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花香四溢

2011-03-20 17:06张春花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师生老师

张春花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江苏 苏州 215104)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必须并驾齐驱。比起日常的教学工作,千头万绪的德育工作更让我觉得无所适从。现在的学生有着“90后”特有的叛逆和桀骜,面对老师的教育,要么敌意重重,要么漠然无视。我不断反思,德育工作到底该怎样进行?

给我触动和启示的是新课标提倡的课堂“师生对话”的教学新模式。这种对话教学情境的精神实质是:教师放下架子,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可以说“师生对话”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由此,我不由得联想到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我们能否运用“师生对话”的模式来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较为轻松地实现德育目的呢?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师如何运用自身的魅力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重塑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教育中坚持“对话”的原则,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用己心去体察彼心,去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关注学生灵魂深处的呐喊。只要教育是春风化雨的,那教育事业的百花园里肯定会姹紫嫣红、花香四溢。

要真正实施“对话教育”,耐心、尊重、赏识三者必不可少。

一、耐心是进行“对话教育”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的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这句话是对老师处理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建议。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来倾听犯错学生的心声,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我们一上来就严厉批评学生,或者利用老师的身份去强行惩罚,学生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老师产生很深的敌对情绪,以致出现“死猪不怕开水烫”、“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对话教育”的宗旨。在实施“对话教育”中,多一分耐心去倾听,才能做到对事情的全面掌控,对学生的犯错心理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工作。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应该尽量保持耐心,做到开启言路,引发讲话。可以采用一种亲切的态度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开口:刚才是怎么回事?能谈谈你的想法吗?你觉得怎么来客观看待这件事情呢?你觉得怎样解决这件事情呢?就这些问题,诱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老师也能从中揣测学生的心理,找到问题所在。无论谈多谈少,我们都要认真倾听,并适当作必要的引导,提出恰当的建议。学生的解释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情况,更妥善地处理好问题。实践证明,多给些时间,多保持点耐心,让犯错的学生说明情况,作些解释,我们施教的针对性、可行性就会增强,随意性、盲目性就会减少,施教的气氛就会和谐轻松,效果也会更好。

二、尊重是展开“对话教育”的根基

一份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前三种品质为:(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肯帮助人;(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由此可见,学生最需要的是得到教师的热爱和尊重。爱是尊重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对学生的真爱,尊重只能是虚假的形式,唯有发自肺腑的爱,才能产生真正的尊重。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老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己心去体察彼心,真正做到“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蹲下来看学生”、“带上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只有敞开自己的心扉,去真正走近学生,把自己的生命之爱遍洒于“花朵”之上,才能真正欣赏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美丽。

在爱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守护。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处于青春敏感期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人格尊严有着无比的珍视,这体现在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在乎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乎自己在班级同学和同龄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乎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切忌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切忌当众批评,切忌挖苦讽刺,切忌动不动就让学生写检查反思。这些做法都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如果思想工作没做通,学生情感上不接受,任何惩罚措施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恶化师生关系,甚至导致剧烈冲突。

我相信,如果我们能以最大的诚意和爱意来守护那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敏感和自尊,他们一定会抱以感激,也一定会把我们当成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情感亲近了,那么“对话教育”就更有力量了。

三、赏识是实现“对话教育”的动力

很多的教育案例证明,老师的赏识和赞美,是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巨大正面力量,也是一个学生获得自信、鼓舞的最好的生命源泉。这种情感的力量,有时强大到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

每个班主任都会遇到一批后进生,面对这些“迟开的花朵”,你是叹息、愤怒,还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呢?所谓“后进生”,应该理解成“进步比较慢”的学生,而不是“不可进步的学生”,更不是“朽木不可雕也”。哲人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做法。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是我班上的后进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经常违反纪律。最初的时候,我经常找这个孩子谈话,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而他反反复复、屡教屡不改。到最后,我看见他就头疼,他看见我更是像老鼠见了猫,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后来,我开始进行“赏识教育”,暗暗下决心,让自己记得每天表扬他一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抓住所有细小的地方去表扬他:上课回答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衣服很整洁干净,精神面貌很好;帮同学买饭打水,很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点,关键是老师要改变心态,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你就会整天生活在地狱里;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你就会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赏识教育,是一种人本教育,是一种真正欣赏人、尊重人、发现人的教育,每一个老师都不要吝啬赞美和鼓励,要知道,你的一句赞美,一句鼓励,也许会是一个孩子自我振作、自我奋进的动力源泉。

总之,对于老师来说,“师生对话”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教育教学的境界。在课堂上,我们希望和学生合作交流,平等互动,让彼此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和智慧的源泉。在课堂外,我们也希望能和学生坦诚相待,真心理解,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我们的心去体会学生的心,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航者,为他们指点迷津,导引方向,这应该是老师的天职。好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所以,从第一步开始做起,坚持“对话教育”,多点耐心,多点尊重,多点赏识,用微笑面对学生,用倾听善待学生,让情感的力量像春风细雨般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相信春风化雨,相信我们的教育会开出娇艳的花朵,到那时,我们的园地里必将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师生老师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麻辣师生
六·一放假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