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邕《独断》的语料价值

2011-03-20 14:12洪一麟
文教资料 2011年32期
关键词:名物后汉书书证

洪一麟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东汉蔡邕所撰写的《独断》,是一部记载先秦两汉礼制的杂著类札记。此书大量记载了有关名物、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名物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东汉的语言情况,为东汉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基础,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蔡邕所撰的《独断》一书分上下两卷,至今尚未有较好的整理本刊行于世,常见的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丛刊三编》本(附张元济撰校勘记一卷),而本文所采用的工作底本乃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四库全书》本影印,加上断句出版的《诸子百家丛书》本《独断》,下文引例皆出自此本。

一、善用声训解释名物

蔡邕的《独断》,作为东汉时期的著作,在名物训释上有着浓厚的东汉时期训诂学家们善用声训的训诂特点,善于因声求义,通过一个语音相近的字去训释被释词,然后说明使用该训释词释义的理据。通过考察被训释词和训释词的关系,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音同,如:

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帝者,谛也。能行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

皇、煌上古皆属匣母阳部字,帝、谛上古皆属端母锡部字。此二组字双声叠韵,且声调亦同,当为二组音同字。

2.叠韵,如:

男者,任·也,立功业以化民。

伯者,白·也,明白于德。

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印者,信也。

上述四例中,男、任上古皆属侵部字,伯、白上古皆属铎部字,陛、阶上古皆属脂部字,印、信上古皆属真部字。此四例中每例韵部皆同,当为四组叠韵字。

3.音近,如:

侯者,候也,候逆顺也。

子者,滋·也,奉天王之恩德。

玺(心脂)者,印(影真)也。印者,信也。

侯、候上古皆属匣母侯部字,子、滋上古皆属精母之部字。侯、候,子、滋虽然双声叠韵,但声调仍有所区别,故此以音近关系看待;玺上古属心母脂部字,印上古属影母真部字,脂真对转,语音上有近似之处,故以音近视之。

以上的音同、叠韵、音近的字组为考察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同时为探求语源、揭示事物命名之源作出了贡献。因此,以蔡邕、刘熙等人为东汉时期代表的训诂学家采用因声求义的声训方法也促使了后代韵书的产生。

此外,《独断》在一定程度上,也保存了东汉民间的语言面貌,如:

幸者,宜幸也。世俗谓幸为侥幸。

这一条语料所给出的信息可以反映,至少在蔡邕所处的东汉时期,民间口语上已经广泛地用“侥幸”来表示“幸”的这一义项了。

二、大量《汉语大词典》未收的新兴名物词、新义

根据吕升高先生的统计,《独断》中产生的新词一共有148个,其中新兴名物词就有102个,占书中新词总数的68.9%。①在这些新兴名物词中,就存在着不少《汉语大词典》(下皆简称《大词典》②)未收,或收录书证偏晚的词汇。

其中《大词典》未收的新兴名物词有:

1.朝侯,5见,如:“朝侯:诸侯有功德者,天子特命为朝侯,位次诸卿。”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有功业和德行的诸侯”。

2.侍祠侯,1见,如:“法律家皆曰列侯,功德优盛朝廷所异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下。其次朝侯,位次九卿下。皆平冕文衣,侍祠郊庙,称侍祠侯。”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陪从祭祀的士大夫”。

3.嫡妃,1见,如:“帝嫡妃曰皇后”。

按:“嫡”有“正妻”义,“妃”亦有“妻”义,属同义复合词,词义应为“帝王的元配妻子。”

4.小国侯,1见,如:“其次下士,但侍祠,无朝位,次小国侯,以肺腑宿卫亲公主子孙奉坟墓在京者,亦随时见会,谓之猥朝侯也。”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小封地的侯爵”。

5.法律家,1见,如:“法律家皆曰列侯,功德优盛朝廷所异者赐位特进,位在三公下。”

按:“法律”古代多指刑法、律令,此新词词义应为“刑官一类的职官”。

6.鸡翘车,1见,如:“前驱有九斿云罕阘戟皮轩銮旗车,皆大夫载銮旗者,编羽毛引系橦旁,俗人名之曰鸡翘车,非也。”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指天子卤簿所属的上插有銮旗的銮旗车”。

7.缕簏,2见,如:“建华冠:以铁为柱卷,贯大珠九枚,今以铜为珠,形制似缕·簏。”

