”“信息同构”“课外活动”有机地融合,尝试了信息同构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利用网环境有效地进行了相关学科课程整合;更新了教育观念;系统地优化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对课堂学习的拾遗补缺,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甚至深入到其他教育领域;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走下去,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多维发展。

[1] 张建伟.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5,5

[2] 计惠卿,福尔摩川.建构实现多元智能发展之BL学习社群网站

[3] 马红亮.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R].GCCCE国际学术会议,2002,6

[4] 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1,8

张小珍,本科,小教高级。

猜你喜欢
同构课外活动信息
例谈函数中的同构思想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订阅信息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多自由度行星轮系机构拓扑表示与同构判别
展会信息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