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2011-03-06 08:46韩秀华白向利张树芸
河北医药 2011年11期
关键词:标准分护患癌症

韩秀华 白向利 张树芸

癌症一旦确诊对患者就意味着极度的痛苦与死亡,大部分患者会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其中抑郁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危机[1]。有关报道显示,癌症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国外为10% ~15%[2],国内为25.8% ~58.0%[3]。有效的心理沟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本研究就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为恶性肿瘤患者情绪障碍的护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31日至2010年11月30日我院收治已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2±12)岁。纳入标准:(1)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定,标准分在53分以上者。(2)知情同意者。(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者。(4)接受化疗、手术或其他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5)预计生存期大于6个月者。排除标准:(1)服用镇静剂、抗抑郁药物者。(2)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和沟通障碍者。(3)合并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者。(4)住院时间小于5周者。(5)不能坚持者。

1.2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在年龄、性别比、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及肿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实施心理干预者的要求:①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③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具有良好的护患沟通及信息交流技巧,护患关系融恰。

1.2.2 时间安排:干预时间为入院后1周开始至出院前1周结束。干预次数一般为8~16次,每次30~60 min,一般以午休后晚餐前为宜,避开患者治疗、检查、护理、进餐、休息时间。

1.2.3 干预方案:干预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心理干预,进行治疗性沟通、教育性干预、放松训练、音乐诱导治疗与疏泄支持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临床常规教育与生活指导。

1.2.3.1 治疗性沟通:治疗性沟通系统包括一般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一般性沟通是通过一般性交谈熟悉患者的基本资料,了解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其建立和谐、信任的治疗关系。评估性沟通是在一般性沟通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对疾病、手术、化疗及相关治疗信息掌握的程度及态度,掌握其心理动态及情绪变化,明确存在的心理问题。治疗性沟通是干预者在护患双方彼此信任的基础上,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干预,帮助其纠正不良的思维及情绪状态,建立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1.2.3.2 教育性干预:通过治疗性沟通,找出患者需迫切解决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正确的疾病知识、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减轻由疾病、预后以及各种复杂治疗产生的抑郁等情绪障碍,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行为,掌握正确的应对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3.3 放松训练:通过渐进性有序的松弛肌肉配合深呼吸与内外环境想象,改善躯体及心理功能紊乱状态,达到全身整体放松。缓解或消除大脑皮层的不良兴奋灶,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缓解抑郁等消极情绪。

1.2.3.4 音乐诱导治疗:是运用音乐特质对人的影响,协助个人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达到生理、心理、情绪的整合。根据患者情绪障碍的类型,选择恬静、舒畅、激励的乐曲进行“对症配乐”,每次欣赏音乐30~60 min,一般干预8~10次。

1.2.3.5 疏泄支持治疗:鼓励患者表达出所有他们关心的有关疾病的问题及与疾病相关的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干预者以治疗性语言针对患者的困惑给予解释、鼓励、安慰和保证,让其通过各种方式尽情疏泄内心感受,减少其心理痛苦和躯体症状。

1.3 评定工具

1.3.1 一般性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病变部位以及临床诊断、是否知情、是否伴有疼痛等。

1.3.2 自评抑郁量表(SDS)[4]该表由Zung于1965年编制,是国内、外临床上评定抑郁情绪最常用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情绪的轻重程度。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个条目相当于1个有关症状,反映抑郁情绪状态4组特异性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及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一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法,20个条目中有10项为正序计分,依次为1、2、3、4分;10项为反序计分(带*标志者),依次为4、3、2、1分。把20个项目的各项分数相加,即得到总粗分,标准分=1.25×总粗分,标准分越高抑郁程度越重。按中国常模SDS的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已被广泛使用。

1.4 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恶性肿瘤患者入院后1周发放问卷,于本次住院出院前最后1周再次评估,问卷再次发放,间隔时间4~8周。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抑郁情绪标准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前2组间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干预后2组间抑郁情绪标准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前后抑郁情绪得分比较 n=50,分,±s

表1 心理干预前后抑郁情绪得分比较 n=50,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P值干预组57±5 47±6 <0.01对照组 56±5 55±6 >0.05 P值 >0.05 <0.01

3 讨论

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过程。治疗性沟通[4]是应用整体护理、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等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以护理人员为主导,以患者及其家属和相关社会人员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参照护理程序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患者在疾病诊疗与护理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确定每次问题主题。在约定的时间与环境中,为患者解决客观存在的生物、心理、精神、文化及社会支持系统中变化或动态的健康问题,所进行的一系列护患沟通活动。本研究将心理干预与治疗性沟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可人为调控以及可客观评价的干预方式。进而帮助患者应对与适应不能改变的环境和状况,学会有效地与人相处,克服抑郁等情绪障碍。

本研究根据目前临床恶性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式,经效果评价得以证实,本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情绪,使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应对,引导其进行心身全面调整,合理营养,改善睡眠,加强锻炼,掌握症状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生命质量。同时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掌握心理学知识及有效的护患沟通技巧,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角色转变,更好的体现护理工作人性关爱的内涵。

1 李彩云.癌症患者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护理研究,2004,18:1140-1142.

2 吴晴,王崇顺,周小寒,等.癌症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癌症,1998,17:380.

3 陆敏,徐荷分,夏媛媛,等.癌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1999,13:187.

4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4-38.

猜你喜欢
标准分护患癌症
体检发现的结节,离癌症有多远?
癌症“偏爱”那些人?
对癌症要恩威并施
不如拥抱癌症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的分层教学下教学质量量化模型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重新认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