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2011-03-20 20:28
文教资料 2011年30期
关键词:对话文本阅读教学

刘 莉

(徐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构成了阅读课堂。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以往教学中,人们提及较多的是师生对话、师本对话,却忽视了生本对话,以为有老师把握好教材,学生只要跟着学就行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大忽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永远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深浅常常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学生受年龄、阅历、理解程度、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其天马行空式的理解无法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呢?

一、抓住预习,广泛占有资料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前奏的好坏,关系到阅读教学整首曲子的成败。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能在这段时间内探求的知识也有限。而课前预习则不然,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与文本有关的各种知识,比如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本中提到的重要人物、事件、地点,了解与之相关的其他作品……这样,预习不仅能引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增加课堂容量。

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课前学生通过预习,搜集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图片,整理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鲁迅的家庭情况,有同学还了解了当时私塾教学的一些情况。在课堂上展示后,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两节课下来,同学们因为认真探究文章,积极参与讨论,不仅顺利解决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提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做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使得阅读教学卓有成效。

那种把预习仅仅看做读读课文、认认字词的看法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稍差一些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他们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而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预习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开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

二、注重朗读,品味文章含义

近年来,中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朗读弱化现象。教师注重分析讲解,有意无意地减少和忽视了朗读,甚至有的语文课堂上已经听不到读书声了,还有的虽然能听到读书声,但是因为缺少了教师的明确要求和精心指导,朗读只是流于形式。一篇文章学完之后,学生不能流畅朗读的现象时有发生,磕巴、回读、添字、丢字、读断、读破的情形屡见不鲜。试想,如果连正确地朗读都做不到,不熟悉文本内容,又怎能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与文本“对话”更是一句空话。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诵读推崇备至,他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朗读是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全程都专心致志,任何一个环节不用心,在朗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差错。朗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渐加深。通过朗读,作品中蕴含思想、高尚的情操能不断陶冶读者的性情,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学生熟悉文本,深入体会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方法,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基本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法,是培养阅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朗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但是必须使用规范、正确的普通话。

2.朗读要有指导。体裁不同,语境不同,朗读方法也不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能体会出语句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声调的抑扬、词义的褒贬,这样才能准确再现文章的语气语调,体味作者笔端流露的情感,领略文本之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思维情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3.朗读要有目的、有思考。朗读不仅要动口,而且要动脑,要有目的性,读之前要先想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什么目的。读而不思是收不到好的朗读效果的。

4.朗读要有重点。中学课本中选入的文章越来越长,在课堂上全文朗读常常不可能,那就应该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长文短读,引导学生朗读文本的关键句、段,反复诵读,甚至背下来,从而深入细致地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如《背影》一文,学生开始时对父亲的形象认识比较肤浅,认为买几个橘子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当他们把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的内容朗读至少三遍以上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了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父亲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丰满了,作者的情感也容易理解了。再如《一面》的教学,作者三次写到了人物的“瘦”,学生通过寻找和朗读这些语句,对于文本想要表现的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就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三、大胆质疑,引发深层思考

当前的语文课堂,不少老师每节课都会设计许多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走,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似乎也圆满完成了,课堂上完全听不到学生质疑的声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怕学生质疑会打乱课堂节奏,使课堂混乱;也许是怕耽误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也许是认为学生根本就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但无论是哪种原因,都是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抹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方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保护他们的探究精神。中国传统教育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文本上,而质疑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深刻,说明他对文本的研读越透彻,如果教师能及时予以肯定,学生就会有很强的成就感,学习兴趣也将大大提高。同时,学生通过自己质疑最终得出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记忆时间更长。

教学《芦花荡》一文时,正在分析人物形象,有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我觉得故事太假了,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竟然能赤手空拳杀死十几个鬼子,谁信呀?”一听他的话,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看到好好的课堂都被他搅乱了,我很生气,但我转念一想,他有疑问说明是思考了的,也许这是一次好的探究契机。我首先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接着鼓励其他同学认真读文本,自己寻找答案。很快学生就提出:“老头子一直生活在芦花荡,以撑船打鱼为生,地形很熟悉。虽然年龄大,但是身体很好,水性更好。”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学生陆续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头子自尊心强,在他的护送下大菱受伤了,他要亲自杀鬼子报仇。”“老头子年龄大,不易引起鬼子怀疑,容易接近鬼子。”“老头子对敌人充满仇恨,他选在鬼子洗澡时报仇,鬼子来不及反应。”“老头子杀人靠的是娴熟高超的游泳技术,利用自己的长处,又选取了有利的时机,是可信的。”……一番热火朝天的讨论下来,不仅完美地回答了质疑者,而且完成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任务。在讨论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认真研读文本,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允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害怕打乱原本的教学流程。鼓励学生质疑,并不意味着信马由缰,教师应注意引导,使学生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质疑绝不可脱离文本。在解疑时,不能仅仅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围绕疑问产生的联想,得到的知识,以及以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如何解决,等等,都是学生最大的收获。

