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激趣手段

2011-02-21 13:56何天罡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7期
关键词:小石悬念背影

何天罡

语文教学的激趣手段

何天罡

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里仅就“激趣”环节作研究分析。

1 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两天就能奏效的,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2 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使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的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吸引人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使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

3 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4 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况、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像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5 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

6 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城关大堰中学)

猜你喜欢
小石悬念背影
远去的背影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师与书·庄小石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