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一个文献综述

2011-03-18 21:25刘亦晴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西部人才研究

□刘亦晴 胡 鹏

(1、2.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赣州 341000)

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一个文献综述

□刘亦晴1胡 鹏2

(1、2.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赣州 341000)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关于中西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中西部人才流失的现状研究、中西部人才流失原因分析和中西部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进一步对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文献综述

20世纪 80年代末,人才流失问题才进入我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尽管起步较晚,但有关“人才流失”的问题,现在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自 2000年以来,有关中西部人才问题的文献达 112篇,其中人才流失问题的共有 45篇,占总数的 40%强。其中单独研究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分别有 7篇和 24篇,把中西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有 14篇。经过归类整理,发现已有文献在借鉴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在人才流失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为更好地研究中西部人才问题,本文拟对现有关于中西部人才流失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期望能对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提供价值。

一、中西部人才流失现状研究

从现有文献中可以发现研究者对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状况的具体数据作了大量的工作,覆盖的省区多,数据获取的方式途径各异,对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状况有较强的说服力。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张胜冰在对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中以山西和湖北教育系统的人才流失作为研究依据,调查显示:山西省 2005年有近 20所高校,有 1400多名教师调离原校,青年教师占调出总数的 70%。武汉有 15000多名高学历人才移民海外各地;尤其是硕士、博士毕业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两年后就开始外流[1];蒋桂芳在探寻中部塌陷的人才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对中部六省的人才流失做了详尽描述,从对中部六省的数据统计中得出人才流失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影响着中部崛起[2];张体勋等在对西部地区人才战略探讨中对西部地区中高级专业人才流失做了数据统计,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流失。近年仅西北地区调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科技人员就超过 315万,多为中高级专业人才。所有这些流出的人才往往正是西部地区紧缺的人才和业务骨干[3];胡旭红等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考中对西部省份改革开放 20年 (1979─1999)间的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流失做了数字统计,从 1979年到 1999年,西部调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约 1.3万人,70%为高级管理人员和科研教学骨干[4]。

通过以上文献发现,学者们除了考察人才流失数据外,还对西部人才流失的主要形式和特征表现作了分析研究。陈文新等指出西部人才流失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职人才的流失,二是学生人才的流失。鲁建彪、艾比布拉·胡贾、许湖等指出,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具有:人才流失范围广、人才流失量大、人才流失层次高、人才流失关键技术岗位多和流失人才年富力强的等特征。

二、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关于“人才流失”原因在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中国学者从近 10年来才开始重视对“人才流失”的研究,现有对中西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原因,即环境原因、管理机制原因、政策原因及历史原因等。

1.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环境分析

刘晓宁 (2007)、鲁建彪 (2005)及章洪丽 (2005)等人才生态理论认为环境是人才赖以生存及发挥作用的基础,环境的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的去留。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有的西部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物资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教环境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其人才的流失[5,6,7]。

陈文新 (2006)、文湘 (2007)及杨玉萍 (2001)一致认为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活条件和工作生活环境方面存在过大的差距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明确指出经济物资环境与人才流失存在着必然联系[8,9,10]。

周桂荣等 (2005)、曾志浩 (2001)等认为一个地区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对人才的流动同样具有导向作用。与沿海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在这一方面同样体现出了自身不少的劣势,进而导致人才流失[11,12]。

鲁建彪 (2005)及章洪丽 (2005)等认为良好的科教环境对培养、保留和集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科研基地的建设是聚集人才的重要手段[6,7]。

韩朝晨 (2002)、王宏源 (2003)等认为,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大多数居民文化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及尊重人才的时候氛围不浓厚也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关键因素之一[13,14]。

2.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管理机制原因分析

现有文献中学者们分别从人才的选拔、评价、激励及培养等管理机制分析了人才流失的原因。

阎世平 (2005)认为,西部人才流失的体制原因有:一是没有建立一套公平的人才激励机制。二是受限于发展事业的物质条件,引进时热情欢迎,引进后坐冷板凳。三是管理混乱,制度缺乏普适性[15]。

郭金龙 (2000)及张萍等 (2003)认为,中西部地区人才的管理方式落后。为了留住人才,中西部一些地区往往采取管卡压的办法限制人才流动。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弊端很大,既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16,17]。

