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语义的模因理据:兼谈颜色词的功能语义

2011-03-20 05:16
外国语文 2011年5期
关键词:模因范畴原型

张 云

(东莞理工学院 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106)

1.引言

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原型理论将概念范畴化,对我们认知颜色词的原型实例和原型语义是个有效的认知手段,但是对于认识原型语义与范畴内成员即功能语义之间的联系却过于概化和笼统。模因理论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它就像一座桥梁,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很好地说明功能语义和原型语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认识颜色词的语义变迁和更好地掌握其原型语义提供了很好的认知理据。

2.颜色词的原型语义和功能语义

2.1 原型理论

原型语义建立在原型理论基础之上。原型理论来源于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坦斯坦对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他认为语义范畴建立在“家族相似性”基础之上。“我们看出,我们称之为‘词句’和‘语言’的那种东西,并没有我们所想像的那种形式上的统一性,而是一个由彼此或多或少关联的结构组成的家族。”(Wittgenstein,1953:31)语义范畴具有“中心”(典型成员)和“边缘”(非典型成员)的内部结构,范畴的中心是典型成员,即原型。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对范畴的确定是一个围绕原型建构的模糊的识别过程。”(赵艳芳,2004:61-63)“从某种意义上讲,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进行语义范畴研究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事实上人是怎样运用词义的:不考虑诸多的单个特征,而是根据类比的方法勾画出概念形象。”(杜桂枝,2003)因此,原型范畴理论强调,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共同特征,语义范畴是凭借它的原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条件建立起来的,范畴成员之间只具有家族相似性,语义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范畴成员区分只有核心成员即范畴原型、范畴边缘成员和其他范畴成员。范畴原型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共有特征最少;范畴边缘成员与该范畴成员相似的特征较少,而与其他范畴成员共性更多(Ungerer&Schmid,2001:29)。这足以说明,范畴原型和范畴成员的关系非常松散,范畴成员之间的这种松散关系不能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给成员之间的关系给出合理解释,而更多的是依据相似性获得联系。

2.2 原型语义和功能语义

可以看出,原型理论既可用来揭示和描述一个概念范畴与属于这类范畴的成员或实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个概念范畴的各种特征或所指内容之间的关系。前一种原型指的是原型实例;后一种原型指的是原型特征。从原型语义学的角度来讲,原型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认知模型(perceptual models),即通过一类事物和事件的非连贯性感知、抽象出的性能特征;(2)命题模型(propositional models),即不是直观的,但可能通过现象分析、推理或抽象得出的意义特征。人们通常对颜色词的区分是建立在感官和感觉之上。那么绿色的原型语义可为:(1)草和树一样的颜色;(2)人们认为具有树木和草的生命特点。前一项为认知特征,后一项为命题特征。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颜色词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命题模型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人们对颜色的认、受熟悉程度和经验的影响可能会有差异,如在盛产苹果的北方长大的人看来是苹果红的色彩在亚热带水果丰富的南方人眼里是荔枝红,这是当地人对生产生活的认知差异的结果。正因为各民族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同一颜色词在不同文化的读者中所引起的联想和感觉自然不一样,从而形成了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独特的功能语义。可以肯定的是,颜色词所有语义义项中,总有一个义项处于核心地位,这个核心义项就是其他义项的原型,我们就称之为原型语义;而其他义项就是在原型语义基础上向外延伸或辐射的结果,是通过特定的语义引申机制,如隐喻、转喻、联想、程式化、义域的转移等从原型语义义项发展而来,并围绕原型义项构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构成该颜色词的功能语义。下面我们来分析:

例(1)a.The tree is green.

b.Here come green boys and girls.

c.He is too green for the job.

(1)a中,“green”是人对绿色的基本的视觉认知,为这一语义范畴的中心意义,是原型语义。(1)b中,通过通感引起人们在视觉上进而在心理上引起反应,使得绿的原型语义得到延伸,体现在人的身上是生气勃勃。(1)c中,通过联想思维,把工作上的没有经验和正在成长中的树木类比,二者有相同的心理感受。b和c中“green”的意义都叫作功能语义。正如Ungerer&Schmid(2001:278)指出:一种语言中词语所表达的意义以及这些词语如何结合起来使用,取决于人们对周围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

