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同危机视角下的学生党员社会认同浅析*

2011-03-13 04:41
关键词:内化学生党员危机

纪 英

(福建农林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优秀的一部分,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发展方向,而学生党员更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大学生的标兵和领头羊,是党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1]。目前,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学术界对大学生党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除了对该特殊群体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素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外,基于认同危机应对视角下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研究,对深入有效的学生党员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社会认同理论源于欧洲,是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其基本观点是: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原则(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该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社会类化的心理机制,也就是探讨个人如何与一个或多个社会类别、社会群体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2]。

二、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内涵

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是指学生党员自身认识到他(她)属于党员这个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党员带给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它是所有的学生党员这一类别的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

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最初源于党员身份,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党员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经历三个基本的历程:类化(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和比较(comparison)。即首先,学生把自己编入党员群体,接着认为自己拥有该群体成员的普遍特征,最后评价自己认同的党员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优劣、地位和声誉。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学生就会离开党员群体或者想办法实现积极区分群体。所以,在探索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基础上,如何应对认同危机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三、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环节

对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形成环节的认识和把握,是理解学生党员认同的关键内容。根据认同理论和学生党员的实际,其社会认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发生

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学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新生血液的重要力量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社会制度构成了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学生党员社会认同是全体学生党员得出的自我描述,强调的是自我概念,是对相同的认可和接受或者共享,但认同之所以发生,恰恰是建立在差异这一基础之上的,即是学生党员认同的差异性。具体地说,在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发生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自我的扩大,把自己纳入党员行列中,确认党员的共同身份;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自我的设限,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开,划清二者之间的界限,即排他,这是学生党员社会认同何以可能性的微观方面。

(二)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适应

学生认识的社会适应是认同适应的前提。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中顺应外部客观条件,有目的地选择、内化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内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的过程就是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适应,它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一个包括内化、调节等动态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党员带着积极性、主动性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和众多的思想作独立思考,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内化情感、调适自我行为。

(三)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内化和顺应

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内化即将党员群体的规则和惯例最大限度地与学生党员自身已有的认识结构相结合,不单要把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适应主体化,还要在自我构建中内化党员规范。同时,有必要是要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现实,它是学生党员对某种高尚的价值观、科学的生活方式、态度以及榜样的期待和仿效。

四、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危机的现状

当学生党员在社会认同环节出现错位时,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危机就产生了。认同自身具有内敛性和外散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危机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学生党员认同危机是针对学生党员自我感觉而产生和起作用的,是对内在深度感所形成的危机;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危机是针对自身与他者的关系以及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地位感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或者简单地说,学生党员社会危机发生在两个层面上:学生党员自我的认同和集体的认同。

学生党员自我认同危机表现在,学生党员的归属感危机和责任异化危机上。归属感危机主要是学生党员缺乏归属感,是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冲突。角色认知不清,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角色特征,特别是不能很好地承担共产党员的角色责任。责任感异化危机主要是指学生党员在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时,对赋予社会期望的党员角色所承载的社会责任的逃避和惧怕。学生党员在角色行为过程中主观能动性不够,角色期望有冲突,且责任的异化导致学生党员对事物的是非观以及道德准则和衡量标准产生偏差,只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缺乏对周围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党员意识淡薄和党性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不能发挥党员应有的作用,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党员的集体认同危机主要是指他人和社会对学生党员个体的认可与学生个体其期待的认可产生的冲突。一方面是学生党员与其他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危机;另一方面是学生党员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危机。得到社会承认是得到社会认同的一种标志,大学生党员想要拥有的身份得不到社会认可和承认或是面临未被社会承认和误解时,大学生党员就会产生社会身份认同危机。目前国际社会思潮、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是非面前容易迷失方向;社会上个别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搞不正之风,损害群众利益,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党在学生中的形象,从而引起学生党员集体认同危机。

五、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危机应对

以学生党员社会认同的环节为基础,构建学生党员社会认同机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来处理应对学生党员的自我认同危机和集体认同危机就成为培养学生党员的一个课题。

(一)学生党员社会认同机制构建

学生党员的认同形成是在其个体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学生个体意识发展的结果,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学生党员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该互动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党员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学生党员自我与他者互动关系上。

学生党员与生活环境的互动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仍是21世纪党员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理性选择,这种选择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3]。同时,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和氛围的熏陶,一方面学生党员在这些社会情景中开展认识和实践活动,受其制约;另一方面,这些环境系统又具有塑造学生党员的功能。

学生党员自我与他者互动上,学生党员社会认同不仅包含着认知,而且还包含着双向和互动的,甚至是平等的信任和承诺,这就增加了社会人际关系的稳定性。有意义的他者如培养人对学生党员自我观念的行程尤为重要,通过和培养人之间的互动,学生党员自我才能理解自我所在的环境并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加以内化,即与共产主义信仰、思想观念发生互动,从而再与物质对象互动,达到支配和驾驭物质对象。就在这不断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党员自我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与培养人或者有意义的他者交融。

根据马西亚(Marcia)对认同的研究[4],我们认为学生党员社会认同机制中有两个心理社会指标:一是危机(crisis),即是学生党员会有危机感,是学生想要尝试党员角色和寻找美好理念的感觉;二是承诺(commitment),即学生克服危机之后为自己找到党员的自我定义,并为自己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立足之地。如图1所示。

(二)学生党员社会认同危机处理

在学生党员社会认同中,学生党员认同的发生、适应、内化和顺应是学生党员的主观方面的因素,角色期望和学生党员的集体社会性认同是他者或者社会环境对学生党员角色执行的信息反馈与期望,属于客观方面的因素。学生党员要保持较高的社会认同度,首先要通过自我党员认同和认同内化、顺应等主观努力,才能取得人民群众对其社会认同度的客观效果。

1.自我认同的意识的强化归属感的归位,责任感的承担是提高学生党员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学生党员对自身角色有一个科学的认知,确保认同的发生,并尽可能的强化自身对党员角色的认同和内化。首先,要使得学生党员自身认识到他(她)属于党员这个群体,不单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还要增强党性修养,在思想上、行动上处处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其次,要拥有党员的普遍特征,在工作姿态上争先恐后;在精神状态上争当先锋;在思维能力上识见于先;在思想品德先人后己;在生活作风上吃苦在先;在改革开放中作先行者;在落实责任上当先行官;在观念更新上做先导;在树立正气上开先河等[5]。

2.通过认同机制,做好系统引导和教育

生活环境对学生党员认同的约束的同时对其也具有塑造功能,通过该认同机制,以构建一系列的制度为切入点,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规范其角色行为,内化、顺应社会期待。如以系统化机制建设为根本保障,搭建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养成机制、学生党员的能力增长机制、学生党员的责任落实机制、学生党员行为约束机制、学生党员进步激励机制、学生党员考评机制等机制;以党校为依托,建立长期受教育机制,构建符合学生党员思想成长规律的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新形式、新方法,提高学生党员教育活动实效等等。

3.培育合理的社会认同观念

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与不断发展社会变迁和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息息相关。从社会制度、法制体系以及行为规范等角度构筑的学生党员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是学生党员的社会认同培育路径之一。因此,培育合理的、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教育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认同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45.

[2]HENRI TAJFEL.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胡锦涛.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新华文摘,2007(5):1-2.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06.

[5]陈玉君.从先进性视角看高校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养[J]. 职业与教育,2006(32):62-64.

猜你喜欢
内化学生党员危机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从知识内化视角看翻转课堂
“声”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