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无效指导行为分析

2011-03-20 13:12黄江丽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综合性成果

黄江丽

(北大附中 广州实验学校,广东 广州 510000)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观点,他在1970年发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虽然建构主义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它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在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1)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又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然而,很多语文教师过多地把注意力停留在由建构主义理论引申出来的主体论上,单一地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开展,忽视了教师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此外,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新生的课程形态出现在语文学科的课本上,因此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地学习、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正是由于以上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帮助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出现一些无效指导行为,使得学生的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姓名探趣》活动课课堂实录节选

师:下面,请各组成员把本次探究的学习成果展示于桌面,有请老师们走近学生,分享他们的快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优美的乐曲中,在场听课的老师与学生开始互动)

镜头1:某师问张姓同学:“张姓历史人物你知道多少?”生如数家珍。“你最佩服的是谁?”“张骞。”“为什么?”“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对答如流。

镜头2:某师问:“王慢慢同学,你为什么起了这样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吗?”“因为我父母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他们希望我慢慢走,慢慢地努力,一定能成功。”

镜头3:某师问:“你们陈姓的姓氏图腾是什么?”生指着该图腾。“这有什么寓意呢?”生介绍得头头是道。

镜头4:某师问:“咦,这幅对联是谁写的?”“我爷爷写的。”“你爷爷支持你参加这样的活动吗?”“他很高兴,还问是哪位老师的创意,他不仅写对联,而且帮我找资料,提了不少建议。”

师:老师们,同学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生命的可贵与人生的价值更加值得关注。寻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血统都是高贵的,每个名字都寄寓着父辈温馨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让我们的孩子理解父辈的期望,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前;让我们的孩子去寻找远古的血缘,会使他们更加自信。扬起生命的风帆,尊严与荣耀将伴随孩子一生。

下面,请各组长代表本组简要汇报本次活动的感受体验,要求:真实,即不隐瞒对活动的认识过程,正视活动过程所存在的困难。(案例节选到此)

一、教师忽视自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作用

“姓名探趣”,从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我们就知道中心词是“姓名”,老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去“探”,从而让认识、了解到其中的“趣”。但是上面所展示的课堂实录显示,老师组织学生展示“趣”的方式明显不足,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这次课程中的组织作用。在教学实录中,任课老师安排“在场听课的老师与学生开始互动,分享学生的快乐”,从镜头1—4,我们会发现,学生“探”的“乐趣”,仅局限于与某个老师的对话中,而未能向其他的组员及本班级的任课老师汇报,未能与他们共同分享“谈”的成果。而且课程接下来的步骤是老师安排组长汇报“活动感受”,组长毕竟只是几个代表,虽然他们的发言具有代表性,但是老师却未能更深入、广泛地听到基础组员的感受。从这个课堂实录节选看,老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更多地停留在“点”上,未能触及“面”,从而削弱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效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意性目标包括体验性、效力感。所谓体验性,指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的活动,来获得对身边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参与,因此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的体验、社会的体验和对人的体验成为体验性目标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寻觅春天的踪迹》,就是力图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然界“春”的特性。在我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都有对“春”的描写与歌颂,教师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以视、听、表演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认识、了解“春”,从而体验到“春”的美好。效力感是指学生对自我能力的确认。教师培养学生的效力感,需要为他们营造一定的环境,提供探索自我的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性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效力感,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姓名探趣”案例中,由于老师的组织不足,学生在整个活动课程中的“体验性”和“效力感”也明显不足;由于老师的组织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参与活动成果的展示,导致学生对活动成果的体验不足,进而自身的成就感、效力感也被削弱了。这样,经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的收获感是有缺陷的。

二、教师忽视自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教师虽然扮演的是“配角”,但是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少了“配角”是难以成“戏”的。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参与,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参与和成果展示阶段参与两部分。所谓的准备阶段参与,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活动成果的展示设计等准备阶段的活动。这一阶段的教师参与,其实是夹杂在教师指导中的。然而我们不能把这部分的教师指导参与等同于教师指导,因为是先有教师指导,再有教师参与的;教师指导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就会交替出现在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而教师在成果展示阶段的参与,同样与教师指导融合在一起,教师并不是置身其外,只做成果收获的观看者,而是积极地、共同地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同样以上文的“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为例,我们发现,在这次学习活动任课老师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课堂上未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节选的内容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主要在于与众多听课老师的交流对话上,而不是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指导老师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其外充当一个观众的角色。其实不是说在成果的展示中必须要求老师参与,而是从老师在成果展示中的参与不足,我们能够看到老师对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参与是不充分、有所欠缺的。前面提到“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案例缺乏老师的组织,老师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去引导学生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与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期的参与不足有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案例,由于老师前期的参与不足,因此在成果展示中参与不足,从而使得学生展示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有限,削弱了对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效力感的培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正是由于老师未能够有机会或者正确地学习、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质和特征,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组织、参与作用,因而影响了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正确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素养。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学习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S].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

[3]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4]郭元祥.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熊梅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9]田慧生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反思[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第一版:65.

[1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综合性成果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工大成果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