3.颜色词原型语义的模因理据

3.1 模因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颜色词原型语义和功能语义之间的关系,我们引进模因理论。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论的基础和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Dawkins 1976年写的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里首次提出。他的学生Blackmore(1999:66)则具体提出,判断“模因”的基本依据是“模仿”,“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如此看来,模因可以指文化基因,即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可以指语言本身,任何一个语言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以语言的方式复制、传播,那它就可以成为语言模因。当我们看到某种现象出现并得到传播时,我们能够认出那是模因作用所导致。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如果将单词当做天然的语言单位,那么每个单词都是潜在的模因。比如说颜色词“绿”就是一个复制能力很强的模因,可以和其他语言构成词、短语和句子:绿茶;绿豆;红男绿女;绿肥红瘦;雕红漆绿;绿水长流。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作为模因,其成功或失败与其本身复制能力大小密切相关。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产生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表达需要对已有模因进行重复使用,还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模因。

3.2 颜色词原型语义与功能语义的模因理据

颜色词的原型语义既然通过隐喻、联想、转喻等认知的方式得到发展而衍生出众多的功能语义,那我们引进模因论可以再进行一个类比:在模因论下,原型语义就是一个强势模因,而其他功能语义就是原型语义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进行复制和传播的结果。颜色词原型语义究竟是如何具体被传播和复制的呢?何自然老师提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2007:157-158)。结合颜色词的实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传播方式中找到答案。

3.2.1 基因型模因

基因型模因指模因变异“同质异形”,即相同内容的信息直接传递或者以异形传递,这是一种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变异。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信息尽管在形式上可能与原始信息大相径庭,发生变异,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意义的传递,即复制出来的模因信息仍保留复制前的内容。(何自然,2005)

例(2)a.红旗 赤旗 丹旗 赭旗

b.红旗红卫兵赤卫队赤色丹心

c.红颜绿鬓朱口皓齿

这一组词汇涉及到与“红”有关的不同颜色词语表达。“红”最初出现是生产的发展,是一种粉红色的丝织品。代表红色的主要是“赤”和“丹”,但是限于当时的织染技术,只有贵族家庭才会有这种颜色的丝织品。“红”是在使用中逐渐独立出来的颜色词。“赭”主要是指代一种红褐色土地的颜色,后也出现在众多作品中。《史记》中“赤”出现201次,“红”出现36次,可以看出其使用偏好。(程娥,2005)东汉时期《释名》:“红,绛也,白色之似绛者也。”“绛”也被用来表示“红”色。隋唐之后,“红”逐渐取代了其他这类词,而成为表示该颜色的主要词汇,“绯”也逐渐用来形容该颜色。可以看出,就同一个颜色概念而言,“红”色就有“赤、朱、丹、绛、绊、赭”等诸多表达形式。我们也就不难理解(2)a中“红旗”也就是历代出现的“赤旗”、“丹旗”、“赭旗”的同义词,而在(2)b中,“红旗”、“红卫兵”、“赤卫队”和“赤色丹心”均指“革命”、“正义”和“忠诚”的意思。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作为新的模因因子进行复制和传播。红色从一开始因为难以提取,所以保留了其作为重要场合显示身份的作用。而后在重大场合如婚嫁中的使用更是使得其被赋予了一种与女性有关的语义,但这些意义往往都是和其他词语组合,在使用中逐渐被赋予了这类意义。如“红妆”、“红袖”和“红粉”均指女性使用的妆扮、衣袖和胭脂。在后来的使用中,人们逐渐强化了其作为代表女性特征的转喻意义,均指“美女”。在这一意义上,(2)c中形容女性妆容的“红颜绿鬓”和“朱口皓齿”都同指“年轻美丽的女子”,其功能语义相同。这就是颜色词原型语义在不同语境中和其他词汇组合成新的模因体并得到进一步复制和传播的结果。

3.2.2 表现型模因

表现性模因指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同形异质”,即模因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此种类型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根据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如流行歌曲保留原来的曲调,可根据不同目的填上不同内容的歌词(何自然,2005)。

