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2011-03-18 21:25刘利民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协同工业服务

□刘利民

(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宁波 315100)

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刘利民

(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宁波 315100)

产业协同创新是解决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产业普遍存在的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内部协同、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间协同、工业设计产业链上成员间协同及创新网络成员间协同的耦合。

工业设计;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网络

一、引言

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关于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是: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工业设计产业是创意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交叉部分,是创意产业中与制造业结合度最高,提升附加值能力最强的部分。当前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浪潮风起云涌,工业设计产业在提升区域经济和文化水平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也在不断彰显。就我国现实情况看,工业设计产业尽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整体规模仍较小、结构也不尽合理,且产业形态多样而分散;在企业设计研发方面,大多数企业的设计研发投入不足,设计专利意识薄弱,缺乏设计管理,尚未形成原创性的设计研发能力、专业实力与创新竞争力。这种情况导致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成为目前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协同不应仅仅是成员企业机器设备等资源的简单连接,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能力,从而实现协同创新。因此,改变原有的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工业设计的全程协同创新,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正沿着“个体创新—联合创新—技术创新协同”的路线演变,基于供应链的技术创新协同将成为集成创新的重要范式。路甬祥 (2002)[1]认为当前技术创新的特点是技术内容的集成化和实现主体的分散化。当技术创新协同企业的管理水平整体较高时,协同对创新的有利影响增加 (Anand&Khan-na,2000[2];Powell,1996[3];Takeishi,2001[4]),具有更多协同经验或联盟管理手段的企业明显优于那些没有联盟管理能力的企业。许庆瑞等 (2006)[5]提出:要平衡短期竞争优势和长期能力发展,企业的创新方式必须从传统的职能整合发展到创新协同。学者们对于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的创新协同、供应链企业间的创新协同、集群企业的创新协同,关于产业层面的协同创新的研究不多。在仅有的几项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的研究,如张丽(2010)[6],也都侧重于协同创新的效应,对协同创新模式即如何实现协同创新研究不足。

二、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

(一)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协同 (Synergy)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协同在本质上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之间的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协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通过对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方式创造价值。

协同创新 (Cooperation/Synergy Innovation)是指企业创新相关要素有机配合,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的过程。

据此,本文认为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就是指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以及客户等通过相互协同及反复的非线性作用,产生企业自身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创新效应的过程。其核心是“整合资源、提升层次”。

(二)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要素

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要素包括创新的主体要素 (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 (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具有输出技术知识、产品和实现产业化效益三种功能。其中,主体要素中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主体、活动主体及成果应用主体。

协同创新的纽带是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独立于制造企业、科研机构、用户企业之外,为三方服务,是实现三方协同创新的最佳结合点。协同创新是在产学研用协同下完成的,其核心是产学研用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法规、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

三、工业设计产业的协同创新框架

协同创新要求必须打破企业的边界,让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各种形式更多地参与到工业设计企业的创新体系中来,使他们成为重要创新源。因此我们建立了以下以创新为主线,反映协同创新各职能 (部门)关系的模型,它具备以下特点:⑴反映创新过程中主要职能 (部门)的互动关系;⑵体现协同创新相关要素的影响和制约;⑶协同创新处于开放的系统之中。

(一)企业内部创新协同

无论是工业设计企业还是制造业自身的设计部门,企业内部资源都是企业的主要资源,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就是将企业内部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协同起来,以最大化它们的使用效率。

1.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创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项目实施时,没有相应进行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8]。当前,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没有在战略层次上形成协同管理的理念。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创新,缺乏创新项目之间的有机连接,缺乏各要素的动态组合,缺乏创新与公司整体战略的高度协同。第二,没有在操作层面形成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匹配机制。企业管理者普遍推崇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以为这样可以达到企业生产的高度秩序化,对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条件认识不足,文化类型与组织结构的匹配度不高。

2.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工艺设计和制造环节是相分离的,设计部门在设计图纸完成后交给制造部门,由制造部门组织生产,这种产品开发的线性模式存在的缺陷是明显的。在制造阶段设计图纸的修改较大,制造成本较高;流水式作业导致产品开发周期延长,进而导致可能的市场机会的丧失;由于两个部门存在不同的目标和取向,设计部门对产品的性能较为注重,制造部门更关心制造效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组建产品—工艺设计部门或跨职能小组,由小组来负责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或者在一个项目周期内,将设计和制造职能整合在一个组织内,提高信息交流质量。

(二)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协同

制造型企业在自主开发的过程中把相关非核心部分外包给第三方设计机构的情况下,制造企业同样必须与工业设计企业产生交易和互动,因而两者间也必须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信息共享是实现协同的起点,它是指为双方决策者准时获取和传递相关信息以计划和控制外包运作的活动。外包合作双方必须共享数据信息,它包括:交付计划、需求预测等。有效的信息共享可以为公司之间不同职能的一致行动奠定共同的基础;其次,双方要实现运营及决策的同步化。它是指外包合作双方为降低外包运营总成本水平而在运营和决策方面进行充分地协调和配合。例如,为了获取更高利润水平,制造企业希望设计成本更低,而设计企业为了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需要扩大设计投入,其设计成本会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双方进行共同协商。

(三)工业设计产业链上成员间协同

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设计,随着工业加工能力的深入以及现代工业设计由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化,工业设计的理念已经从产品性能研发、外观设计延伸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包括了平面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直至传统手工艺设计等众多相关行业,工业设计的对象也由工业产品扩展到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因此工业设计产业链也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上游的网络服务业、模具加工业、钣金加工业等;中游的工业设计企业以及下游的制造企业,从而形成了一个分布广泛的、动态的、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共享的产品设计开发网络组织。在这条产业链内,产品的各种开发设计活动得到高效地执行,链中的所有参与者经历从概念设计直至产品投放市场的整个过程。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应当建立材料以及相关制造配套的供应价值链,与上游企业以及下游企业在信息以及资金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四)工业设计创新网络成员间的协同