郝婷 (2006)认为,人才价值评估体现等关键性问题难以解决,人才管理机制缺乏活力,功能钝化,严重影响了人才市场运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人才流失[18]。

3.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政策原因分析

宋文杰 (2007)认为,中部地区经济环境总体疲软,缺乏面向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才智的优惠政策。现有的这些政策措施由于缺乏面向广大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措施,虽然能在短期内发挥较明显的作用,但无法解决人才短缺、技术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的根本问题[19]。

韩朝晨 (2002)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人才政策落实不够。虽然政策制订不比其他地区迟,但真正的实施却阻碍重重,往往造成人才再度流失,增加了人才引进成本[13]。

文湘 (2007)、陈文新 (2006)及杨玉萍 (2001)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政策因素对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历史原因分析

李晓霞 (2000)认为,历史的渊源也是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的原因之一。一大批五六十年代支边的人才和历年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落后地区的开发以后,“落叶归根”的思想使他们带着两鬓白霜回归故乡,离开了西部[20]。

杨玉萍 (2001)认为,近 10年西部人才流失也有一个历史因素。解放不久至“文革”中,党和国家以各种不同政策措施鼓励大城市和沿海大学生、知识青年“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到西部落后地区工作,创造了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城、酒泉卫星城、地质油田勘探、世界屋脊交通等人间奇迹。目前这一代人已退休,由于政策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包括其子女回到了大城市,客观上造成一大批“孔雀东南飞”[10]。

三、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对策研究

从搜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人才保留策略的思考较多,研究者在深入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后,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学者们提出了不少人才保持策略。通过我们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归纳,认为目前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人才环境

张萍等 (2003)认为西部地区要尽量提高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信等生活条件,帮助人才解决户口、家庭安排、子女入学和就业等后顾之忧。同时还要提供良好的办公设备、试验设施、信息资料、科研经费、辅助人员等工作条件,使人才能够高效率的工作[17]。

张志新 (2006)等强调了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遏制人才流失的重要。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起“领头羊”作用的人才,人才工程的结构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不仅仅是培养几个高学历的干部,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去培养、开发西部地区所需的人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我用”的精神,做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引进工作[21]。

周桂荣等(2005)认为,应该建立和完善有关就业培训、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合理竞争、人员招聘解聘、人才流动争议仲裁、人才市场管理等法律法规,特别是应对人才流动中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规加以完善,以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11]。

张鑫等 (2002)认为,中西部地区应积极推进教育的深化改革,建立以基础教育为保障,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多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同时在培养方式上,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努力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22]。

2.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体制

人才管理体制的构建同样是许多学者的研究内容。现有研究对人才的选拔制度、使用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及培养制度等的改进作了较多的探索。

廖启云 (2004)分别从建立中西部地区人才的选拔体系和完善中西部地区人才的体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23]。鲁建彪 (2006)从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上和人才的宽容度方面提出要建立一个与业绩和贡献相符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领导者对人才不但要有宽容护短的气度,而且要有提携超己的胸怀[6]。

3.加强对中西部人才的政策体系构建

祝影等 (2003)认为,一要尽快制定出台西部地区人才开发与建设实施意见。二要加大对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如设立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基金,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等经费资助上予以倾斜以及出台政策,鼓励和调动各种投资基金和各种捐款参与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三要推动中央国家机关和中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合作[24]。

湖南省人事厅课题组 (2006)认为,中部六省市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协调,努力实现中部六省市人才流动的“零体制障碍”和“零体制成本”。同时加强人才评价与激励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统一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实现中部六省市范围内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互认,逐步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25]。

苗德雨 (2002)认为,要营造鼓励人才向西部流动的政策环境,对到西部的人才,实行来去自由;在职务晋升、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与原单位同岗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其他地区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各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可实行报酬与创造的经济效益挂钩,也可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总之,要使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26]。

郭金龙 (2003)认为,要实行特殊的人才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在工作待遇、职称职务、科研成果奖励、户籍管理等方面向科技人才实行重点倾斜。在部分企业中进行试点,从近年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对做出特殊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给予重奖,也可以以股权的形式奖励给主要经营者[16]。