按:“缕”有“线、布帛”义,“簏”为竹编的圆形盛器,此新词词义应为“以布帛和竹条交编的圆形帽子”。

8.巧士冠,2见,如:“后有巧士冠,其冠似高山冠而小。”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擅长某种特殊技艺的人的帽子”。

9.御车,1见,如:“永安七年建金根耕根诸御车,皆一辕,或四马或六马,金根箱轮皆以金镈,正黄两臂,前后刻金以作龙虎鸟龟形,上但以青缣为盖,羽毛为后户。”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帝王的座车”。

10.蹋猪车,1见,如:“又有蹋猪车,慢轮有画,田猎乘之。”

按:此新词词义应为“古时帝王田猎用的猎车”。

而《大词典》收录该词,但是书证偏晚,可据蔡邕《独断》原文前推书证时代的词汇有:

1.侍子,1见,如:“小侯诸侯冢妇,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及诸侯王大夫郡国计吏,匈奴朝者,西国侍子,皆会尚书官,属陛西除下先帝神座。”

侍子,指古代属国之王或诸侯遣子入朝陪侍天子,学习文化,所遣之子称侍子,《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光武帝纪下》:“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

2.少帝,6见,如:“秦汉已来,少帝即位,后代而摄政,称皇太后诏,不言制。”

少帝,指新登基的皇帝,《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十:“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干坤。”

3.文官,1见,如:“进贤冠:文官服之,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两梁,千石六百石以下一梁。”

文官,指文职官员,《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礼仪志中》:“立春,遣使者齎束帛以赐文官。”

4.云翘,1见,如:“汉《云翘》冠乐祠天地五郊,舞者服之,冕冠垂旒。”

云翘,乐舞名,《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中》:“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

5.阁下,1见,如:“及群臣士庶相与言曰殿下、阁下、执事之属,皆此类也。”

阁下,古代多用于对尊显的人的敬称,后泛用作对人的敬称,《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唐赵璘《因话录·征》:“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

6.长冠,3见,如:“齐冠或曰长冠,竹裹以纚,高七寸,广三寸,形制如板。”

长冠,汉高祖所戴冠名,《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

7.貂蝉,3见,如:“其武官太尉以下及侍中常侍皆冠惠文冠,侍中常侍加貂蝉蝉,御史冠法冠,谒者冠高山冠。”

貂蝉,指貂尾和附蝉,古代为侍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8.高山冠,4见,如:“高山冠:齐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不展筒,无山。秦制行人使官所冠,今谒者服之礼无文。太傅胡公说曰: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谒者。”

高山冠,古代冠名,《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高山冠,一曰侧注。制如通天,不邪却,直竖,无山述展筒,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太傅胡广说曰:‘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

9.进贤冠,3见,如:“进贤冠:文官服之,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两梁,千石六百石以下一梁。”

进贤冠,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

10.冕冠,2见,如:“冕冠:周曰爵弁,殷曰冔,夏曰收,皆以三十升漆布为壳,广八寸,长尺二寸,加爵冕其上。”

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帽,《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

11.平冕,2见,如:“天子公卿特进朝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

平冕,指古代天子郊祭及临轩,皇太子侍祭,王公、大臣等助祭时戴的冠冕,《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晋书·舆服志》:“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庙,元会临轩,黑介帻、通天冠、平冕。”

12.却非冠,1见,如:“却非冠:宫门仆射者服之,礼无文。”

却非冠,古冠名,《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却非冠,制似长冠,下促。宫殿门吏仆射冠之。”

13.却敌冠,1见,如:“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监门卫士服之,礼无文。”

却敌冠,汉代卫士的帽子,《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却敌冠,前高四寸,通长四寸,后高三寸,制似进贤,卫士服之。”

14.武冠,1见,如:“武冠:或曰繁冠,今谓之大冠,武官服之。”

武冠,古代武官戴的一种帽子的名称,《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

15.卷梁,1见,如:“高山冠:齐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不展筒,无山。”

卷梁,古代冠内用以支撑而呈弯曲状的横脊,《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

16.展筒,2见,如:“高山冠:齐冠也,一曰侧注,高九寸,铁为卷梁,不展筒,无山。”

展筒,古代礼冠上的饰物,《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

17.柱卷,2见,如:“法冠:楚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冠,高五寸,以纚裹铁柱卷,秦制执法服之,今御史廷尉监平服之,谓之獬豸。”

