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脑血栓患者溶栓治疗中的意义

2011-03-06 08:46冯秋斌王春华赵瑞春
河北医药 2011年11期
关键词:脑血栓纤溶尿激酶

冯秋斌 王春华 赵瑞春

脑血栓(cerebral thrombosis)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救治甚至会导致死亡的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溶栓是治疗脑血栓的首选方案[1]。血栓的形成和溶栓过程主要涉及凝血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当三者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病理性的血栓,临床上常用以上系统相关酶和产物作为诊断和治疗血栓的依据,如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FIB作为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2],在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含量的多少常被用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同时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是目前反映体内血液凝固增高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高特异性的敏感指标之一。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应用于脑血栓患者的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现其含量的变化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灵敏,能比较好的反映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53例脑血栓患者(病例组),其中男90例,女63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7±10)岁;除2例患者在发病5 h后给予溶栓治疗,其余的均在发病3 h内进行治疗;经CT检查未发现有出血患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153例脑血栓中有颈内动脉血栓形成63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34例,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56例;脑电图(EEG)结果表明:界限性异常33例,低电压异常19例,轻度异常11例,中度异常18例,重度弥漫性异常32例,局限性阵发性异常24例,痫样波16例。所有病例均经本院病理科确诊,排除肺栓塞、静脉血栓、血液系统疾病及服用影响凝血和纤溶活性的药物。另选取同期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0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41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6±9)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标本收集和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静脉抽血2 ml,加入抗凝管中,颠倒混匀并置于离心机中(3 000 r/min×15 min),将分离出的血浆在2 h内检测完毕,如不能及时检测应先置于冰箱中。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检测采用斯塔高全自动血凝仪和随机配套试剂,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日立全自动7180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试剂为北京汇文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溶栓治疗给药方法 给予尿激酶溶栓前,常规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尼莫地平及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的肝素抗凝处理。按照患者体重给予不同单位的尿激酶,首次可给予80万U+ 15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50滴/min),观察一段时间后,依据肌力变化选择性的给药,并密切关注患者血糖和血压变化。恢复情况参照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治疗前的血浆FIB水平较高(P<0.01)。病例组在治疗后3 h的血浆FIB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水平明显的升高(P<0.05),治疗后3 d的血浆FIB和D-二聚体的含量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浆中FIB和D-二聚体测定结果 ±s

表1 治疗前后血浆中FIB和D-二聚体测定结果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FIB(mg/dl) D-二聚体(mg/L)病例组(n=155)治疗前 413±54 0.91±0.18治疗后3 h 316±46* 1.62±0.21#治疗后3 d 272±27* 0.63±0.27*治疗后1个月 254±34* 0.43±0.13*对照组(n=103) 247±26# 0.39±0.09*

2.2 恢复情况 病例组治疗前的欧洲脑卒中量表评分为46± 8,治疗6 h后的为62±5,1个月后已恢复到86±6,术后7 d生活能力基本恢复,以上的评分均有同一位医师完成。

3 讨论

脑血栓是指某支脑部动脉因血管病变而导致管腔狭窄,发生急性脑缺氧、缺血而导致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3]。其致残率较高,而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经溶栓治疗,大约有50%的患者可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因此脑血栓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常用的溶栓剂主要有以下三类:纤维蛋白非选择性溶栓剂[链激酶(SK)、尿激酶(UK)],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新型溶栓剂。尿激酶由于具有可及时改善脑部微循环,防止脑水肿,抗凝溶栓和改善脑细胞代谢、价格低廉,因此在溶栓中应用的比较广。本文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后6 h的ESS评分就高于治疗前,术后7 d基本上恢复生活能力,以上表明尿激酶在脑血栓的溶栓治疗中效果显著。

FIB作为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急性期反应性蛋白,在体内可迅速的参与凝血、止血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4],FIB是通过其高凝态来促进血栓形成,可能的机制为高凝态的FIB可减慢血流速度,进而加速血栓的形成,因此其含量的高低被用于脑血栓发病的危险评价。D-二聚体作为纤维溶解酶水解纤维蛋白交联体的产物,其含量的变化可用于推测继发性纤溶的情况,故常被用于溶栓的效果评价[5]。本文将两者联合检测作为评价溶栓的指标发现,在治疗3 h后,血浆FIB的含量下降,D-二聚体的水平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进行溶栓的作用,造成血浆FIB下降,同时伴随着大量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大量的生成,尽管3 h的FIB水平还高于对照组,但在3 d的时候已基本上恢复正常,D-二聚体在治疗3 d后也基本上恢复正常,这表明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已恢复。资料表明,患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在脑血栓形成之前就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血浆FIB和DD的检测对于脑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这更加支持了本文的结论。

血浆中FIB和D-二聚体的联合测定可以有效的反应脑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的情况,不仅可用于溶栓效果的评价,还可以用于心血管栓塞事件的预测,在脑血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Helling H,Schenk HJ,Pindur G,et al.Fibrinolytic and procoagulant activity in septic and haemorrhagic shock.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0,45:295-300.

2 秦苏,李健.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6:66-67.

3 Kabrhel C,Mark Courtney D,Camargo CA Jr,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D-dimer results i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pulmonary embolism.Acad Emerg Med,2010,17:589-597.

4 张文勇.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临床效果评价.吉林医学,2010,31: 2617-2618.

5 张永花,刘晓玲.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7例临床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9,21:325.

猜你喜欢
脑血栓纤溶尿激酶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