例(3)a.黄皮肤、黄河水、黄土高坡、黄灾

b.黄帝、炎黄子孙

c.黄袍、黄勉、黄马褂、黄历在这一组词汇中,语言结构都是以颜色词“黄”为修饰语和另外的词语构成的合成词汇,它们属于构成形式相同,但是内容有差异。他们都共同拥有一个基本的语义特征,即表示色彩概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者赋予其更多意义。汉语黄色的原型语义是指土地的颜色和黄河水的颜色。在(3)a各种表达中,“黄”仍保持了表示这种颜色的原型语义。“黄土地”这个原型语义成为一个强势模因,在使用过程中,其给人们产生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黄色为尊”的强烈的自豪感认知,而这个意义成为与“黄”有关词汇发展的新的强势模因,这就有了(3)b组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黄帝”和他的后代“(炎)黄子孙”。后来,“黄帝”轩辕氏经常穿黄袍,戴黄冕,这就使得“权力”和“尊贵”这一文化功能意义成为强势模因,“黄”色有关词汇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和发展。如(3)c中,到清朝时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袍”、用“黄冕”,只有大臣和皇家御前侍卫、有功之臣才能穿“黄马褂”,御准刊行“黄历”等。“黄色”构词形式相同,而功能意义各异的现象说明了同一颜色词的功能语义和其原型语义存在着表现型的模因复制和传播形式。其功能语义的衍变和发展说明,现代颜色词众多的功能语义都与其原型语义有着历史性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原型语义在使用过程中所凸显并得到强化的任何部分意义都可能成为强势模因,因为频繁使用的关系从而得到广泛地复制和传播。功能语义的发展和增加都是人类在使用过程中对原型语义的基本环境、文化和历史认知的基础上,所强化了的抽象意义。而即使是同一个词汇,在历史的使用和传播中,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功能语义不断得到强化或者扩大适用范围,也促使功能语义得到壮大。如“红颜”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妇女艳丽的容貌”的意义。《汉书·汉武帝悼李夫人赋》:“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后世则渐渐用来表示“少年”。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沈。”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后来,红颜特指“美丽女子”,如白居易《十八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清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编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例子说明,“红颜”虽然表现形式在使用过程中表达形式从未发生任何变化,但其功能意义已经在使用中逐渐发生变异。

3.2.3 复合型复制和传播

虽然说表现型和基因型是颜色词强大的功能语义在以原型语义作为基础而不断对特定含义进行复制和传播的两大形式,但是纵观其功能语义的演变,两种方式其实是互为表现、互为解释、交错发展的。比如说,例(2)a中,颜色词“红色”指的是原型语义即“火或血的颜色”,而“红旗”和“赤旗”是在这一语义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国家的历史本身就是不同时期不同阶层长期征战和革命的历程,所以“红色”在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就得到加强,而“红旗”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火或血的颜色的旗帜”了,而是“革命”、“正义”和“忠诚”的意思。这个意义上的复制和传播是一种表现型的形式,而例(2)b中的“红卫兵”、“赤卫队”以及“红军”、“红五类”、“赤色丹心”等都是该意义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样例(2)c也是“红颜”语义的演变,从“美丽的容貌”到“少年”到“美女”也是基因型和表现型结合在一起进行复制和传播的形式。可以说,颜色词功能语义的发展是原型语义为基础,每个功能语义在历史的地位是呈现一个层级式的发展趋势。每个颜色词在与不同的词汇组合过程中,其某个特定功能意义由于广泛使用而得到确定,并且也由于广泛使用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由于词汇的组合能力较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也包括意义已经不同的相同表达形式),从而也衍生出新的功能语义。如例(2)中a、b、c这三个语义就呈现出一个阶梯式的层级关系:a是原型语义,b是在a下的一个衍生语义,c又是在b下的一个衍生语义。颜色词的原型语义和功能语义就在不断的交错融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衍生出今天众多的功能语义,将来也会有更多的新生语义。

4.结语

Dawkins(1976)曾提出三个标准来衡量一个复制因子成功与否: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原型语义要生存和发展,只有靠复制、传播的方式,这需要语言作为有形载体或媒体,因为语言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原型语义与不同语境衍生出来的诸多功能语义及其发展和流传也是因为语言能够反映信息的传递、流失、失真或变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原型语义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和语境结合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以此得到重复和传播,并获得生命力。运用模因理论对颜色词原型语义和功能语义进行理解和论述,有助于深化对原型的理解,对于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语义有着开拓性意义。

[1]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e,1976.

[3]Ungerer,Fridrich and Hans-Jorg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2001.

[4]Wittgenstein,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53.

[5]程娥.汉语红、黄、蓝三类颜色词考释[D].武汉大学,2005.

[6]杜桂枝.认知语言学中的若干相关概念[J].外语学刊,2003(3):43.

[7]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9-60.

[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模因范畴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原型理论分析“门”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