柱卷,法冠后部上端卷曲的两根铁柱,《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隋书·礼仪志六》:“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

18.小驾,3见,如:“小驾:祠宗庙用之,每出,太仆奉驾,上卤簿于尚书中、中常侍、侍御史主者、郎令史,皆执注以督整诸军、车骑,春秋上陵,令又省于小驾,直事尚书一人从,令以下,皆先行。”

小驾,古时帝王车驾之一,多在祠宗庙或行凶礼时用之;较大驾减损部分车马仪仗,《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舆服志上》:“行祠天郊以法驾,祠地,明堂省什三,祠宗庙尤省,谓之小驾。”

19.禘祫,2见,如:“五年而称殷祭,犹古之禘祫也。 ”

禘祫,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种隆重仪礼,《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章帝纪》:“其四时禘祫于光武之堂。”李贤注引《续汉书》:“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

20.副倅,1见,如:“四时宗庙用牲十八太牢,皆有副倅。”

副倅,附添的供品,《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凡牲用十八太牢,皆有副倅。”

21.陵寝,1见,如:“以陵寝为庙者三:殇帝康陵,冲帝怀陵,质帝静陵是也。”

陵寝,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殇帝生三百余日而崩,邓太后摄政,以尚婴孩,故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

22.陵庙,2见,如:“京兆尹侍祠,衣冠车服如太常祠,行陵庙之礼。”

陵庙,陵墓与宗庙,《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陈忠传》:“河闲托叔父之属,清河有陵庙之尊。”

23.寝殿,1见,如:“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寝殿,陵墓的正殿,《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24.象生,2见,如:“庙以藏主列昭穆寝,衣冠几杖,象生·之具,总谓之宫。”

象生,指祭祀时以亡者生前所用之物作为象征,《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庙以藏主,以四时祭。寝有衣冠几杖象生之物,以荐新物。”

25.被枕,1见,如:“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日毕供。”

被枕,指被子和枕头,亦泛指卧具,《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庙日上饭,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26.鼓漏,1见,如:“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日毕供。”

鼓漏,指鼓和漏,古代报时用器,《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27.严具,1见,如:“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天子以正月五日毕供。”

严具,即妆具,盛梳妆用品的器具,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庙日上饭……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

28.晦望,1见,如:“今洛阳诸陵,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社腊及四时日。”

晦望,农历每月末一日与十五日,《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后汉书·祭祀志下》:“自雒阳诸陵至灵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伏腊及四时祠。”

29.竹皮,1见,如:“高祖冠: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制,礼无文,鄙人不识,谓之‘鹊尾冠’。”

竹皮,指笋壳,即箨,竹初生时的外壳,《大词典》所举书证偏晚,为唐李百药《谒汉高庙》诗:“竹皮聚寒径,枌社落霜丛。”

30.漆布,1见,如:“冕冠:周曰爵弁,殷曰冔,夏曰收,皆以三十升漆布为壳,广八寸长尺二寸,加爵冕其上。”

漆布,指用漆或其他涂料涂过的布,多用花布或有颜色的布做底子,《大词典》无书证。

通过上述30个《大词典》书证偏晚的词条义项,我们还可以发现范晔《后汉书》的《祭祀志》、《舆服志》、《礼仪志》对名物词的解释大多源于《独断》,二者似有语源关系,可以为《后汉书》语源学研究提供语料基础。

蔡邕的《独断》成书时代稍晚于刘熙的《释名》,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一部东汉时期的杂著类札记,书中所记载关于礼制的名物词异常丰富,提供了大量的新兴名物词研究的基础,且富有东汉时期善于因声求义的声训特点,可以视为《释名》之后一部承上启下的具有语言学性质的著作。因此《独断》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语源学等方面而言,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不仅提供了许多语言学的语料,而且较好地反映了汉代政治社会景观,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材料。唯笔者囿于学力,所见尚浅,对于深入发掘整理其语料价值,尚有待大家的不断努力。

注释:

①吕升高.《独断》新兴名物词理据浅析.天府新论,2005.11:285.

②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1][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2]高小方编著.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高小方著.古代汉语.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高小方,蒋来娣编著.汉语史语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6]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

[7]吕升高.《独断》新兴名物词理据浅析.天府新论,2005.11.

猜你喜欢
名物后汉书书证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克己奉公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继承传统训诂研究法拓展名物研究新路径
——评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