由于工业设计行业自身资源有限,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以及资源外寻的特点,工业设计企业应充分协同企业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能的目的。因此与外部创新网络①1991年 Freeman在 Research Policy上发表文章,最早使用了“创新网络”或“创新者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 or networks of innovators)概念,并认为创新网络是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的协同非常重要[9]。创新网络体系是以工业设计企业为创新主体,制造企业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的发展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支持,中介机构则是联结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桥梁;创新环境则是支撑创新网络体系有效运转的基本保障,包括市场环境、政府扶持、硬件环境和文化氛围等。

在以工业设计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网络的良性循环运转下,其创新过程与一般的工业设计创新活动有所区别。知识活动的外溢效应使得整个网络内成员彼此受益;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又通过产业支持促进理论知识的再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不断积累,技能在人员之间传递,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从整体来看,网络式的协同创新机制为工业设计活动提供了一种其他组织模式难以获得的动力来源和传播途径,提高了工业设计企业以及制造企业获得创新资源即隐性知识的能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活动的发展。

以上四种协同模式中,企业内部协同是基础,制造企业和设计企业间的协同是关键,产业链上的协同是重点,产学研合作,实现创新网络成员间的协同是突破口。多方参与创新将会大大提高创新的绩效,创新成本由于分担到整个价值链而大为降低。同时,由于外包、竞合、战略联盟和虚拟团队等组织形式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边界跨越了地区、行业甚至国家的限制,促进工业设计的全球化,创新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四、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实现的路径

(一)工业设计业与制造业联动,打造工业设计产业链

工业设计行业必须找准当地制造业的特点,从不同层次为制造业提供有效、便利、适时和个性化的服务,使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能够相互融合、促进,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优势,形成对制造业的强大辐射作用。成功的工业设计应该是制造企业与设计企业高度协作的产物。实现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协同有赖于制造业和工业设计企业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从而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深圳“设计之都”乃至香港设计中心的成功运作都是得益于珠三角强大的电子、家电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并与产业基础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因此,从制造业本身寻找支撑,并与制造业形成有效互动,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才能得以很好的发展。

(二)产学研对接,形成创新网络

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在工业设计领域的特长,为工业设计的产学研合作开辟多种渠道,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创新发展。

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工业设计机构和创意企业与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请进来、走出去,提升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工业设计创意等相关专业,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校在设计街区开展实习、培训等活动,为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重视设计中介服务功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大量中介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协同创新的实现形成离不开中介机构的作用。

结合产业特点组建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设计资源整合、设计商务模式、设计服务平台、设计促进机制、设计交流机制等方面发挥作用,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时开发新项目,催生小企业,向企业初创者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解决创业初期的突出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同时应创新中介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中介机构应根据创新活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专业服务。科技中介机构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在信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力求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支持服务。另外,要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应该重视科技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支撑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形成联系广泛、资源优势明显的社会化协作网络,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使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得到加强,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

(四)加强合作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加强工业设计创意人才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采取企业服务外包的方式,推动工业设计及创意产业机构的集聚,促进设计创意成果的转化和传统工业优势产业的提升。组织开展设计创意的高层论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产业对接、宣传推介、人才招聘等专项活动,集聚分散在各地的著名商家和业内人士,交流信息,扩大合作,提高工业设计水平。

发挥设计街区的核心、辐射作用,依托各地国家高新区、投资创业中心、工业园区等资源优势,设立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孵化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实现资源的合作、共享。

(五)搭建工业设计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创新资源

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基本框架是:以信息支持服务平台为主导,构建信息服务、融资担保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等五个方面服务平台子体系,每个子体系都有若干核心服务机构支撑,最终建成“一站式”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由核心服务机构发起,政府部门支持,联合社会中介机构组建服务联盟,形成服务网络。

[1]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 [J].求是,2002,(20):6-20.

[2]BharatN.Anand,Tarun Khanna.Do firms learn to create value?The case of allianc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295-315.

[3]Powell,WalterW.,Koput,K.W.and 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control of innovation: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1):116-145.

[4]Takeishi,A..Bridging inter-and intra-fir m boundaries:management of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automobile product develop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03-433.

[5] 许庆瑞.应用全面创新管理提高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09,(S1):1-6.

[6] 张丽.长三角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 ,2010,(2):39-41.

[7] 柳冠中.原创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链创新[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8,(11):44-48.

[8]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10-15.

[9]Cornfield,D.B..Worker,Manager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M].New York:Plenum Press,1987.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 odel in IndustrialDesign Industry

Liu Li-min
(School ofModern Logistics,ZhejiangWanliUniversity,Ningbo 315100,China)

Industr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best solution to solve currentwidespread domestic problems that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y are s mall,and have low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An effective innovation model of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y is an coupling of inner business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on bet ween industrial design business and manufactures,collaboration among the members in the chain of industrial design and collaboration in innovation net work.

industrial design industry;industry chai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novation network

F279.23

A

1003-4919(2011)01-0049-04

2010-11-14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宁波工业设计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与平台构建”(编号:G09-A37)、宁波市软科学项目“宁波地区工业分包网络推广应用模式研究”(编号:2010A10004)的阶段性成果

刘利民 (1979— ),女,辽宁朝阳人,浙江万里学院讲师、辽宁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国际贸易。

猜你喜欢
协同工业服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工业人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