四、现有中西部人才流失研究评析

综上可见,中西部人才流失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程度不同的研究,通过各种途径的数据对中西部人才流失状况作了具体的描述,在流失原因分析方面,也不乏深入、独到的见解,对于解决人才流失问题的对策也作了大量深入而有益的探讨,对我们进一步对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当然,现有研究也还有诸多应该改进的方面。

1.从人才流失数据方面看,(1)现有数据大部分反映的是 20世纪 80年代至 21世纪前三年的情况,近年的数据没有涉及。这是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减弱呢还是中西部人才流失状况改善了呢?值得我们思考。(2)现有数据对中部地区人才流失的研究明显少于西部地区,其原因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中部地区人才流失更为严重,还是中部地区人才流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值得思考。

2.从研究对象看,现有研究涉及的人才只是整体人才的一部分,即主要关注了专业技术人才、科教人才及大中专学生,而基本没有涉及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的流失情况。应该说专业技术人才对地方社会发展、经济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但其他类别的人才同样非常重要,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给予各类人才流失更全面的注意。

3.从研究覆盖的时空看,大多数研究名为中部或中西部人才流失,但实际大多研究是立足一个或几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在某个时间段的流失状况讨论,缺乏对中西部整体的研究,这样难以找到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共性,从而难以给宏观决策者提供战略价值的人才流失对策。

4.在人才流失对策研究方面,着眼环境、政策制度的多,联系经济发展的少,微观层面的对策多,整体宏观的对策少,这样就弱化了学界在中西部人才流失问题研究的价值。

[1]张胜冰,吉宇.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4):28-30.

[2]蒋桂芳.中部塌陷的人才因素及对策 [J].经济经纬,2006,(5):

[3]张体勋,冯冬燕,孙晓华.西部地区人才战略探讨 [J].人口与经济,2003,(1):35-39.

[4]胡旭红,曲则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 ,2006,(11):5-6.

[5]刘晓宁.我国西部地区人才保留体系构建[D].苏州大学,2007.

[6]鲁建彪.西部民族地区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108-112.

[7]章洪丽.浅议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7):12-14.

[8]陈文新,田静.西部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J].中国市场,2006,(10):66-67.

[9]文湘.论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J].攀登,2007,(6):116-119.

[10]杨玉萍.西部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7):15-17.

[11]周桂荣,杜卓.我国科技人才区域分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6):19-23.

[12]曾志浩.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剖析及对策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经济管理版),2001,(12):86-88.

[13]韩朝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考[J].组织人事学研究,2002,(3):36-38.

[14]王宏源.“入世”后中西部人才环境亟待优化 [J].人才瞭望 ,2002,(9):40-41.

[15]阎世平.对西部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5,(1):114-116.

[16]郭金龙.论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开发问题[J].中国人才,2000,(4):13-14.

[17]张萍,刘青.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及策略分析[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6):17-20.

[18]郝婷,张丽萍,郭向平.西部地区以创新思路实施人才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6,(1):104-107.

[19]宋文杰,杨克非.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J].科技资讯,2007,(1):121.

[20]李晓霞.西部开发中的人才问题[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0,(12):57-59.

[21]张志新.关于西部经济增长与人才引进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6,(3):36-38.

[22]张鑫,赖磊.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比较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3-36.

[23]廖启云.对建立中西部人才选拔使用体系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4):134-135.

[24]祝影,符钢战,包惠.西部人才开发政策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济,2007,(15).

[25]湖南省人事厅课题组.区域人才开发与中部崛起[J].中国人才,2006,(1):45-46.

[26]苗得雨.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探讨[J].天府新论 ,2002,(6):47-50.

TheM idwest Bra in-Dra in:A L iterature Review

Liu Yi-qing1,Hu Peng2
(1,2.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Jiangxi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

Since 1980s,regarding theMidwest brain-drain problem,Chinese scholars havemainly focused their researcheson theMidwest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theMidwest brain-drain cause analysis and theMidwest brain-drain counter measures.These studies about theMidwest brain-drain problem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to our further study.

theMidwest;brain-drain;literature review

C913

A

1003-4919(2011)01-0068-04

2010-11-0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问题研究”(编号:08BJY042)的阶段性成果

1.刘亦晴 (1977— ),女,湖南邵阳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2.胡鹏 (1986—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中西部人才研究
“天宫课堂”在中西部青少年中点燃航天梦
人才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