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2011-03-20 13:12
文教资料 2011年14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方正平衡点

曹 军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谁能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也许谁就可能游刃有余,找寻到平衡的人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他的言论集《论语》中对人生问题作出了大量简洁、深刻而又极富哲理的论述,提出了一种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理想人格,并阐发了“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启示我们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一、“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

孔子十分看重人的内在品质的塑造,但另一方面却认为人的外在环境包括个人境遇是不由人主观选择的,不可勉强,因而提出了与时相应、可进可退的人生态度。他曾举出历史上伯夷、叔齐等七位有影响的逸民,把他们分为“避世”、“避地”、“避色”、“避言”等不同的处世方式,并明确表示:“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微子》,参见《宪问》)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人的处世并没有非如何不可的固定方式,考虑的只是怎样才合适。面对清浊不定、无法把握的外在环境,孔子主张以灵活的方式应对之,以求和睦相处、存身待时。

满怀救世之心的孔子着力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却主张以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处世待物,他是要以进退适宜的方式达到与外在事物的和谐。学生有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这里的“和”,是指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礼的功用,以追求和合为贵。有子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概括了孔子处世态度的本质。他进而认为,追求和合是先王之道中最好的一条,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大小一切事情都要从此出发去做。我们由此理解孔子所提倡的处世态度和他对礼制的推崇,就能明白二者本质上的一致性。

孔子主张以恭谦、随和的态度处世,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积极地干预政治、影响社会,这种无可无不可的灵活方式表现了他在处世方式上的一种积极性的外在的柔顺。

孟子在谈到人的修养时曾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对孔子积极灵活的处世态度作了极好的发挥。

二、内方外圆的理想人格

孔子提倡内在方正与外在圆顺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也是一种内在刚强、外在柔顺,即内刚外柔的人格。他赞扬卫国大夫宁俞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宁武子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政治清明时他能施展自己的才智,而在于政治黑暗时他愚钝得使人浑然不觉,他达到了常人难及的高度圆顺,从而也保持了自己内在方正的品质,构成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孔子一方面反对只讲处世圆滑而品行不正的行为,如他多次表明对“巧言令色”之人的反感。他认为:“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不主张结交那些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的人,以免伤害自身。他对那些缺乏方正品格的人历来评价不高,曾明确表示:“乡愿,德之贼也。 ”(《阳货》)另一方面,孔子也反对那些固执一端、不知变通处世的行为。如他对高足子路的多次批评就是这样。他甚至认为,不知灵活变通,就难有人格的完满。孔子在回答学生厚宪关于什么是耻辱的问题时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在孔子看来,国家政治由清明变得黑暗了,一个人还不知变通地在做官食禄,而不能与政治决裂,这就是耻辱,因为外在的不圆顺伤害到了其内在的方正。他认为,鄙陋的人做官从政是难以做到人格完满的:“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阳货》)在孔子看来,事情的要害就在于这些人处世方式上缺乏可进可退的圆顺性,知进而不知退,必然丧失应有的方正;相反,若取进退随时的圆顺态度,不患得,也不患失,才能保持自我方正的君子本色。

三、对理想人格的身体力行

孔子不仅提出了一种理想的人格,而且身体力行,在无意中为人们作出了实现理想人格的示范。他满怀着救世济民的宏图大志投身于社会,但在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八佾》)的现实社会,他总是怀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的避世之念。他在许多诸侯国栖惶奔忙,既有条件许可情况下见用的经历,又有境遇不良时离职而去的惆怅。他始终与国家执政者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既想参与政事、影响执政者,又不愿与之苟合,一生中表现出了内在方正与外在圆顺的统一。

有一件事是,鲁国的孺悲想见到孔子,孔子推说生病以辞绝,但当传话人走出大门时,他弹瑟唱歌,故意让其听见(《阳货》)。孔子因某种原因不愿见到孺悲,但又不愿直露地拒绝,因而以生病推辞,把内在的方正用圆通的形式来表达;然而他又想让孺悲知道不与相见的真实原因,因而弹瑟而歌,让传话的人听见,使其知道自己并非真正生病,这又是一种圆中显方的策略。孔子的整个行为刚外显柔,又柔中露刚,是他理想人格特征的一次显现。

还有一次,季康子给孔子送来药,孔子拜谢后收下,但因他对药性不了解,并没有吃这药(见《乡党》)。对不了解性状的药物不轻易入口,属正常的行为,虽然受赐了无用之物,却要对馈赠者当面表示自己的受益和感谢,也不失为一种圆通的处世方式。

四、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一)“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

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人格模式,一方面要求人们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如孔子认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性的复杂性,人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形成人们不同的品性。另一方面,具有良好修养的人都以柔顺、圆通的方式处理外在关系,又表现为一种和合的局面。孔子把理想人格的设定与社会和合的企求结合起来,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的人生理念。这里的“不同”,是指人内在的方正、刚强和个性差异;这里的“和”,是指人们以圆通柔顺处世方式而实现的与外在事物的和谐。“和而不同”,构成一种较高境界的人生哲学。

(二)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平衡人生

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是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困境。在人的整个一生中,谁能很好地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也许就可能游刃有余,找寻到平衡的人生。“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我们把握人生的平衡展现了别样的天空。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表现有一致性,但在实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它也没有内在对活力和动力,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和,却有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平衡状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又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它既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国语·郑语》引史伯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古人认为相异相反才能产生和谐,完全相同只会产生单调。比如:五音谐和乃为律;五味调和才好吃。[1]

世界总是处在矛盾之中,在对立统一之中得到发展。人们有如脉动的波浪曲线,在好与不好、亢奋与不及、高兴与悲伤之间不断地平衡、不断地变化。人们开始不断地探讨平衡的道理,感悟人生的哲学,从中找到人生的真谛,找到人生的平衡点,从而能减少挫折和悲伤,减少疾病。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是开水,关键用什么材料投入。三种材料:生鸡蛋、胡萝卜、茶叶。生鸡蛋被煮硬了,从生动鲜嫩变得凝固僵化,不再有梦想与活力;胡萝卜被煮软了,从鲜灵灵的胡萝卜变成软塌塌的萝卜泥,这就是一个人随遇而安,迁就规则;干巴巴的茶叶,逐渐舒展开来,一锅清水变成喷香的茶水,就是当人被世界改变时,是一种滋润舒展的找到自己的状态,同时,凭借自己的力量,又一次次地改变着周边的环境。

人生发展始终在寻找一种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相对平衡,我们既要调整心理状态,又要面对现实生活;既受自身想法观念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影响,又受客观现实情况的影响,我们不断对这二者进行着调整、改变、适应、创造,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找到这种内心与外在、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相对平衡状态,人就感到舒适了。

每个人最终都会找到这个平衡点,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人找到这个平衡点或者说人生的最终的状态就是内心的平和。“和而不同”的最终旨归,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也就是说,它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它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质的。领悟“和而不同”的要义,方有平衡美好的人生。

[1]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44.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方正平衡点
浅析射阳大米的由来
关于钢铁厂车间动力自动化设备管理应统筹管理的思考
探寻中国苹果产业的产销平衡点
电视庭审报道,如何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
方正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在给专车服务正名之前最好找到Uber和出租车的平衡点
Microwave Photonics for Modern Radar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