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探究性学习示例——诗意的死

2011-03-20 17:06刘永明刘春玲
文教资料 2011年22期
关键词:箜篌李贺项羽

刘永明 刘春玲

(1汉中市陕飞一中 语文教研组;2城固县第二中学 语文教研组,陕西 城固 723200)

本学期教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其中有一课《项羽之死》,每次读都会被深深吸引,不能不叹服司马迁高超的叙事、描写手法,将项羽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深深刻入读者的脑海,让我们忍不住掩卷而思、扼腕叹息。

课后有两道练习题:(1)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2)项羽在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不用说,涌到嘴边的是“悲壮”,悲剧是人物的必然命运了,那么,项羽身上有美好的东西吗?自从公元前202年的某一天,项羽自刎乌江边,至今已过去了2212年,项羽之死震撼我们心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非常奇怪,想到这里,我的大脑里却闪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死,最美?

让我们一起漫步于文学作品之中,感受那些消失于历史长河、闪耀在艺术天地中的优美身影吧。

先看看文学作品中,动物是怎么死的。

斑羚。沈石溪《斑羚飞渡》,镰刀头羊指挥老斑羚,甘为“羊”梯,慷慨赴死,坠落深涧之中。

旅鼠。位梦华《旅鼠之谜》,写到了北极“旅鼠死亡大迁移”:“它们……一直奔到大海,纷纷跳将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它们……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旅鼠一方面繁殖力强,另一方面又以极端的方式减少数量,目的仍是种群的长远延续发展。

鹰。唐敏《心中的鹰》:“大自然允许鹰活得庄严并且能够预知自己的死亡。……深得羽毛也无法浮起来。”鹰不让人类看到自己死后的模样,因此,鹰给人以不死不灭的印象。生时威猛,死时无迹,活得庄严,死得更有尊严。

再来看看人物的死。

话题就又回到了本文开头的《项羽之死》:遭遇四面楚歌的项羽,逃到乌江边,面对亭长的劝渡。笑曰:“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那“咔嚓”的一挥,很美,却使后来读者的心战栗不止。楚霸王,何谓“霸”?就是在生命即将终结时,也要表现出大无畏。低贱地生不如高贵地死,“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之后,再拒渡、赐马、赠头,痛痛快快地死去,把项羽既知耻重义,又仁善多情,最终视死如归的性格展示无遗。

虞姬自刎,美不美?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泣数行下。虞姬做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从墙上拔出项羽佩剑,向颈中一横,顿时血溅朱喉,一道香魂归于渺渺天际。

在文学作品中,英雄末路自杀,悲壮使我心激荡;美人绝路香消,优雅令人冰彻骨。

刀下之死,壮则壮亦,血腥太浓。那么,诗意的死,究竟是怎样的呢?

《非诚勿扰》中的女主人公韩笑笑,一定要到日本北海道那个爱情开始的地方,在一个黎明,迎着朝阳,张开双臂,投入冰凉的海水之中,来结束旧的一切,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红楼梦》中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认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不符合曹雪芹原意,黛玉不该死得如此难堪,应是以一种比葬花还要诗意的方式:月下沉湖自溺。

证据1:第七十六回,中秋节黛玉和湘云湖边对对联。湘云:寒塘渡鹤影。黛玉:冷月葬花魂。

“花魂”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词语,葬花词里出现的次数很多,花魂就是林黛玉的象征。暗示在一个凄清的中秋夜,湖面上倒映着圆月,花魂一步一步地沉下去了。

证据2:第三十七回,海棠社黛玉封号“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是古老传说中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得知舜死后,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出现斑痕,此竹得名斑竹。两人找不到舜,眼泪哭干了,就在水中死去。两人的结局就是“泪尽入水”,因此,“潇湘妃子”别号本身,也在暗示黛玉沉湖。

刘心武猜测,如果是曹雪芹,会把黛玉之死描写得非常优美。黛玉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道具和路线,一步一步地走进湖底,借仙遁复归天界。

结论:诗意的死应是逝于水。

写过《猛回头》和《警世钟》的近代革命先驱陈天华,怎么死的?

1905年12月,陈天华写下万言书,剪掉满清长辫,披发垂肩,在日本蹈海而死,踩着浪挥舞着双臂大吼着奔进海里。为什么?陈天华大森海湾蹈海后12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临行前写下著名的《七绝》:“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最后一句是说,如果理想无法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陈天华是用自己的死来蔑视那些自私者的龌龊灵魂,唤醒国人的团结意识。他的目的实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再回到诗人当中去。

屈原。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面对渔父的劝解,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石”是怀里装着石头,而非“抱石”,这是浪漫诗人的死法,永沉江底,不留痕迹。

在《史记》112篇人物传记中,以悲剧人物为主人公的名篇不少于57篇,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多达120个。伯夷绝食的激愤,屈原投江的孤忠,项羽自刎的刚强,李广自尽的委屈,廉颇客死的凄凉……这些悲剧人物都具备了一种英雄的气质:豪迈奋发、勇于进取,不怕挫折,不怕牺牲,为自己的追求而爆发出全身的力量,使得生命彰显出光彩来。司马迁从自身遭遇及生死观出发,给予这些悲剧人物以最热烈的歌颂,最大力的渲染,赋予极强的爱恨情愁,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李白。一生嗜酒、爱月的他,死也极富浪漫色彩,在当涂采石这个地方的江上饮酒,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李白的狂、醉、爱月,都包含着对强权阶层的戏谑与反抗,但引起闻一多兴趣的是李白身上的另外一个东西:孤独。他的诗《李白之死》说,从以酒浇愁的醉,到盼月望月的怨,到怀才不遇的愤,再到升天入地的飘,最后是精神痴迷的献身,都是他摆脱孤独、自我挣扎的种种努力。

