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2011-03-19 23:32吕建炜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药理作用药理学观点

吕建炜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临夏731100)

辩证思维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体现

吕建炜

(临夏州卫生学校,甘肃临夏731100)

药理学;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现代教学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1]。教育家裴斯泰洛曾说“教学的任务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发展思维。”因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药理学作为研究药物和机体间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如何把唯物主义辩证法基本原理融入药理学教学,帮助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掌握药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难点、要点,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运用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类比联想进行多角度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进入新知识领域,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这决定了药理学与其他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间的联系。因此,药理学教学要始终贯穿联系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药理学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以达到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如讲授“降压药”内容时,不易直接切入药理学知识,而是以联系的观点让学生先回顾生理学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知识点,接着探讨高血压形成的病理学基础,然后引出“三理不分家”原理,即药物作用就是帮助病人从异常病理状态回归到正常生理状态,引导学生建立“回归模型”,主动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因素。如浮肿少尿的高血压病人,通常的发病机理是肾发生实质性病变,造成血容量蓄积而导致血压升高,治疗手段就是改善肾功能,减少血容量,所以利尿降压药便成为首选药物。

2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

药物与疾病的斗争一直处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胶着状态。青霉素刚问世时,小剂量即可治愈肺炎。而现在,即便剂量增加至600倍,治疗效果仍不明显。通常花10年左右时间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而2年后就会有细菌对它产生耐药性。近10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特别是以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为代表的“超级细菌”的出现,表明越来越多的病原菌已经发展成为多重耐药菌株,使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更多困难。这也促使人类一方面加紧研制新的抗生素;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避免滥用,以延长使用寿命。

药物的作用和机制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如干扰素最先应用于病毒性感染的治疗,后来被发现还有很好的抗恶性肿瘤作用,成为治疗癌症的常用药;治疗阴道滴虫病的传统药物甲硝唑,现被广泛用于厌氧菌感染,已成为基层医院最常用的消毒防腐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用发展的观点学习药理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3 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一切事物都是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组合而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发展。因此,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2个方面,这2个方面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药物作用于机体时,一方面产生符合用药目的的药理作用,另一方面又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其药理作用广泛,但不良反应也较多。当用于胃溃疡病人时,其抑制腺体分泌作用是药理作用,而松弛瞳孔括约肌导致的视近物模糊为不良反应;当用于虹膜睫状体炎病人时,其松弛瞳孔括约肌的作用是药理作用,而抑制腺体分泌引起的口干舌燥为不良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矛盾的观点分析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使学生树立“药物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即药物既可以治病救人,也可以将人致死。教育学生在治疗时抓住主要矛盾,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从而避免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

3.2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3]。药理学涉及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作用、用途、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庞杂。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发现同一类药物虽然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但只要掌握它们的共性,再注意个别药物的特性,就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如讲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内容时,只要精讲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再说明为了克服抗菌谱窄、易产生不良反应的缺点,又相继研制开发出8种半合成青霉素和17种头孢菌素,此时只需说明这些抗生素的改进之处即可。这样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另外25种药物,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分析和整理药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不仅有助于教师备课,更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记忆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达到概念清晰、记忆牢固和正确选用的效果。

3.3 内因和外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分析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恰当。药物作为外因,只能使机体固有功能增强或减弱,疾病能否缓解、康复主要还是取决于作为内因的机体,取决于机体抵抗力或防御机能的恢复。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疗,药物的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发挥不了作用。如讲授“降血糖药”内容时,告诉学生糖尿病治疗应遵循的原则:首先是合理控制饮食,其次是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最后才是适量地应用降血糖药物,即“管住嘴、迈开腿、再吃药”。如学生能明白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便很容易理解安慰剂的治疗效应和重作要用,从而懂得医务人员主动关心、爱护和开导病人,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利用安慰剂的潜在效应,提高药物临床疗效的重要性。

4 小结

将辩证思维引入药理学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利于学生学深、学透知识,逐步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而且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发生迁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使其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考。

[1]陈屏.药理学教学的辩证法[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2):76~77.

[2]胡彦武,于俊林.哲学原理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0):101~111.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G421

B

1671-1246(2011)05-0076-02

猜你喜欢
药理作用药理学观点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枇杷花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观点
艺术药理学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