质疑能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这种对话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和师生对话同时进行的,缺少了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质疑要么难以发生,要么会偏离文本,反而扰乱课堂。

四、科学复习,学会智慧的勤奋

复习是学生梳理知识点、弥补薄弱点、消除遗忘点,查漏补缺,把文本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的有效手段。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还可能随着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产生新的灵感,迸溅出创新的火花。所以要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复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勤奋的学生都会抓住复习这一环节,但是复习并不只是把每天学过的内容简单地重复,也不是搞题海战术。有的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复习上,书没少看,题也没少做,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没有遵循科学规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但遗忘的过程并不均匀,开始遗忘很快,以后逐渐变慢,到了相当长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一般知识被记住后,在5分钟后重复一遍,20分钟后重复一遍,1小时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5天后,8天后,14天以后多遍重复,就会记得很牢,难以遗忘。很多时候我们能把古诗词记得很牢,课文却遗忘很快的原因就是古诗词经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已经记牢,难以遗忘了。研究还表明,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得也就越慢。

因此,只有遵循科学规律地复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堂复习和课后复习应结合在一起,要减少死记硬背,提倡理解性记忆。课后复习要有规律地定期进行,不仅要复习当天的知识,还要把一周前的、半月前的知识再回顾一遍,达到长时记忆的效果。

除了注意遵循记忆的规律之外,要想节省时间,轻松复习,还可以在复习中尝试以下方法。

1.回忆法。在复习时先不看书或笔记,尝试着回忆出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能回忆出来的说明已经掌握,可以直接过去,回忆不出来或者是记不清的,马上看书、翻笔记,不仅能使复习有针对性,而且这种状态下记得会更快、更准、更牢。如果在回忆时用笔把知识点记下来,效果将更好。

2.读书法。文本是一切的根本,抛开书本只做题目的复习是舍本逐末。这时的读书,不一定非朗读,也可以是默读和浏览;不一定读全文,但一定要重点突出地读,有疑有思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越多,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也越深刻。除了文本,还可以读一些参考书,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3.归纳整理法。课堂时间短、节奏快,接收到的知识都堆积在脑子里或是笔记本上,当时还记得清楚,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时间一长,难免遗忘,造成混乱。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系统归纳课堂上的知识,这是一个知识简化和深化的过程,加工和整理后,既能使文本变得重点突出、内容精练,又会得到一份好的复习资料。

4.精练法。练习要精心选择,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难,必要时可以请老师帮忙选择,千万不要搞题海战术,那样学生筋疲力尽不说,还会失去学习兴趣。

几种复习方法可以根据需要,穿插进行,但复习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坚持不懈,才可以说是智慧的勤奋。

五、用准方法,学会批注式研读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总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读书的时候手里必须有笔。”“一学期结束,如果你的书本还是干干净净、墨迹全无的,我不认为你是一个会学习的学生。”……其实这些话向学生传达的是同一个信息:读书的同时,要动笔在书上圈点写画。这种圈点写画就是批注。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对于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思想、手法等多个方面都会有一定的思考,这种思考非常宝贵,反映的是学生对文本的独立认知,但这种思考很可能转眼就忘,要鼓励他们把这些独特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保存下来。

批注式研读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因为它简便易行,所以适用于语文学习的各个阶段。批注式研读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是阅读课堂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那么在一篇文章中,学生该批注什么呢?极富生命力的字词、感人或精彩的句子、易于发生联想或想象的片段、易于产生哲理思考的句子、有疑惑的地方、精妙的开头或结尾、鲜明的写作特色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批注点。例如在批注《春》这一课时,有学生批注的是“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偷偷地”:“小草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就开始生长,探头探脑的从土里伸出头,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孩子。”这是多么富有童真的语言。

批注式研读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学生自主批注。可以在课堂上给时间完成,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对本组成员所作的批注进行交流。

3.班级展示。可以分专题展示每一小组的研究成果。

4.教师评价点拨。学生无论怎样的自主行为,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点拨可以使学生的批注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还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看法。

5.二次批注。在教师评价点拨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二次批注,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此次的批注必将更深刻细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将进一步加深。

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是近年来人们最常说的话题,但是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因为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了,课堂自然也就高效了,而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正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之一,但是无论何时,生本、师生、生生、师本这几种对话都是不可以分割开来的,它们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立足文本,教师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明确主体者的地位,教师既善帮扶,又敢放手,学生既能自主,又受约束,把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阅读课堂。

猜你喜欢
对话文本阅读教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