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1-02-21 13:56张淑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7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学方法

张淑红

数学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张淑红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鼓励质疑,民主平等,愉快学习

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体现出民主的教学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心态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方式学习,倡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平等交流中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较好质疑,是反映学生参与程度、评价自学质量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供有疑有思的学习材料,使学生的提问学习成为可能。而且教师既要善待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不要怕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相反,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不可能是有序的,问题也可能有浅有深,有的甚至是无关本课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将问题进行罗列,组织学生逐一对这些问题进行合作研讨,加以解决。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学氛围是安全的、自由的,进而他们会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顺利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2 指导学习,掌握方法,学会学习

教学成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学会预习,让学生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

其次,指导学生课上学会如何听讲,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新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

最后,指导学生课后常复习。学习数学应经常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学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技巧。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他们“会学”。

3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爱上学习

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所以,鼓励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垂线段最短”性质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跳远,并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等分圆周学完了,让学生制作五角星图案;统计初步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估算学习成绩波动情况等。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与积极性。

4 分层教学,共同进步,积极学习

分层教学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他们学有所向,学有所成。教师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依照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在课堂中实现共同发展。

1)在课堂中将知识分成若干个层次,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来完成。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方法及策略,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就能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学生各有所得。

2)在课后将学生作业分课内、课外两类。课内作业全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课外作业则分层设计。一是拔尖提高题,即根据优生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题目;二是巩固练习题,即针对中等生设计的题,一般指教材后的习题;三是放缓坡度题,也就是根据差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课后习题分解成几个小题或给予具体提示。这样,既缓和了差生学数学难的状况,切实减轻差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增强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3)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学习有困难、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多给予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逐渐消除自卑;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既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成绩好、自信心强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教无定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措施,只要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学习极性高,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石各庄镇中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数学方法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可能是方法不对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