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素质的培养

2011-02-21 13:56李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7期
关键词:叶子中学生词语

李珺

学生作文素质的培养

李珺

关于作文的书,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是不为过的。也不可否认,许多指导性文章,针对应试作文,高屋建瓴,提出许多操作性极强的方法。但回过头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作文问题,学生仍然觉得没啥可写,对作文心存畏惧。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作文素质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素质呢?

1 品味语言,积累词语

词语是文章的建筑材料,是本,没有一定量的词语积累,要准确地表情达意,将文章写得生动传神,是绝对办不到的。这里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荷花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绘形摹色,能把荷花写得如此令人神往,除了自身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外,大概还是得益于作者拥有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材料。所以作文素质的培养,词语积累是关键,积累得多了,才可能厚积薄发,用起来得心应手。

这里,笔者所说的词语积累,是在品味的基础上的积累。一个词语,只有结合一定的语境反复地揣摩玩味,才可能弄懂它,掌握它的要旨,真正地拥有它。若只停留在词典意义的识记上,是不能真正地拥有它的,更谈不上运用。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语言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习惯,日积月累,积累一定量的有效词语。

2 广泛阅读,多记多背

中学生首先要精读课本。课本的文章是专家精选出来的,其中的每一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都是典范之作,更不乏好词、好句、好段。除课本外还要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多记多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识记得多了,方会有米,才会信手拈来,妙笔生花。

3 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不少学生害怕作文,大都认为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素材的源头是现实生活,要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就要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做一个有心的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中学生一定要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浪花,积累写作素材。也许每天都从一处嘈杂的市场边经过,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许多生动的写作素材,不善观察的人却空手而归。面对丰富的生活,不仅要细心地观察,还要深入地思考。许多名作都是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感悟的结晶。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要深入思考与感悟,使得这些事物都因为烙上作者的情感而获得永恒的生命。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4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许多学生写作文缺少真情实感,写景不能融情于景,大多停留在客观性的描述上;写人写事平淡无味,干巴巴的,不生动,不感人。这是因为缺少感情的积淀。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情感,要热爱自然,要敬畏生命,要对自然充满感激之情。有了这样的情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就会与自然对话,抒写出生命的赞歌。语文教学中,应该利用教材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有了深厚的情感积累,就不会没啥可写了,甚至主动地去寻找宣泄感情的闸口。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时候,若吐,便会一泻千里,真实感人。

5 展开想象,勤写多练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生命力,是生命飞翔的翅膀。要让学生写好作文,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展开想象,思接千载,神极八方。也只有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纵横捭阖,自由挥洒。作文写作中,经常要求学生要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行文要具体形象生动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就说写个比喻句吧,有的学生就是缺少联想和想象能力,连一个恰当的喻体都找不到,不知以何为喻。想象能力是写作文的基本素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加以引导、培养。

《卖油翁》中写那个卖油的老翁倒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问那老翁何以倒得如此之好,那个老翁含笑答到:“唯手熟耳!”要写好作文,练笔是关键,要让“手熟”,就须多练。写文章是为了表情达意,要将情意落在纸上,就要写。其实练笔的过程,也是对写作者的各种素质的考查,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写作者的各种作文素质。所以,中学生作文训练一定要跟上,要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兰州市榆中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叶子中学生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找词语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Word Fun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