有爱就有恨,恨之深是因为爱之切,大爱必有大恨,死是爱恨的极端表现形式。

他们热切地向往生,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太尖锐,死,是无奈的选择。当诗意地活着已不可能,那就诗意地离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他们不轻生,相反,太热爱生命了,太留恋生活了,所以不愿苟且地活着,此时,只有死才能捍卫个人的尊严,而水似乎能使心灵更加洁净。

本文开端于《项羽之死》,实际源出于讲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所触发的感受:奇特、诡异。

李凭是晚唐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他演奏的《箜篌引》,虽有悲伤,乐曲应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到了李贺诗里,变得频繁游走于两个极端、不和谐、甚至恐怖呢?

这让我联想起教过的一篇课文: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说,自己在清华上学时,听了梁启超的一次演讲,记得他开头讲的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所以,“箜篌引”音乐必定与这个“箜篌引”的传说有关。

李贺天生忧虑,不喜欢他所处的世界,所以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当听到李凭弹的“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毫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心动不已。诗中自然就有了“昆山玉碎”的恶意破坏,“凤凰叫”的粗俗刺耳,“芙蓉泣露”的妖异忌惮,“香兰笑”的突兀不安,“石破天惊”的末世破灭感,“逗”的轻浮快意,还有梦中的“神妪”,跳着的“老鱼”,舞着的“瘦蛟”,无不充满一种神秘、古怪、拙陋甚至狰狞的意味。

假如这首诗真的如实描摹了李凭的演奏,只能说,这是一首诡异甚至恐怖的乐曲。但中国传统音乐是不可能有这种音乐风格的。多愁善感的李贺所表现的不再是李凭的音乐,而是他自己的音乐。这才有了那些难以理解的意象组合。诗中,优美词句的背后是李贺焦虑的心灵和破碎的世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来自一个虚幻世界的召唤,更加突出了现实生活的凌乱、不和谐。

李贺不是一个凡人,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世界的反抗,他27岁就死了。他是怎么死的?

高一新课程配套教材《古诗文注析与检测》中,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召长吉。少之,气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

唐代的两个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和“诗鬼”李贺,带着对自由、光明的仙境和纯净、多情的月亮的向往,同归于永恒。不同的是,“诗鬼”李贺仙召烟飘,升天成仙了;“诗仙”李白波荡月摇,入水成鬼了。

正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引起了我对死亡话题的思考;“诗意的死”这一提法,来自刘心武讲的“黛玉之死”;后来要讲《项羽之死》,一下子触动我,牵牵连连写下以上的文字,作为讲这一课的时候,课外拓展的教案,以此激发起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我觉得,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必修课不同,不是每课必讲,应注重兴趣和探究,有所侧重。抓住一课,由点带面,复习巩固、思考提升。由老师的探究引发学生探究的意愿。不求多深、多新、多么独到,只要学生动起来,教材就变得有趣了,容易了,因为探究必须要钻进去,必须细读,漂浮含糊是不行的。

探究当然要教给学生方法,一是“追问”,多问“为什么”,然后寻求答案,不懂之处、疑问之处,都是宝藏,“问题比答案更重要”。例如,不论诗歌还是散文,基本上跑不出这四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抒了什么情?怎么抒的?如:《长恨歌》写了什么内容?李杨的爱情悲剧;怎么写的?先写乐极,再写恨长;抒了什么情?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怎么抒的?寓情于景于事。这四个问题只是把握了作品的大方向,要想钻进去,就应提出更多更细的问题。李、杨祸国的罪大还是爱的情长?该批评还是该同情?白居易这样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诗人,为什么对葬送大唐的罪魁祸首充满同情?这样一路追问,就发现,白居易歌颂李杨爱情,有多方面原因,而根本原因是自身爱情悲剧的触发,他实际上借李杨之事,抒的是自己心中之情,所以诗中才会有如此饱满浓烈流畅的情感波涛。在追问中,要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直观感觉,不盲从书本、老师,有一得就是收获。

二是“牵连”,学选修的内容,一定要回顾联系初中及高中必修阶段的内容,每学到一个知识点,养成纵向横向、多角度多层次牵扯联想的习惯,越多越好。就把以前所学的点点滴滴的死知识盘活了,衔接联通,形成一个系统。例如学到《项羽之死》,就牵连出了一大批别的文学形象的命运。本文只是探究的一个例子。

那么,与学生探讨“死亡”这个话题,好不好呢?

英国作家杰妮·唐纳姆的小说《我死之前》,写十六岁的泰莎患了白血病,生命只剩下寥寥数月,她列了一个清单——死之前想要完成的事情。这和美国电影《遗愿清单》里两个老头的故事有些类似。电影里两个老头坐在金字塔边上聊天,说人死后,当灵魂飘到天堂门口,会被问到两个问题,而灵魂的回答决定了它们的去留:(1)你的生命获得了快乐吗?(2)别人是不是因为你而快乐?

这样两个问题,足以让我们每个人时时自省。实际上,我们常常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忽略别人的快乐,也常常只顾及别人的快乐而忽略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这是一个难以两全的事。所以,人生总是有遗憾的。

2011年4月9日,在我校“安全活动月”启动仪式上,校长决定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的“三生教育”,以此来引导师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死亡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恰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会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进而尊重世间万物。

猜你喜欢
箜篌李贺项羽
箜篌城
鬼才李贺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诗鬼李贺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
项羽