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场环境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2011-02-21 12:41肖国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职业高职

张 健 肖国玉

(攀枝花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基于市场环境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张 健 肖国玉

(攀枝花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双元制”课程建设理论为基础开展课程建设,并对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特征、教学管理模式及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基于市场环境;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因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办学方略,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抓住市场机遇,满足市场要求,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创新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基于市场环境,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改革和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最为成功。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因此,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我国很重视吸收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德两国政府已把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列入两国经济合作计划,通过在我国的推广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目前社会上普遍反映高职学生的在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需要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课程建设。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论,实现课程建设的“双元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第一,直接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计划的审定和课程内容大纲的制定;第二,将企业的短期培训教材直接纳入大学的规划教材中来;第三,打破原有的教授编书的模式,采取“大学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元出版教材这一新模式。通过采取这种模式,实现“双元制”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大学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要抓住就业市场、生源市场、教育资源市场三方面元素,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高职院校就业率的高低是其课程经济目标正确与否的重要体现。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就要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为课程建设的第一目标,要紧紧抓住就业市场这一主导元素。第二,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生源市场这一重要元素,因为课程建设支持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具有特色方能保证学校的社会效益,从而影响自己的生源市场。第三,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注重与学校自身发展与定位相结合,充分利用个体优势,在创建优势学科的同时,努力打造自己课程建设的品牌,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赢发展。

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特征

根据市场需求修订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建设是否科学合理,间接决定了教学育人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主要的衡量标杆就是市场。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调整与优化时,要以市场需求为准绳,有选择地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实现知识、能力与态度培养的有机结合。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很重视知识和能力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往往忽视了态度这一要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思想变化较之以前的大学毕业生有较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而思想又决定了其在学习及就业过程中的态度,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端正态度。

强调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技能实训 当前,课程目标的确立已经由以前的“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随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人才类型结构,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材上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目标必须以能力为本位,课程内容建设要特别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既要基于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更要强调技能实训;既要保证实训内容与市场接轨,同时又要保证实训时间及效果。另外,着重加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通过组织小型学科及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对技能的兴趣,提升技能训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较宽厚的能力基础,而且有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都得到提升。

企业参与 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有企业参与。企业参与课程建设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调研,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二是通过与企业协商,聘请企业有关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使之直接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使学校与企业直接接轨。

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管理

课程教学模式 在传统课程教学基础之上,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其他课程教学模式。攀枝花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是通过与部分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仅限于毕业班),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任课教师直接进校园参与教学,把企业岗前培训在校园内提前进行;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实践。通过这两项措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正式进入企业后可胜任相关工作,节省了企业通常要进行的岗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直接对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课程管理 如上所述,已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的毕业班学生要提前接受企业的相关培训,选修就业企业所设培训课程,这势必和原教学计划内部分课程有一定出入,因此,有了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管理自然也要同时变化,为课程教学改革服务。在这一方面,可采用学分置换方式来处理,即学校承认选修企业所设培训课程的学分,可免修与之等价的原设课程。这样,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学生学到了实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是一种十分可取的课程管理操作模式。

基于市场环境的课程建设评价

应制定和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除了注重课程的学术要求外,还应关注社会实践性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课程评价。

以市场需求为评价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就是看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是否在所在岗位上有相对出色的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指标就是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在实际课程建设过程中,要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坚持市场需求评价的标杆,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证书与能力培养并重,以能力作为考核重点 在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上,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主要面向区域招生,学生在综合能力上较东部省区学生又有一定差距。因此,为缩小这种差距,必须通过证书这一硬性指标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此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但是,光靠一纸证书不能完全衡量学生的素质,因为就目前考试模式来说,考试的组织工作及试题库存在一定缺陷,对于擅长考试的学生来说拿到证书更容易。因此,还需要其他考核方式作为辅助,即组织学科竞赛,通过学科竞赛达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握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找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并以市场为导向,勇于开拓创新,构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不断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1]朱亭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1):1-3.

[2]李晓军,黄克孝.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16-18.

[3]许悦.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推进高职课程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1,(1):34-37.

G718

A

1672-5727(2011)05-0140-02

觹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立项的2007—2010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市场取向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cjh20081209)的成果

张健(1981—),男,辽宁阜新人,硕士,四川攀枝花学院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检测与监控和教育管理。

肖国玉(1966—),女,四川南充人,四川攀枝花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职业高职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